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教育局局长许红伟:浅谈论语“不迁怒,不贰过”的人生智慧
时间:2023-07-29 01:24: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7-29 01:24:01 来源:网站运营
廊坊市教育局局长许红伟:浅谈论语“不迁怒,不贰过”的人生智慧: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之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古今中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作用。论语中有一段非常智慧的对话,至今被很多人奉之为品德修养的人生哲学。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段对话中,意思是夸赞孔门七十二贤中,弟子颜回非常好学。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孔子对曰:“我有个弟子叫颜回,太好学了,不迁怒别人,犯过的错不再犯,不幸的是他太短命了,已经死掉了,现在没有好学的了。”这个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的关系在哪里呢?对于“好学”的理解古今是有区别的,古人所说的好学,在学习为人;今人所说的好学,仅仅指学习书本知识。孔子认为颜回的好学主要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作为“好学”的主要表现,可见古人所说的好学就是指学习为人。研究儒学,学习儒学,没有这个修身的功夫都是白搭。仅知道儒学的道理是没用的,在生活中一样用不到,而且还很容易走向伪君子。但有了诚心正意反省修身的功夫,心有这个定力,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应对自如。“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品德修养。人们总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既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做错事情的时候,能认识到错误,也知道要“知错就改”,而且有的人也确实当时就改了,但是没多久就把这件事忘到脑后,很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再认错,再改,再犯……如此循环的现象,表现在同样类型的问题反复出错,同样的错误屡教不改。这一系列的问题足以看出面对错误时,没有具体解决的方法,拿不出可行的办法。其实,他们并不缺乏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但是,最后往往做不成事情,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为什么呢?因为品德修养还不够高,心理素质还比较差,承受不住事情产生的变化。平时信誓旦旦,真正遇到事情,手忙脚乱,推诿扯皮。这样的品德修养,即使能力再强,也是发挥不出来的。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学会从论语“不迁怒,不贰过”的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努力养成“好学”的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从而去改变和影响他人。
一、不迁怒怒是人的一种激烈的情绪,人人都会有,脾气再好的人遇到令人气愤的事儿,情绪都难免受到影响,都会发火。但是怒气怎么发泄,则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修养差的人,会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或者毁坏物品以泄愤;修养好的人,不是不会发怒,而是有了怒气,能够恰当地处置。不迁怒的意思就是不要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人的情绪总是连续性的,无法管控。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一些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夫妻吵架,最后拿子女撒气;受了上级领导的批评,从而迁怒于下属;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客观因素等等,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做一个不会随意发脾气的人,因为如果把这样的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很可能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做不好事情,一段关系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相互照顾和扶持,如果因为随意发泄愤怒,导致这段关系产生裂痕,便得不偿失。我们说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大意是: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一个人动不动就迁怒于他人,说明修养还不到位,也就是学习还没有学到位。迁怒是一个人很容易犯的错,不迁怒则是需要一生的修行。一切控制不住的暴怒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而我们这一生中,会遭遇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家庭的,工作的,事业的,情感的。
二、不贰过“不贰过”的“过”,不仅是指做事的过失,还指不善。“不贰过”,不是不犯第二次错误,这标准太高了,没有人能达到,它的意思是不重复犯同种类型的错误。人都有一些习惯不容易改变,容易犯同类的错误,在一个地方跌倒多次,跌得头破血流才会汲取教训。还有的人不引以为戒,一直错下去,还以“秉性难改”原谅自己。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提高做事的本领,提升做人的修养。如果学习很多,却错误连连,发现了错误,还不改正,这学习与不学习没什么两样。学问之道在于学善、知善、行善,如果发现有不善,马上纠正,在道德学问上就会精进。“不贰过”,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对过错有清醒的认识,发现错误后,能及时纠正,同时分析错误的原因,采取措施,预防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才重要。“不贰过”这个道理比较好理解,很简单,而真要做到却极其困难,因为人的过失往往随性格而来,何种性格的人倾向于犯下何种过失,几乎都有一定的轨迹。因此,若想做到“不贰过”,就须通过学习保持头脑清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来提升个人的素养,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贰过”。