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 即使见多食广,看《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还是DNA动了

即使见多食广,看《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还是DNA动了

时间:2022-06-07 08:57: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7 08:57:01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胖部 编辑|夏添

从第一季表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美食的生活追求,到第二季讲述人类追寻五味的漫长求索,《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以下简称《风味人间3》)第一次选择具体领域切入美食世界,并以“海洋”破题。看似更具体的内容,却实现了叙事理念的再度扩容。

几年过去,美食纪录片江湖纷纭,观众目光应接不暇,新一季《风味人间》该如何创新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感觉这一部的人文色彩更浓厚了”、“这一次居然还有导演视角”、“看馋了,也看哭了”……变化从弹幕中即可感知。包裹着浓厚的生活味道与人文情怀,这段美食之旅让“风味”与“人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海洋”的主题,成为开启这种观感的钥匙。

人类的海洋情结是与生俱来的,这来源于万千年渔猎生活锁定的基因记忆,也来源于绵延至今的口味沿革。那些被现代城市生活藏起来的海洋故事,《风味人间3》讲给你听。

一种关系:

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人与海洋的关系,《风味人间3》从一组数字说起。如今,全球一半人口居住在海岸线100公里内,海产品年捕捞量达8000万吨,是1/3人口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而这种紧密关系,起源于文字可记载的文明之前:人类使用鱼钩的历史约4万年,渔网的应用至少始于1万年前……

以数字刻画坐标,《风味人间3》开讲人与海洋的故事。万千年过去,人类仍然依赖着大海的馈赠,海鲜也成为人类食谱难以割舍的美味。



当鱿鱼卵膏在显微摄影下呈现细微结构的奇妙转化,当墨鱼脯在猪脚和鸡肉的汤汁浸润下伸展弹动,当显微摄影呈现石花菜释放琼脂糖的膏状化细节,《风味人间》系列熟练地挑动着当代人的味蕾,激活观众的感性认知:身体记忆不会撒谎,人类与海洋的联系并未改变。



而那些大海边生活的人们,不会忘记与大海相处的细节。千百年来,他们在日升月落中渐渐读懂大海的奥秘,追逐潮汐与海洋共生,在细微的风向和洋流变化中获得渔汛。

九月的山东崂山,整整两个月,黄山村人们的生活和海水的潮汐涨落保持绝对一致。天还未亮,妻子李健红升起炭火,丈夫隋忠虎和搭档赶着退潮出发,希望赶上夏天数量激增的一种海洋生物:海蜇。

经过船上的分割工作后迅速靠岸,按当地习俗由女人接手“精细活”。不错的渔获让一家人有了好心情,看着“扒里子”的妻子,隋忠虎会带着点玩笑说起有两条船是男人“扒里子”,忙活的李健红一句“人家老婆也不想干”,将丈夫的亲昵稳稳拿捏。潮汐和洋流送来了丰饶的物产,也给沿海的居民们送来幸福。



凭借生存智慧与经验,人类得以与浩瀚的海洋共舞,年长渔人的脸上,有摸透了风向与潮水奥秘的淡然。辽宁盘锦70岁的老李在捕捞期的尾声,仍然能为家人送去满满的收获,一句“这一辈子玩船没玩够”,是独属于渔人的骄傲。



熟稔之余,不乏敬畏,人类始终珍惜大海的馈赠。在漫长的相处中,学会了留住那一口极致的鲜美。

浙江宁波,丁阿伯用花雕酒酝酿着醉蟛蜞的美味;广东汕尾,李顺池用比目鱼干舂捣制成大地鱼粉,用来引爆“菜粿”的鲜味。地域不同,手法各异,相同的是用鲜美填充生活的美好,在时间里渐渐成为当地人的家乡味。



孙女暖暖出国前的夏天,生活在福州的外公外婆做了复杂的鱼饺,将海鳗剁茸加番薯粉,反复揉擀做成厚度不及一毫米的饺皮再包制。开心的孙女带着同学们共同分享这难得的美味,鲜美的回味,或许会是暖暖一生的记忆。



无论身在海滨还是相隔千里,人类割不断与大海的联系。数万年的相濡以沫,始于生存,终于“风味”,伴随沧海桑田凝聚为默契与情感的和谐共生。《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的人文故事,也由此缓缓铺开。

一种理念:

感恩馈赠,保护海洋生态

六月,风力与潮汐格外汹涌,又到了叶老汉和风浪交手的季节。

“你看这个海厉害得很,一步一海,说变就变。”但叶老汉有办法对付,只见他将木桩在腿上绑牢,这是通往大海的仅有依靠;在木桩上延长两节高跷,人的身体瞬间伸展一倍,叶老汉手持两根五米多长的毛竹张开罾网,仿佛大海上搏击风浪的巨人。



高跷捞虾,这是黄海之滨代代流传的捞虾技艺。两副高跷,让叶老汉在70岁仍然能为一家人带来丰富的收获;而他可依靠的平衡器,是五十多年的出海经验,“我十二岁在海上,什么事没见过。”叶老汉的语气,笃定而骄傲。

在《风味人间3》里,观众会惊讶地看到,许多传统的渔猎手段至今还在沿用。青岛的史盼盼只用一根长绳和几十个空螺壳捕捞小章鱼“八带”;还有渔人保存食物的手段,汕头南澳岛的阿健加工的“鱿鱼醢”,在中国有超过三千年历史。



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32262号渔船已经可以深入大海600公里,使用的技法却仍然是古老的“延绳钓”,只因为这种最生态的捕捞方式,可以只捉大鱼而不伤及幼苗。

古老的渔猎手段凝聚着古老的智慧。《风味人间3》所展示的,不但是弱小的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法,可以从海洋获得食物并保存;更是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仁”,保护自然生态、保持适度索取。

海洋生态保护迫在眉睫的年代,一直有这么一批人身体力行地坚守。渔人们或许说不出具体的数据和现象,但比任何人都理解对生命源头的感恩与回归,理解保护海洋就是保护自己。



在《风味人间3》里会看到,大海不但是渔人的口粮和收入来源,更是他们的生活与乡情。有老何这样的海南疍家人至今以船为家,有辞职回家、继承明太鱼场生意的母立平,也有用“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形容海味的老六。

《风味人间3》让保护海洋生态不再是一个概念。古老手段铭刻的,有一代代渔人对海洋的眷恋,曾彼此交手,也曾彼此馈赠、相互挂念。这种充满人文色彩的情感和意识,让保护成为本能,也让自然平衡成为幸福的标准。

一种精神:搏击风浪

人类永恒的生存勇气

看《风味人间3》的过程中,会不止一次的想起《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故事,在大海上每天都在发生。立于船头,潜于海底,搏击风浪的他们用身体写出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舟山的青浜岛,陈玉香三姐妹在风浪与峭壁之间徒手采摘佛手螺,手套和胶鞋是他们唯一的保护;珠海东澳岛,阿昌在暗礁拦截形成的漩涡里潜水捞取辣螺,“那个涌口可以直接把人拖下海的”。



长期海上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是黑红的脸膛、风刻的皱纹,也是胶东的“海猛子”老王脖子和手腕上多年来被潜水服磨出来的老伤。拼搏的日子里,他们再现着人类为了生存曾无数次上演的惊人瞬间。

《风味人间3》记录着他们拼搏的动力。史盼盼独自经营灵山岛上的饭店,希望城里的妻儿能有更好的生活;大连捕捞石蟹的田立君,炫耀着远方上大学的女儿“漂亮”,也会有些感慨自己风吹日晒的半生;海南儋州做干红鱼的吴全胜,和妻子期待为三个孙子都买上房。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渔人们笑容与乐观的来源,也给了他们面对挫折与无常的勇气。

渔人的精神品质,在整季故事的人物群像中被逐渐丰满。或许收获颇丰,或许颗粒无收,漂泊海上的人们,始终乐观地保持着对下一次的期待。他们就像是那条32262号,远离海岸线40多天却还是没有遇到渔汛,那就顶着十级大风再多等几天。



《风味人间3》以“海洋”破题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多年里,美食纪录片曾展示了人类从生存到追求美好的况味,对食物的渴求催生过智慧,也定义着生活的点滴。而海洋的极端环境,会让人类的生存意志成为一种奇迹,在视觉与心灵的冲击下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共情。

在《风味人间3》里,我们看到了一部关于人类生存的史诗,从“风味”的甘甜里,读懂人们对美的向往;也从“人间”的丰俭里,看到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以及为此拼搏不止的精神与正能量。

这是《风味人间》系列不断拓展的美食内容边界。在人与食物的关系中,洞察生活本味,传递有温度、有风味的人文力量。

关键词: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