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自然品类,B站纪录片再出海
时间:2022-06-01 22:36:02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1 22:36:02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胖部 编辑|朴芳 B站的纪录片入围世界级大奖?如果对于B站纪录片的印象还停留在《人生一串》,难免觉得画风不对,就像烤串的夜市老板突然去钢琴上弹了段李斯特。
B站纪录片的发展之快,确实出人意料,也吸引了犀牛君的注意。
2020年8月,B站联合出品的三部纪录片入围美国杰克逊电影节终评名单(Jackson Wild Media Awards Finalists)。其中,《极度深海》入围最佳科学自然长片(ARTE X bilibili);《未至之境》入围最佳系列长片(国家地理 X bilibili);《天行情歌》入围最佳原创配乐(缤纷自然 X Terra Mater X bilibili)。
美国杰克逊自然电影节,被誉为世界自然类奖项中的奥斯卡。2020年共有30多个国家620多部作品参评,角逐30项大奖;终评入围名单,是由150多位国际评审,在共同观看了超过1200多小时的作品后最终评出。
一定程度上,此次B站纪录片能够入围杰克逊电影节,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待B站纪录片的机会,自制内容进入传统自然类纪录片领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已持续走高;这或许也是“B站出品”品牌再度扩散的契机,有望在更广泛的圈层,形成“看纪录片上B站”的广泛认知。
攻关自然类 B站纪录片以专业化破局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如果对纪录片内容制作有概念,应该会明白为什么自然类被称为是纪录片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些内容本身的高制作难度,另一方面,则是难度确实可以转变为极其精彩的奇观和内容。
拍摄难度首先在于复杂的野生环境,即使体能跟得上剧烈消耗,也必须解决大型动物或蛇虫鼠蚁带来的安全问题;其次,对自然的呈现从来达不到足够“完整”,所以纪录片制作者永远对最新的拍摄技术有需求,近期上映的几部国产自然纪录片都采用了4k超高清摄像技术;第三,为了能记录完整的内容,纪录片团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付出和投入,比如《天行情歌》为纪录天行长臂猿的生活,拍摄时间长达三年半。
如果看过一些高分经典自然类纪录片,比如《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美丽中国》等代表作,其实不难发现这类内容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喜爱的原因。整体而言,对自然奇观的真实传达、较高的艺术审美门槛和人文情怀的输出可谓缺一不可。
结合此次入围杰克逊电影节奖项的三部作品,不妨来看看B站团队在纪录片的技能树上前进了多远。
比如与国家地理合作、入围最佳系列长片的《未至之境》,旨在向全球观众呈现独特且鲜为人知的中国动物故事,呈现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突出贡献。片中多处画面均为人类镜头的首次记录,涵盖大熊猫、藏狐、雪豹、亚洲象、金丝猴等共计50多个中国物种。这些镜头的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还有入围最佳科学自然长片的《极度深海》,主人公Laurent Ballesta将挑战在海下100米的暮光区生活28天。4位世界顶级的潜水专家与海洋生物专家组成的敢死队,除了每天数小时的深海探险外,还要克服仅5平米大小的潜水仓带来诸多生活与心态的挑战。
而入围最佳原创配乐的《天行情歌》是表现“天行长臂猿的隐秘生活”,揭示出许多从未被观察到的猿类行为,以及人们保护这些小型类人猿的故事。该片已参与联合国相关重大活动的巡展,是缤纷自然“中国猿影像保护计划”的其中一部作品。
无论是内容、拍摄技术还是主题立意,不难看到B站这三部作品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更可贵的是,无论是《未至之境》的中国动物故事,还是《天行情歌》的天行长臂猿,都是深度根植中国本土的自然传奇,通过表现这些内容,B站也实则输出了另一种中国观察视角。
这些内容也成为B站平台的新宠。以《未至之境》为例,该片全站播放量超过1300万次,收获了bilibili 9.9分,豆瓣评分9.4分的成绩;同时,该片通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全球172个国家,以43种语言向国际观众呈现,并由着名演员杨紫琼配音。
进入第五年,B站的纪录片内容正在打开更多可能性,其在全平台的数据占比也在不断提升。更多元、更专业的内容产出,正为Z世代受众提供选择B站的理由。
深耕五年 复盘B站纪录片成长历程 根据2019年数据,我国纪录片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18年达64.5亿元,五年复合增速达到23.1%,渐渐与纪录片普遍的“小众”认知拉开了差距。
传播声量也日新月异。较之2017年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共计18亿次的点击量,2018年纪录片在各大视频平台的点击量增长到了47亿次,增幅达161%;在微博上,“纪录片”的相关讨论从134万增长到478万,同比增幅达到257%。