古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过失,不是最大的罪恶,只要肯改过,所谓“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应总结错误的教训,避免再次在同样情况下或是类似情景中出现错误,这样才是智慧的选择。当然,别人的过错也是我们的人生财富,这笔财富也是我们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保持乐于闻过、勇于改过的姿态,经常抚躬自问,自我反省,才能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三、不慌张晚清书法家翁叔平曾经写道“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大意是,每当遇到大事都沉着冷静应对,不相信今日没有古代先贤。意味着古今先贤都具有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自如。心静是一个人的智慧,更是一个人从稚嫩到成熟的表现。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为难的事儿、不顺利的事情,就着急了,害怕了。一下子乱了方寸,自身智慧难以发挥出来。《孙子兵法》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宁静才能致远。”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静气,这是立身于世,成就自己,实现自我的前提。为什么要把静气和实现自我价值相提并论呢?是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机关内的工作人员,每天做事儿急急躁躁,没有思考没有规划,什么事儿都疲于应付。这样的工作状态终将在急躁的状态中碰钉子。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学校的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让学校培养出好苗子,出政绩,在唯分数论和素质教育之间纠结,最后枉顾教育规律,急急忙忙,乱作为,最后一无所获。人生中很多事情,越是急躁,越容易忙中出错。只有平心静气,从容应对,方可生智慧,方能善应对。有时候,静,看似没什么用处,看似仅仅是让自己安静下来。但是,一心能破千万劫。人的信念坚定了,人的心就安定了,会让你从容应对岁月变迁,渡过遇到的艰难时刻,直至曙光出现。
四、不消极古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意是,人生的事儿,十件里有八九件是不完全符合你心意的。面对日渐纷扰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烦恼,有工作上的摩擦,有家庭上的争吵,有邻里之间的磕磕碰碰,面对这些日常琐事,我们总是表现得惊慌失措,急于抽身自保,但问题却如影随形,让人无法彻底甩掉,麻烦一个接着一个,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因此,我们需要像大诗人泰戈尔那样,把麻烦看做是生命中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以豁达、从容的心态处之。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消极的事情。
林清玄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麻烦,他说“你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而是你的心的向往决定了你的未来。”有的人,在面对不如意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他们或者不断地抱怨,或者找人倾诉。时间久了,周围的人便会敬而远之。如此种种,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还会让事态恶化。这种消极的情绪不可取。乐观的人,面对不如意之事,不会任由自己的消极情绪蔓延,而是会不断地寻觅机会,在自己的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火。
大诗人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一件事或者选择,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不是“身心俱疲”,而是没有了“希望”。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念和希望,那么多微小的一件事儿都会成为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越是处于黑暗的时刻,越要积极阳光地面对,因为黎明,已经在归来的路上。光辉,不一定属于有能力的人,但是一定属于心存希望的人。
五、不泄气大诗人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有时候,当我们选择某一条路或者决定了某一件事情,看到了前方荆棘丛生,很容易望而却步,被困难吓倒,失去跋涉的勇气。其实,大可不必,应该沉住气,坚定信念不动摇。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就要选择前行,不要总惦记什么时间能到达目的地。心理不坚定,总泄气,只会让自己越走越累。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只要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出很远,最后到达我们期望的终点。有些人,选定了方向,虽然也出发了,但是走着走着看见离目标太远,就泄气了,就不淡定了。然后急于给自己更换目标,更改方向。事实上,如果再往前走几步,也许就看到目的地了。只有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不断耕耘,不问收获。方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世界纷纷扰扰,只会让没有定力的人,眼花缭乱,随波逐流。而信念坚定的人,最终会守住内心,沉得住气,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境界,一种好学者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他看重学习,更看重学习的效果,在孔子看来,好学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习如何做人,正心养性。通过修身养性,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人对世界的认知正确,才能做事正确。如果“三观”不正,这个人迟早就会出问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要好好听听孔老夫子的教诲。
(作者:廊坊市教育局局长 许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