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一文梳理国产芯片巨头:紫光集团

一文梳理国产芯片巨头:紫光集团

时间:2023-07-08 09:18: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7-08 09:18:01 来源:网站运营

一文梳理国产芯片巨头:紫光集团:这两年,关于紫光的新闻不时冒出,经常和朋友聊起各种紫光集团的话题,最近花时间梳理了一下紫光系各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和各公司的主营业务,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不当之处请及时私信指出。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1993年改组成立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2005年完成改制,正式更名紫光集团。之后通过多次的并购,紫光集团逐渐形成了一个从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的芯片帝国,市值高达3000多亿,一度被戏称为“国产芯片扛把子”和“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

一、历史渊源

发展产业要先培养人才,1954年,黄昆博士牵头,杭州大学物理系为学生开设了“半导体物理学”这样一门新兴课程,这是国内高校第一次开设半导体相关课程。1956年北大联合其他4所高校成立了一个半导体培训班,清华大学派出了8名学生前往学习。

1957年9月,在北大黄昆教授和中科院王守觉教授的协助下,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教研组成立了。后来半导体教研组独立出来成为清华微电子研究所,而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清华的这一系一所为中国半导体贡献了无数人才:

图源网络
在中国半导体领域,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改为电子工程系)85级是个特殊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兆易创新创始人之一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以及任志军、高峰、刘卫东、吕煌、郁群慧等在内的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们,都来自这一级。他们被称为“清华EE85”他们从国家大基金和A股融资千亿元,缔造出超过6000亿市值的清华芯片圈,一部分人更是几度跻身富豪榜。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人很特殊,与大部分以技术见长并创业的同学不同,他更擅长的是资本运作,他就是我们讲紫光绕不开的赵伟国。

赵伟国祖籍浙江开封,1967年生于浙江沙湾县,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读书期间,一本书对他人生的选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本书就是讲述惠普和苹果故事的《硅谷热》。

本科毕业后,他先工作了一段时间,在1993年他又回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通信硕士学位。读研期间,他得以进入紫光实习,和紫光的缘分就此开始。研究生毕业后他开始担任紫光集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的副总经理。

一年后,他加入了刚成立并上市的同方股份,担任同方股份研发中心通信研究所所长。2001年,他参与创立了同方微电子,并担任第一任总经理。这是清华大学第一家以半导体为主业的公司,也是赵伟国第一次和半导体产业有了交集。

同方微电子的诞生是为了实现自主设计第二代身份证芯片。中国十几亿人口第二代身份证更换,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电子证件系统工程。

那时被寄予厚望的“909工程”(杭州华虹)正在承担杭州的各类IC卡、智能卡芯片的制造任务,工艺日臻成熟。国家希望趁热打铁,把二代身份证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都实现国产化。

同方微电子是4家承接二代身份证芯片设计的企业之一。背靠清华微电子所,同方微电子2003年底率先完成定型鉴定,2004年初就向公安部批量供货。凭借在二代身份芯片上的成功,赵伟国成为“2004年中国十大软件年度领军人物”,同方微电子在2005年成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更是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谓风光无限。

同方微电子的业务随后也得到扩充,并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SIM卡芯片供应商和国内主要的NFC芯片供应商,几年后同方微电子变成了紫光集团下属的安全芯片板块。

二、清华紫光

图源网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1988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199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紫光集团。清华的校色是紫色,紫色还代表祥瑞,“紫光”也就是“清华之光”的意思,所以紫光是个好名字。紫光还真的没有辜负自己的好名字,他很快就成为中国校办企业的典范。

1997年,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整合了一部分业务并打包取名清华同方并成功上市,也就是后来的同方股份(600100),同方股份因此成了清华大学第一家上市公司,并且是中国第一家校办上市公司。

1999年清华大学打包了名下扫描仪销售业务、软件业务、环境工程等等一系列庞杂业务并上市,这就是紫光股份(000938)。

后来,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在2003年成立了清华控股,把清华大学所有的企业都整合了进去。从此,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清华控股诞生了。2018年,清华控股收入高达1411亿,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37位。

