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无爆款,历史正剧还值得拍吗?
时间:2022-06-05 12:54: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5 12:54:01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胖部 编辑|夏添 《大秦赋》没有如预期地成为爆款。
上周末,《大秦赋》在开播一周后初步收获口碑红利。根据猫眼专业版,其热度从开播时第九上升至第二(12月2日,热度9335.76),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骨朵数据,该剧目前累计播放量已达2.2亿,从12月4日起持续攀升,在12月6日最高达到5079万。
但张鲁一饰演嬴政引发的争议以及编剧上的若干问题,随着观看人数的增加已经造成口碑降温,豆瓣评分从开分后的8.9分已经下降至8.2分,对比《大秦》系列前三部的9.3分、9.3分、8.5分,该剧评分已经低于系列最具争议的《大秦帝国之崛起》。进入工作日之后,该剧的猫眼热度开始出现下滑。
而横向来看,该剧也始终未与同期播出的其他作品拉开差距,猫眼热度整体与《功夫战警》《爱的厘米》等基本持平。在电视端,根据猫眼专业版,该剧的收视排名在第二到四位徘徊,12月7日刚刚破1%。
回顾今年另一部正午阳光的历史正剧《清平乐》,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整体收视率在0.5%上下浮动,网络端观看留存率也仅为13%。历史正剧似乎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市场。
20年间,从口碑热度爆款热门到如今的口碑热度倒挂,历史正剧渐渐让行业开始望而却步。而犀牛君试图进一步分析,已经14年未出现爆款的历史正剧,是否存在下一个黄金期?
2007年之后无爆款 历史正剧失位 对于80、90后的观众来说,历史正剧曾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拥有一个黄金期。这个阶段的第一个高峰是1995年的《武则天》,收视份额达到34.7%。而近来在抖音、快手、B站影视解析类内容爆火的《雍正王朝》,1999年上映的时候央视收视率高达19%,北方地区收视率一度超过80%。
(B站截图)
截取2001年以后的收视表现,来观察这个黄金期的尾声。
央视是正剧领域最突出的样本。作为彼时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剧制播平台,历史正剧是央视制作的品牌内容,且进入21世纪后依然有所延续。
根据CSM数据,2001年央视八套播出的《康熙王朝》虽然只排在年度收视第四,但收视率高达8.47%;2002年以乾隆朝反腐为主题的《天下粮仓》,在综合频道拿下10.6%收视率排行年度第一;2004年《成吉思汗》以6.3%拿下年度第一;2005年的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收视率破7%。
2007年成为一个拐点。
这一年,央视《贞观长歌》虽然收视率3.7%,但在该年度只排在央视第九;《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播出,芒果台在严肃内容领域的初体验造就了豆瓣国剧第一的9.7分神剧,但在前期投入大量资源的情况下,该剧最高收视不超过0.5%,而彼时湖南卫视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是2%-3%。
在此之后,虽然有少数人物剧或传奇剧进入央视前十,但正剧已经失位多年,整体的口碑热度倒挂局面由此形成,甚至造成多出“收视惨剧”。
2013年根据《史记》改编,由《新三国》团队打造、陈道明主演的《楚汉传奇》,投资高达2.4亿创造当时新高,开播之前同样被认为“预订爆款”,结果最高收视率刚刚破1%,最差收视率仅0.5%,平均收视率在0.7%左右。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国》系列,2010年系列首部《大秦帝国之裂变》错失央视,在地方台播出后几乎没有任何声量;而2013年、2017年的后两部收视率同样惨淡。目前该剧的口碑,可以说是少部分历史剧迷长期自来水的结果,三部剧集在豆瓣的评分人数分别是4.56万、3.97万、4.47万,和头部剧集相去甚远。
如果以《大秦帝国》系列和此前黄金期的历史正剧做一对比,会发现随着电视制作产业的进步,制作能力其实是进步的,无论从考据、场景和服化道方面都并未出现倒退,以《大秦帝国》系列小说为蓝本的剧情未出现明显问题,选角方面侯勇 王志飞、富大龙 喻恩泰等君臣组合也备受认可。但市场反响却大相径庭。
历史正剧为什么没人看了?