看纪录片,越来越成为Z世代年轻人的主要娱乐选择之一。而作为年轻人文化社区的B站,可以视为观察网生纪录片发展路径的例子。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12月,B站活跃的纪录片观众人数突破6500万,日均流量和日均覆盖人数长期保持了同比三位数的增长。其中,18到35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78%。
可以看到的是,从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式入局纪录片以来,B站每年差不多都有一两部口碑与收视俱佳的“网红”纪录片,产出效能相当高。有记录南极科考的《极地》,也有充满烟火气和日常感的《人生一串》《生活如沸》,更有充满“实验性”的非主流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等等。
数据表现也普遍亮眼。如《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系列破4600万播放,收获站内9.4高分;《极度深海》更是单集破490万播放,收获站内9.7高分。
而这种高认可度,从客观来说,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普遍提升,更能捕捉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与这些纪录片的审美情趣和内容表达都完全契合。
主观上,也得益于B站的纪录片发展策略。一方面是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与国内外顶级纪录片厂牌合作,比如B站先后与 BBC联合出品了《神奇的月球》,与Discovery达成了包括145部纪录片、200小时的独家内容以及内容共制计划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是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B站2017年就公布了纪录片“寻找计划”,宣布将为B站用户寻找更多优秀纪录片内容,同时为创作者进行全产业链的扶持。
不断发展的市场红利,平台内部的社区生态,长期积累的品质内容,帮助B站持续打开纪录片垂类的市场潜力。而在此基础上,树立起内容自信的B站,开始通过纪录片“出海”,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
B站纪录片“出海”记: 以国际化视野讲中国故事 事实上,这并不是B站纪录片的第一次拿奖。
比如2018年的《人生一串》,这部充满烟火气、讲述中国美食的作品此前曾获中日韩电视制作人论坛中国代表作品奖;第26届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该片还作为唯一的国产自制纪录片,在重磅环节“What’ s the Buzz?”的Most Successful版块荣获大会特别推荐。
还有今年以来,与“德爷”合作的《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入围Content Asia Award最佳纪实娱乐节目奖,讲述疫情期间故事的《在武汉》入围2020年亚广联广播电视大奖。《未至之境》除了入围杰克逊,还被2021年在中国举办的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选为大会内部展映影片,展示我国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果。
能够获得这些成绩,或许也和B站纪录片作品的内容特质有关。
一方面,是从古到今、从故宫文物到街头夜市的超大叙事容量,既可以看到随处抖落的百姓生活智慧,也可感悟到坚守、传承、发展等文化大命题的细处呈现,而贯彻始终的是极具人文情怀的中国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是在精细制作基础上,以实验性、交互式的手法丰富体验,并由此在叙事和制作两方面建立起作品气质,《历史那些事》是这方面最鲜明的例子。
扎根本土的年轻化表达与紧跟时代的制作技法,两者的叠加形成了B站纪录片内容的独特魅力。这仿佛是当代年轻人的某种画像,既有国际化视野下的信息接收和技术革新,也强调日益增长的民族文化认同并行不悖,以独特的内容表达和普世的人文关怀展开内容。
在出海的路上,B站纪录片也通过获得国际认可,成为某种中国故事的代表。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和B站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判断自然纪录片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的“硬通货”。在文化出海的大背景下,纪录片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成为相关从业者的必答题。B站的举措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判断。
或可认为,B站纪录片在五年发展之后,一定程度上进入第一波收获期,并正在打开全新的舞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影响力。或可判断的是,这种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反哺B站建立纪录片品牌,渐渐树立“看纪录片上B站”的受众共识,进而提升全平台的拉新效率和用户粘性。
中国纪录片市场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在这波大潮中,B站纪录片的前景依然有想象空间。入围大奖,或许依然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