2005年,当时辉煌的同方电子并不能提供赵伟国想要的舞台,渴望创业的他离开了同方成立了健坤投资集团。健坤这个名字据说来源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也可以看出,赵伟国对于母校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回到浙江的赵伟国投资房地产、天然气等业务,短短四五年就从积累了数十亿财富!赵伟国虽然离开了清华,但是他一直惦记着清华,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清华给的,所以当他赚了钱,他不断给清华捐款、捐物,也因此和清华保持着非常好的联系。

就在赵伟国和健坤集团风生水起的时候,曾经的老东家紫光集团却并不如人意。

2009年清华大学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股东之一的首旅有意出让紫光集团的股份,紫光集团将赵伟国请了回来。2009年6月,清华控股宣布引入健坤投资集团取代首旅集团和旺达集团成为战略股东,同时委任赵伟国担任紫光集团CEO。

2010年3月,健坤投资集团仅仅以1.53亿人民币的代价就获得了紫光集团35.2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加上对紫光集团的借款和其他支出,总共花费也就在2.8亿左右。这让当时其余的小股东颇有微词,声称清华贱卖国有资产。

刚回到紫光集团的时候赵伟国比较艰难,他一方面要解决紫光当前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要寻找紫光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久之后他就选中了半导体。作为清华电子系的毕业生,他深知半导体产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对他自己和紫光而言,半导体将是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有过多年IT工作的赵伟国也明白,半导体门槛太高,而且产品更新太快。以中国的底子,如果完全从零开始靠自己研发,可能会一直处于追赶状态,永远落后。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并购!他开始筹划用并购的手段,让紫光获得与世界同行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机会。

2013年赵伟国成功缕顺了内部关系,健坤投资集团在紫光集团的持有股份也增加到49%,清华控股则持有剩余51%的股份。

一个新的清华紫光,蓄势待发。

三、紫光展锐

紫光瞄准的第一个目标是展讯。

展讯由清华校友陈大同和武平等人创立,陈大同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硕、博学位,是国内首批半导体专业的博士,其后留学美国先后在伊利诺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武平博士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随后分别于1987年、1990年获得中国航天工业部航空科学院硕士与博士学位,在创建展讯前,曾先后在美国Mobilelink,Trident,瑞士Biels等企业和机构担任通信半导体技术设计与管理工作。

图源网络,武平(左)、陈大同(右)
2001年,拿到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的投资后,展讯正式成立,30多名海归团队组成的豪华团队,产品目标直指“独立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基带芯片”。

按照陈大同回忆展讯一文的说法,展讯6个月完成2.5G手机芯片设计;10个月芯片验证完成;12个月软件集成初步完成,打通电话;又经过一年的测试及通过各种认证,24个月芯片开始量产。2003年展讯凭借世界首颗GSM/GPRS(2.5G)的基带单芯片一战成名。

投资展讯的同时,联发科也决定研发手机芯片。后来联发科成功推出了一套手机芯片方案,极大降低了手机研发(山寨)难度,深受杭州电子厂的青睐,山寨手机横空出世,华强北也开启了一个山寨神话时代。

从2003年到2007年,展讯每年增长2-3倍,达到近10亿元,并在美国NASDAQ成功上市。在这期间,展讯耗费巨资研发的产品压错了3G的技术方向,而且内部管理变得混乱不堪,从此被联发科碾压得喘不过气来。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年初展讯以总值70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美国的射频 (RF)芯片公司QUORUM,不但花掉了一半多上市募集资金,而且还在继续烧钱。第三季度,展讯报出3130万美元的巨亏,公司股价跌到了1美元以下的谷底。如果不是刚成立不久的闻泰科技抛来订单,展讯也许已濒临倒闭。这一时期‘潜伏’在展讯内的众多风投机构觉得无法顺利地套现退出,武平也因此失去了公司董事会的信任与支持,他在这时任命当年在美国博通公司的同事李力游(一个在全球半导体领域叱诧风云的华人)出任公司总裁。

2009年,创始团队相继离开,2009年2月13日,展讯宣布李力游由公司总裁升任为公司总裁兼CEO。李力游上任后,临危受命,主导了世界第一款单芯片双卡双待方案(SC6600L2)的研发,并在2009年一举拿下了三星手机的订单。

