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紫光破产重组,我看到的是国产芯片的心酸
时间:2023-07-28 22:36: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7-28 22:36:01 来源:网站运营
清华紫光破产重组,我看到的是国产芯片的心酸:
当所寻的光,无法照亮漆黑夜……
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宣布破产重组,舆论哗然:很多人因此对紫光看衰,甚至判断紫光集团会就此而不复存在。
中国“芯”,可以说是当下国民一致的期望。在全球“放开”产能,加快芯片产业链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紫光集团自然深知这个机会非常难得。重要关头之中,紫光集团宣布破产重组,是否就会彻底失去趁势而上的机会?抑或,是为了抓住最后的一线生机?
赵伟国眼中的半导体业务据说,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在2015年前往中国台湾考察期间,在与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交谈时,谈到了入股收购的事宜。但这近似张狂的高调之举,很快就遭到了反驳。事后,郭台铭评价道:“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台积电不是用钱就可以买的。”
紫光集团董收购一事,也很快在媒体圈中发酵,有媒体认为:紫光集团想要的收购,可以看作是中国自主芯片发展的一种模式,即金钱堆出来的并购。
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紫光集团就斥巨资收购了20多家不同类型的芯片公司,其中,在2013年对展讯通信的收购资金为17.8亿美元,所负贷款金额为9亿美元;而在2014年里,紫光集团又斥资9.07亿美元收购了锐迪科微电子。
在当时一系列的并购背景下,有媒体提出:紫光集团的并购,究竟提升了中国哪些芯片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其目的,究竟是为了变相增加紫光的收入和提升紫光股价的资本市场运作?还是坚持紫光最初打造民族品牌企业?
客观地讲,以当时紫光所收购的公司的能力来看,移动芯片市场上,展讯通信的市场份额、营收和利润,与高通、联发科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赵伟国所宣称的“5年内展讯超越联发科”变得异常困难。
赵伟国之所以不断地发起并购,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他还想成为世界级芯片巨头,因此他才一直坚持用这样的方式,来探索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之路:有条件就自己搞研发,没条件就从海外并购。也正因此,赵伟国被称为“并购狂人”,紫光集团的行径也被扣上了“中国芯片发展路途中的资本运作”的帽子。
赵伟国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从彼时开始,紫光集团的运营一直在走钢丝:越来越重的债务负担,日益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隐患,并最终成了一个“雷”。
重整或许意味着新生2021年7月9日,紫光终于还是等到了暴“雷”的一天。事发起因是:当日紫光集团在官方发布了一则通告,声称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实际上,早在2020年11月份开始,紫光就已经出现了相关债券异常波动的现象。到2020年12月中旬,中城信国际三次下调了紫光集团的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B,直至到2021年3月,紫光集团的主题评级已经被调降为C级。到了6月30日,紫光集团发布的公告,其旗下已有6支债券违约,分别为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
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4月26日,紫光集团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债务的累计金额已经高到人民币70.18亿元,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紫光通信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债务的累计金额为人民币10.63亿元,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紫光国际控股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美元债本息合计4.6亿美元,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紫光芯盛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美元债本息合计10.99亿美元。
过去数年来的大手笔并购投资,最终导致紫光集团的债务,在数几年间大幅增长。如果非要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这次事件:也许此次紫光集团通过申请破产重整,可以结束以往的“战略”,为自己赢得一次“重新开始”、起死回生的机会。
毕竟,曾经的北大方正,就是在经历破产重组的程序,重整了一个“新方正”:方正先是找到一位战略投资者平安集团,然后以资金注入的形式来获取控股权。在北大方正拿到这笔资金后,其处理的方式先是以部分资金来返给债权者,但债券者需要放弃部分的债券。再看新方正,资金的注入虽然失去了股份,但却保证了能够减轻债务。另一方面,注入的资金也让新方正可以维持和发展现有的业务及新的业务,从而将注入的资产变为盈利的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北大方正,还是海航集团,破产重组虽然让这些企业的股权有所变更,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其核心业务。所以对于紫光集团来说,破产重组未必是一件坏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破产重组还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债务人要在一定的期限内,提出一个破产重组方案。
事实上,从2018年起,赵伟国就已经开始不断卸任紫光集团的重要职务,并且也对激进的做法进行了反思。因此,通过破产重组,让清华紫光重新获得一个成熟企业的思维,能够耐住性子打磨技术做业务沉淀,则破产重组对于紫光、对行业、对国家,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紫光的未来在哪儿?从现阶段来看,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的问题,关键在于怎么去判断其资产是优质资产。因为在“疯狂并购”的过程,其大部分技术几乎没有一个是依托于清华而研发出来。而人们也很清楚,芯片研发绝非是依靠资本运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芯片产业是一个长期持续投资的产物,紫光集团的未来,如果持续深耕芯片领域的研发,那么是否有充裕的资金能力来支持,并且这个资金数额大概为多少呢?如果紫光集团再度转型,其转型的出口又在哪里?
无论如何,此次紫光集团破产重组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了一次本土企业利用资本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钱,绝对不是打开国产企业发展大门的唯一钥匙,技术才是;与此同时,芯片的发展又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左右为难之下,中国本土芯片企业该如何在资本和技术之间,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点?如果说麒麟是国产芯片专研于技术和研发的一个代表,那么在中国本土市场,还能出现几个这样的厂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