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叛逆者》杀出重围?
时间:2022-06-04 10:48: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4 10:48:01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冷罐头 编辑|夏添 随着《叛逆者》收官,开放式结局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讨论声量。关于“林楠笙是be还是he”,已经出现了多种解读,再次拔高了《叛逆者》的关注度。
回顾整个项目的播出历程,可以说《叛逆者》在大众圈层内引发的反响,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近几年“偶像 谍战”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市场对谍战剧的信任度,而由青年演员朱一龙、童瑶担任主演的《叛逆者》,也难逃被质疑为“偶像谍战剧”的命运。
但从播出后的大众反馈声来看,《叛逆者》显然已经打破了成见。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叛逆者》的每集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500%,居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一,较上周上涨33.9%。本周该剧回看用户规模继续居黄金时段电视剧第1,收视吸引力强,最高实时收视达2.2816%。网络热度同样斐然。
近几年,谍战剧一直处于沉寂期。说到上一部热度与口碑并驾齐驱的爆款作品,还是2015年的《伪装者》,在斩获包括飞天奖、华鼎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的同时,实现了大范围的受众辐射。尽管也有《隐秘而伟大》这样的高口碑剧集,但在大众传播度上,始终差了一口气。
《叛逆者》的火热,除为谍战剧带来新的破局以外,也使主旋律剧集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三连爆”。在这样的情况下,《叛逆者》为谍战剧带来的创作方法论,以及主旋律剧集的大众化表达,都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谍战剧的高起点 2016年,《麻雀》的大热,让市场瞄准了“偶像 谍战”的风口,有大批作品跟风入局。
《天衣无缝》《胭脂》《局中人》《秋蝉》《瞄准》《隐秘而伟大》……均在演员阵容和剧情线的架构上实现了年轻化的表达。
但除《隐秘而伟大》外,余下的作品均陷入了口碑崩坏的艰难处境中。甚至有不少网友打趣道,“在抗日神剧之外,又出现了一批谍战神剧”。
这与谍战剧的“高起点”不无关系。从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至今,国产谍战剧已经有了四十年的历史。在千禧年后的十年间,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上新数量、剧集体量都实现了新一轮的飞跃,产出了《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等大批优质的经典剧集。同时,在品类细分上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悬疑、侦探、历史、红色、动作、反特等多种元素融入谍战剧的创作之中。
彼时,高品质谍战剧的“井喷”,在无形中为观众奠定了良好的审美基础。看着经典谍战剧长大的观众们,在面对偶像化的谍战剧时,自然会难以下咽。
而在《叛逆者》与其它剧集的“同年轻化不同命”中,现阶段大众对于谍战剧的基本诉求,也渐渐明晰。
与所有类型的剧集一样,只要在叙事方式和基本逻辑上做到尊重观众,就可以达到及格线。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回顾近些年口碑“垮掉”的谍战剧,无一不是在基本的叙事逻辑上漏洞百出,从而将自己推向了被群嘲的窘境之中。反观《叛逆者》,剧情线的扎实、严谨,则成为了其打开大众门的重要一环。
屡见不鲜的偶像化谍战剧几乎都有三个共性:有失真实、主角大开金手指、逻辑断档。这对谍战剧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而这在《叛逆者》中,几乎被规避了。林楠笙的特工天分,体现在了他的记忆力、观察力上,经验的缺失在剧中也得到了直观呈现,“职场小白历险记”让观众颇有共鸣感。
导演周游在采访中提到过:“一开始我们就想把这部剧做得特别实,这是一个挺难完成的要求。画鬼容易画人难,要想做实,就得贴近大家的生活。我们所书写的时代有很多的图片和史料可查,它们记载很清楚,那么包括人物的生平履历、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以及机关的组织原则都得做实。而且这部剧跨越了南京、上海、香港、重庆这些不同的城市,所呈现的地域面貌也是不同的。”
此外,剧中,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全员智商在线,拒绝通过对反派进行降智的方式,来凸显主角的光环。在《叛逆者》中,反派的强大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压迫感,即便是潜伏在特务处十余年的老手“邮差”,也因判断失误,险些误入反派的圈套,真实地还原了当时革命工作的困难性,同时也在势均力敌的博弈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谍战大戏。
优质谍战剧的必备要素 从迈过及格线,到成为高口碑剧集,这之间有着不短的距离。
《叛逆者》在闯过及格关以后,又凭借怎样的招式使得观众“念念不忘”,从而通过口碑发酵实现破圈,就成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论。从剧集内容和大众反馈声来看,《叛逆者》能够成为爆款谍战剧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在于《叛逆者》反套路的设定和屡次令观众“打脸”的强反转。
做为一部谍战剧,逻辑扎实、严谨是“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以丝丝入扣的情节不断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使其对后续的剧情走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才是更高阶的打法。