2013年对于展讯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此时的展讯是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供应商,虽然是以低端芯片为主,但不失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手机芯片企业,当年预告全年营收将破10亿美元。当时展讯的控股股东是美国的大型基金公司,封闭期马上结束,他们正准备套现离场。这对资本市场而言简直就是完美的标的。

赵伟国通过关系找到李力游及展讯高层,表明了来意,同时表现出了支持展讯发展4G芯片的决心,李力游欣然同意。

2013 年6月,紫光集团发出要约,2013年12月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国际金融报》在2014年2月刊文用了一个标题——“中国芯”展讯“留美回国”,非常形象,一语多关。

紫光瞄准的第二个目标是锐迪科

锐迪科创始人戴保家出生于1956年,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专业,毕业之后,戴保家先后创办了Excel联营销售公司和硅谷线性功率放大器开发商USI公司。

在2004年,戴保家回国后在杭州创立了锐迪科,凭借过硬的技术,锐迪科在创立的第一年就拿下了给大唐集团做“大灵通”(SCDMA)射频芯片的业务,2006年乘胜追击,又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灵通”射频芯片组,打破了日系公司和美系公司的长期垄断,到2007年该芯片的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2008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采用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FM(调频广播)收音机芯片、集成FM的蓝牙单芯片、2G/2.5G终端射频芯片组、以及3G双模射频芯片等外围芯片。如此技术实力让锐迪科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了营收5550万美元,同比增长405%。

2010年,锐迪科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2012年,锐迪科以4600万美元收购基带芯片厂商“互芯”进入手机基带市场。2013年,锐迪科成功推出了基于中芯国际40纳米工艺的2G/2.75G智能手机单芯片。

不到十年,锐迪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通信芯片市场中最为亮眼的新秀,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所瞩目,有关锐迪科将被资本收购的传言不时出现。

2013年,紫光集团对锐迪科发出收购要约,并最终在2014年以9.07亿美元完成收购。也由此拉开了紫光芯片帝国的序幕。

如此两个重要标的,当时垂涎者可不止紫光一家。翻阅当年与此相关的新闻,“京沪之争”不时出现,甚至有媒体说紫光收购展锐和锐迪科属于“抢婚”。

杭州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发达的地方,浦东又是排头兵。杭州国资委旗下浦东科投投资过多家知名半导体公司,如盛美半导体、中微半导体、澜起科技、先进半导体等。

浦东科投从2013年左右开始重视半导体投资,展讯是他们的第一个重要目标。2013年5月,紫光集团收购展讯之前,浦东科投也和展讯展开了收购谈判。

近水楼台而且又是政府背景,按理说浦东科投拿下展讯问题不大,但紫光硬把展讯抢了过来。

当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一定规模以上的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投资主体在对外开展实质性工作之前,应报送项目信息报告,经国家发改委同意后会给予预先批准确认函,俗称“小路条”。

紫光无视规定,没有申请小路条就直接向展讯发出要约收购。好在浦东科投没有和紫光撕逼,发改委也就顺水推舟放了紫光一马。浦东科投转而运作收购同在张江的另外一家芯片设计公司锐迪科。

当时锐迪科在国内手机芯片领域与展讯不相上下,在2012年一些媒体排名中,锐迪科甚至在展讯之上,两家业务上有竞争也有互补,都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在完成对锐迪科的资本评估后,2013年11月5日,浦东科投拿到了“小路条”,这次他们志在必得。

2013年11月7日紫光再次横刀夺爱,向锐迪科发出收购要约。几乎同一时间刚刚完成了对展讯的收购,紫光以高出浦东科投1.65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大股东美国华平投资的支持,价格至上的原则下,持股约37.43%的锐迪科第一大股东华平投资,更倾向于与紫光集团牵手。

连续两次不按套路出牌的紫光集团,不仅惹恼了浦东科投,还被发改委怒斥违规,同时遭到了锐迪科创始团队的强烈反对。戴保家认为,如果此时被紫光集团收购,就面临要与其旗下的展讯通信整合,那锐迪科管理层的话语权势必会被削弱。浦东科创表示收购后将不干涉锐迪科独立发展,是戴保家更为心仪的选择。