里外不讨好的历史正剧困局 首先从大环境来说,2007年之后电视内容市场也发生了变局。
一方面是整个市场环境画像的变化。此前“一家人看电视”的消费市场被打破,尤其是此后互联网的兴起持续分流电视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受众,女性进一步成为电视行业消费的主流人群。这种变化带来的首先是合家欢内容在电视领域失去主流位置。
而历史正剧在某种程度上提供的恰恰是一种合家欢体验,男性受众看历史和权谋,女性受众看人物的爱恨情仇,同时为孩子提供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而当电视行业形成初步的分众市场,面面俱到反而成为劣势,《老大的幸福》《双面胶》《咱们结婚吧》等家庭剧和爱情剧在这一时期更具优势。
(采用索福瑞CSM城网信息)
另一方面,《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成为中国电视“娱乐化”的标志,严肃内容市场萎缩现象明显,如《宫》《步步惊心》《武媚娘传奇》等戏说、传奇剧之后成为古装作品主流。
而从电视行业本身来看,历史正剧正成为高风险投资。
需要看到的是,此前以央视为代表的历史正剧制作单位,并不以商业回报为第一考虑因素,同时存在弘扬传统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在当时古装剧已经是高投入的代表,1994年《三国演义》制作成本高达1.7亿。这也成为当时的历史正剧精品频出的某种背景。而随着卫视时代的开启和制播分离等行业变化出现,历史正剧已不是最优选。
从制作方面看,随着行业制作成本走高,古装题材的投入持续攀升。如今年来口碑较高的《大军师司马懿》系列,据称投资超过4亿;2019年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据报道投资高达6亿。
而从产出来说,历史剧在收视和热度方面越来越难产生较好反馈,只有头部制作才能顺利卖片;同时,植入等商务合作方面,相较于都市、喜剧等题材更难吸引广告主。还有一个因素是,近年来历史正剧审核难、播出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投资据传高达5亿的《天下长安》和投资7亿的《曹操》,都还处于待播状态。
从市场到行业,历史剧越来越陷入“里外不讨好”的困境。根据公开信息,广电总局从2015年之后备案的“重大历史题材”剧集只有13部,拿到拍摄许可的有6部,其中就包括《大秦赋》。
历史正剧还有机会吗? 对于历史正剧,有些问题是全行业的。
比如长剧现象,尤其是古装题材,迫于高投资而增加集数已经成为常态,前文提到的近期几部正剧基本都在70集以上。还有严肃题材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如同样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独孤皇后》《燕云台》,走向了玛丽苏偶像剧的路线,并不面向历史剧市场。
而回看内容本身,历史正剧的创作也存在刻板、保守的一面。由于历史类受众逐渐收窄,在口碑导向上有倾向于历史原教旨和精英阶层审美的趋势。
2006年播出的《贞观之治》或许是个例子。该剧的编剧是阿城和孟宪实,前者是着名文学家,孟宪实则是主修隋唐史的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该剧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评论区不乏“最好的隋唐剧”、“真的讲治国而不是权谋斗争”、“考据精当”、“纪录片一般的复原”,但热度与次年评分7.9分的《贞观长歌》差别巨大,豆瓣评分人数仅1.07万。
近年来的历史正剧创作或多或少存在这方面问题,包括《大秦赋》在战争场面和服化道方面备受认可,反而剧情成为扣分项。回归大众审美也是创作者必须的考量之一。
而从客观来看,越发成熟的市场或将给历史正剧带来空间。
首先是垂类市场的发展。如果横向对比欧美剧市场,包括《狼厅》《王冠》等史诗剧同样具有市场空间,这是不同垂类市场充分发展的结果,以口碑导向的类型内容也会具备破圈效应。爱奇艺今年提出了分众趋势的形成,并有《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悬疑作品成为市场热门,如果市场进一步完善,高投资的历史剧或可以获得足够大的垂类内容市场。
同时,市场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内容为王”的趋势,去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前期的口碑拉动效应就极为显着。包括《大秦赋》如果不是存在客观问题,不排除会有更长的口碑红利期。
或许在未来几年,快速发展的剧集市场会准备好迎接新的历史正剧精品。五千年历史所留下的充分剧作养料和潜在市场,不会让这个类型彻底过时,但如何做好这样的“高风险”投资,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行业以项目运营和制作能力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