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刘强东的O2O算盘得失几何?
时间:2023-03-19 00:18: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9 00:18:01 来源:电子商务
4月15日上午,京东官方发布消息,宣布旗下O2O子公司“京东到家”与中国最大的众包物流平台“达达”进行合并。
根据刘强东的内部邮件批示:合并后,京东集团将拥有新公司47%的股份并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在新公司的管理架构中,原达达CEO蒯佳祺先生(Philip)将出任新公司的CEO,原京东到家总裁王志军先生将出任新公司的总裁,原来达达CTO杨骏,将出任新公司CTO。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和发展,主要两大业务版块包括:众包物流平台及超市生鲜O2O平台。其中众包物流平台将整合原有达达和京东到家的众包物流体系,并继续使用“达达”品牌,为中国零售、服务和O2O企业提供“最后三公里”物流基础设施服务;O2O平台则会继续沿用“京东到家”的品牌,通过与线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多种业态的深度合作,在超市生鲜领域持续深耕。
公开资料显示, 达达创立于2014年5月,是一家众包物流公司,其业务覆盖全国37个城市,拥有130万注册众包配送员,日均配送百万单。京东到家是京东集团于2015年4月创立的一项新业务,基于移动位置服务,提供2小时极速送达的社区超市配送服务和生活服务项目,品类涵盖日用百货,生鲜食品、家居用品等。业务覆盖13个城市、300多万名消费者。
为什么不是58到家?为什么是达达?
昨晚(4月14日),有媒体“爆料”京东到家将与58到家进行合并。消息一出,虎嗅已在第一时间向京东、58到家方面进行了求证,双方均进行了辟谣,否认合并一事。这样的闹剧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是为今天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的一次造势。看热闹之外,我们思考下,为什么与京东到家合并的不是58到家,而是达达?
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业务差异大,有互补,但难协同。58到家是本地生活服务上门,提供的服务为保洁、美甲、搬家等虚拟服务;京东到家是生活商品服务,提供生鲜、快消品等实物服务。看上去虚实消费结合,二者的业务协同很难一致。即使流量源,效果不一致,这点虎嗅曾撰文指出58并未得到京东、大众点评、美丽说等腾讯其他“干儿子”的待遇——在微信获得二级入口。就此,笔者曾向58赶集CEO姚劲波寻求过原因,他认为信息服务的流量与实物消费的流量在微信转化不一样,对58到家而言不是很重要。
二是股东对立,水火难容。2015年10月,58到家从58赶集剥离后独立融资,接受了阿里的战略投资,58到家与阿里的同盟关系已经确定。从去年阿里投资苏宁、北京建立第二总部重推天猫超市、天猫家电,哪一战略不是剑指京东?如果让58到家与京东到家进行合并,那不尴尬了阿里?毕竟阿里与腾讯的还能相容。
京东到家合并之所以是达达,因为背后有共同的投资人红杉资本、DST进行推动,意识形态是一致的。业务上,二者承接作用更明显。京东之说以从B2C大军中杀出,首要因素是刘强东10年来的物流布局,建立配送壁垒。商城业务,京东物流体系能延续;但到家服务在末端配送对效率的要求更高,配送高峰低估现象十分明显,物流众包则是最优方式。
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刘强东的O2O得失
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短短两年内我们见证了滴滴快的合并、58赶集合并、美团点评合并,这些都是同一领域的老大老二抱团。而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完全没有巨头合并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贵族与屌丝打成一片。按照常理而言,京东(市值400亿美金)财大气粗,对达达(D轮融资3亿美金,估值10亿美金)完全可以进行战略投资,再达成业务深度合作。
但并不是,而是用刘强东曾宣称“二次创业”的O2O大旗“京东到家”换取47%的合并股份(合并方式是现金还是换股,还是二者结合,尚不清楚),且合并后由达达创始人蒯佳祺担任新公司掌门人,这一举措并没有体现一个巨头吞并“小布点”的气势。对刘强东而言,保住了野心,却丢失了面子。
并非笔者胡编捏造,是有依据的。刘强东2015年京东年会上表示,“2015年双十一京东到家众包物流的单量超过了50万单,2016年我相信我们众包物流在双十一那天,我希望超过200万。”[是的,京东想做自己的众包物流,日高峰200万单,刘强东就很高兴了。]
但你看达达官网公布的信息:2015年10月,达达推出了外卖平台派乐趣。派乐趣上的所有订单全部由达达完成配送,日单量超过120万单,实现下单-配送的闭环。[仅外卖订单,非高峰期,达达就号称日订单超过120万。]
据了解,对标京东到家,天猫超市补贴亏的很非常厉害。补贴之外,配送固定成本需要填补,参考各物流公司的同城配送费用标准:一公斤内,一般是在10—15元。而众包物流固定人工成本5—8元。只有在效率半径内,订单量越密集,整体人工成本才能下降,所以达达外的各类众包平台都会宣扬“大数据”、“技术驱动”。
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可以在配送环节降低成本,这是刘强东的“得”。但如果以合并后业务收入来衡量,老板刘强东要做好达达部分大客户流失的准备。比如,与阿里口碑整合后的饿了么。不是对方不愿意给钱的问题,典型的不愿意把数据暴露给敌方,这和京东为什么要断掉支付宝一个道理。
刘强东在O2O的野心其实两年前就已经暴露,详情可见虎嗅《京东O2O矩阵显现,押宝“拍到家”》一文,京东到家的前生就是由“京东快点”向“拍到家”演变而来,对于京东O2O ,一年前笔者已经有明确判断:
京东O2O这张“快”牌依旧需要“物流体系”的包装。在品类选择上,京东O2O则以高频打低频,产业链条中不断嵌入自己在零售、金融、物流、开放平台等基础设施。
事实上,京东O2O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势头更明显,像”2014年4月京东和獐子岛合作打造生鲜O2O“项目无病而终的情况会变得普遍。不过对京东而言,这并不可怕,因为有两个方向的衍变,一是渠道向下沉,不只是城乡,解决的是信任保障问题;二是线下商户数据的获取,反哺线上业务。
不过,我们可以预见,京东O2O战略会进行收缩,重点倾向日常生活消费服务,和阿里的淘点点一样,做平台的逻辑,殊途同归。
看到上门实物消费机会的不只是京东到家,《前华为荣耀掌门人刘江峰创业生鲜电商Dmall:没有BP,没有LOGO,已经拿了1亿美金天使》在风口创立多点,如今多点裁员,刘江峰出走已成定局,行业洗牌加速,抱团求生趋势已非常明显。
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预计未来时机成熟时,刘强东会将京东到家从京东集团进行剥离,独立融资或者上市。
本文版权属于虎嗅,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并带链接!作者长期关注电商O2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同行可通过微信公号“dsnm008"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