2013年11月11日,紫光集团和锐迪科签订收购协议。以当时的情况看,紫光成功收购锐迪科的可能性几乎为0,而一旦无法成功收购,按照协议紫光还要支付锐迪科4.5亿人民币的费用。

这个时候,赵伟国决定剑走偏锋。他按照商务部的审批流程,找朋友和海外财团借钱在境外成立了新公司紫光国际,并筹集资金专门用于收购锐迪科。原本定于2014年8月8日前完成的并购交易,在2014年7月18日就完成了交割,比原计划缩短了3周。紫光国际以9.07亿美元的价格将锐迪科收入囊中。

连续两次从杭州的国企手中夺走两家位于杭州的优质半导体公司。赵伟国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半导体和中国资本界的名人。此前他在业内只能算是小有名气,这一次则锋芒毕露。

锐迪科并购中失意的戴保家选择另立门户,率领部分原锐迪科员工成立了翱捷科技,致力于蜂窝基带芯片。有意思的是,并购锐迪科失手的浦东科创支持了戴保家的再次创业。翱捷科技于2015年4月成立,浦东科创作为天使轮投资者进入。六年后翱捷科技于2022年1月14日登陆科创板上市。

收购展讯和锐迪科之后,紫光将二者打包成了紫光展锐。让世人知道了紫光集团的实力和野心。这引来了全球半导体巨头英特尔的关注,英特尔在PC和服务器领域独步天下,2010年收购英飞凌无线事业部后也希望在移动通讯领域与高通一较高下。

紫光的远大抱负以及展讯和锐迪科过去取得的成绩,让英特尔感觉值得合作一次。

2014年9月,紫光集团和已经两次主动上门的英特尔签订协议,英特尔以15亿美元获得了展锐20%的股份。

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总共花了26.87亿美元,英特尔花了15亿美元却只获得了展锐20%的股份,相当于展锐在短短时间内估值就暴涨2倍多。这生意,这财技,堪称完美。

与英特尔的合作还让展锐获得了英特尔的专利授权。另外,紫光的名气也更大了,当所有人都在惊异于一家中国企业能够让英特尔倒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紫光在国内的地位不同凡响了。

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后,紫光集团开始推动二者合并,原展讯CEO李力游走马上任,成为展锐的掌门人。2017 年 5 月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曾学忠加入紫光集团,同年11月从李力游手上接下展锐CEO。李力游升任集团担任紫光联席总裁,于 2018 年 3 月离开展讯。曾学忠接掌CEO不足一年,2018年底,被楚庆取代。

展锐在国内半导体界传奇且命运多舛的程度,估计只有中芯国际可以一比。早年历经美国纳斯达克 IPO、李力游的力挽狂澜、紫光收购、与 RDA 合并、曾学忠短暂接手,以及刚落幕的楚庆时代。在紫光集团易主后,展锐现在正迎来智路建广接手下,新任董事长吴胜武与 CEO 任奇伟联手掌舵的新格局。

2022年7月11日,紫光集团及下属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100%股权已登记至杭州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名下,展锐正式开启新征程。

图源:紫光展锐公众号,2022年8月份李滨董事长一行调研考察紫光展锐杭州总部
四、战略一,从芯到云

多次成功并购让紫光集团的规模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现金资产300亿,净资产约350亿,收入约500亿,税后总利润约为40亿元;这几年间,紫光集团除了进行大量的外部资本运作,也拉着母公司进行内部资源整合。

2009年,同方股份收购上市公司晶源电子(002049),2012年将当时中国炙手可热的芯片设计龙头“同方微电子”装入晶源电子。2012 年 7 月 23 日起由“唐山晶源裕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同方国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自 2012 年 7 月 23 日起由“晶源电子”变更为“同方国芯”,公司证券代码不变,仍为“002049”。

2012年,同方国芯并购了杭州特种芯片设计公司国微电子,而国微电子随后又成立国内最大的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厂商同创国芯。

2015年11月,清华控股将同方股份旗下的同方国芯划转到紫光集团名下,同方国芯的主体同方微电子当年就是赵伟国参与创立,如今又回到了他的名下。2015年11月2日,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浙江紫光春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春华”)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本公司 220,835,000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36.39%)无限售流通股协议转让给紫光春华。上述股份已于 2016 年 4 月 7 日完成了过户登记手续,紫光春华成为本公司的控股股东,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