《叛逆者》播出之初,就有部分观众认为,“虽然剧情线扎实,但故事太老套”。开局便将潜伏的共产党特工和盘托出,剧情围绕着林楠笙从最开始为党国效忠到被共产主义精神所感召而展开,似乎并没有为观众预留太多独立思考的留白。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份疑虑被完全打消了。原本以为会替邮差当替死鬼的“摸鱼王”,反而一路苟延残喘活到了结局。林楠笙也并非如观众预期那般,被潜伏在上海区特务处十余年的邮差策反。在他万念俱灰时,是收音机里传出的延安广播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任谁都没能想到,林楠笙是被毛教员的《论持久战》深深打动,从而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导演表示:“其实没有任何人去推着他加入共产党,但每个人的行为都对林楠笙要寻找的方向形成了多维度的感召,让他去思考和寻找什么样的道路是对的。当我们看到他在中间的经历与挣扎,看到他在香港想追寻报国之路的坍塌后,看到他经历的完整探寻过程,才更相信他宣誓之后的忠诚度。”
在剧情线上,埋下多个伏笔和转折点,为观众带来极致的烧脑体验和强反转的刺激,成为了《叛逆者》口碑持续发酵的关键。
其二,在于《叛逆者》中层次丰富的角色塑造。
在前几集中,《叛逆者》的优势并未得到显露。“养成系”特工林楠笙、阴鸷狠辣的“拽王”陈默群、以混日子掩盖身份的“狐王”顾慎言,以及小心思颇多甚至有些可爱的“摸鱼王”王世安,尽管个性鲜明,但似乎仍是谍战剧中的常规配置。
在大多数剧集中,配角常常难逃工具人的宿命,在主角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小的作用,但其自身的转变,很少得到细腻的刻画。而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者》,则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对群像式谍战剧做出了新的解读。
剧中,主角之外,每个人的转变也同样是巨大的,在展现时代风云的同时,对人性也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直视。
以陈默群为例,尽管“拽王”的形象贯穿他的生命始终,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的形象在“拽王”的基础上,延展得更加丰富了。即便在前期,他对党国无比忠诚,家国大义也在心中。但当面临生死攸关时,他还是选择了走进日本的宪兵司令部。成为汉奸后又通过王世安试图重新为国民党效力,被围剿后设计逃命南洋等举措,都在丰满剧情线的同时,将人性的复杂鲜血淋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全程高能的烧脑之外,也在价值表达层面对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三,在于剧中与当下社会主流所吻合的价值观表露。如“我平等的歌唱男性和女性”等片段,在剧集播出前期就实现了大范围的出圈,大幅提升了剧集的路人好感度。
从多个维度来看,《叛逆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
半年“三连爆”的主旋律剧集 一月《山海情》,二月《觉醒年代》,六月《叛逆者》。2021年上半年,主旋律剧集实现了“三连爆”,均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觉醒年代》的长线效应,至今尚未消退。
在主旋律之年,主旋律剧集的年轻化、大众化表达,似乎已经被开拓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三部剧集所存在的共性,也变得愈发清晰起来。
首先,在选角上,这三部剧集都做到了以角色贴脸为核心,摒弃了流量化的道路。
尽管《山海情》是全明星阵容,但放眼望去,可以用戏骨当道来形容,西北地区的演员大量出现在了剧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遍地是黄沙的西北固与质朴的西北话,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操着西北话的角色们一开口,地气就通上了。角色们的性格、喜怒哀乐,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得以呈现,更贴近生活,带来了更强烈的真实感。
孔笙导演表示,方言的运用,不仅能够展现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入戏,也营造了强烈的喜剧性格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觉醒年代》的选角更是无需多言,在主旋律剧集中已经成为标杆,时不时就被拉出来作为对比的对象。
开播前存在质疑声的《叛逆者》,也通过剧集的播出表现做出了有力的“回击”,拿捏住了林楠笙各个阶段状态的朱一龙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王志文、王阳等演员,更是凭借这部剧再次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度。
好的剧本与适配的选角,是互相成就的。
其次,在上文提到的剧本扎实、逻辑严谨、反套路化之外,破除主旋律说教的路子,从细微处着手,以力量感谋破局,也是这三部剧的共性。
在《山海情》中,通过对村民生活的写实捕捉,使上世纪90年代海吉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困难性,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只长洋芋的山沟沟,风沙漫天、蚊子像苍蝇一样大的戈壁……通过“逃兵”们的负面反应,在非煽情的方式下,对当时的民生之艰难做出了细致的刻画。
同时,村民们与村长、主任的唇枪舌战,金句连连,颇有些轻喜剧的元素在。即便是在遍地黄沙的艰难处境中,也依然攒着股心劲在。
《觉醒年代》的叙事不可谓之不宏大。这份“宏大”,不在于叙事维度,而在于浓缩在其中的时代洪流,以及对人细微的刻画。仲甫先生、守常先生、陈乔年……一位位历史人物从尘封的史书中走了出来,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极富生活气息,有血有肉。
《叛逆者》中对于共产党人从“小白”开始,一路成长,思想发生转变的叙事视角,在谍战剧中也较为独特。小人物的命运,在剧中同样得到了关照。
如何在细致还原时代风貌的同时,为观众打造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观剧体验,是主旋律剧集的必修课。
从《觉醒年代》等剧集的长线效应,以及在年轻一代的受众中所激发的反响中可以看出,严肃的历史背景和年轻受众并不发生冲突,并且在剧集的延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
尽管今年主旋律剧井喷很大程度上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但是作为一类“刚需”剧集,主旋律剧精品化和大众化,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