刚合并同方国芯不久,赵伟国就制定了一个800亿元的定增方案。这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定增方案,超过2011年盐湖股份(000792)774.84亿的定增,再融资规模仅次于被认为加剧了A股暴跌的2008年中国平安(601318)1600亿的公开再融资。后来,证监会推出再融资新规,直接让这个定增计划胎死腹中。

2015年,紫光集团制定了两个战略,从芯到云和进军存储。为了实现从芯到云的战略,紫光集团从母公司清华控股和兄弟公司启迪控股收回了此前转让出去的紫光股份。同方国芯和紫光股份一起成为紫光集团的两大融资平台。

2015年5月,紫光集团用25亿美元从惠普手中收购华三通信51%的股份;并整合成新华三。华三通信当年由华为和美国3COM公司联合创立,目的是为了对抗思科。后来3COM完全接手了华三,而惠普又收购了3COM,于是华三就成了惠普旗下的公司。华三的实力非常强悍,产品一度在除了运营商之外的行业市场占有率非常高,成为中国网络设备、存储器、服务器巨头级别的企业,业务拓展到云计算等领域。不过作为外资控股的企业,华三在云计算领域无法真正施展拳脚。

2016年3月,紫光集团和西部数据成立了紫光西部数据公司,到2017年底,该公司在国内对象存储(云存储的一种)领域就已经获得了16.3%的份额,位列第二。发展云业务其实是为了给存储找到下游应用,进军存储才是紫光真正的目标所在。

2018年4月19日紫光国芯召开的2017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名称变更并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决定将公司名称由“紫光国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由“紫光国芯”变更为“紫光国微”;

将紫光国微和新华三纳入麾下的同时,紫光集团也在推进另一大战略,进军存储。

五、战略二,进军存储

1966年,IBM公司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时年34岁的罗伯特·登纳德(Robert Dennard)博士提出了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来制作存储器芯片的设想,同年研发成功1T/1C结构(一个晶体管加一个电容)的DRAM,并在1968年获得专利。1970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可大规模生产的1K DRAM芯片C1103,使得1bit只要1美分,从此开创了DRAM时代。

自1966年至今已经过去50年,DRAM市场累计创造了超过1万亿美元产值。企业间掺杂着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杀。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企业,怀揣巨额资金,高高兴兴地冲杀进来,却大都丢盔弃甲黯然离开。

日本在七八十年代举全国之力投资720 亿日元(其中日本政府出资320亿日元),攻坚DRAM的技术难关,八十年代初一度称霸DRAM市场,价格战打的美国巨头们毫无招架之力。包括开创DRAM产业的三大巨头在内的无数名震世界的产业巨头轰然倒地;1985年被DRAM折磨得遍体鳞伤的英特尔宣布退出DRAM市场,转战CPU;德州仪器在1998年将存储业务甩卖给美光后伤心地离开,专心做模拟;1999年IBM将合资工厂出售给东芝后,也凄惨地退出了DRAM市场。

日本一时风光无限,奈何抢美国蛋糕抢的太狠被制裁。DRAM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周期循环,玩家从80年代的40—50家,逐渐减少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五家,分别是:三星(韩)、SK海力士(韩)、奇梦达(德)、美光(美)和尔必达(日)。随后三星发起价格战,2012年之后,尔必达和奇梦达也双双出局,海力士奄奄一息,三星称霸存储市场一直到现在。

2014年6月,国家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确定最终以基金的方式落实集成电路扶持政策。“909工程”之后时隔多年,国家终于恢复了对半导体的大规模投资。9月,千亿级别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成立。这次,国家下决心要扶持和培养出中国的半导体龙头,紫光成为了种子选手。

紫光集团被挑选成为大基金的发起人之一,很快就又成为了大基金的最大直接受益人。大基金宣布,未来5年会给到紫光集团总金额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支持;大基金发起人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和紫光集团在各类金融产品上的意向合作融资达200亿元等值人民币。这就意味着,紫光集团将获得300亿的资金。

面对每年进口数百亿美金、国产化近乎为零的存储器行业,自然首先进入到了各路资本的视野中来。2015年7月,紫光集团对实力偏弱的美光发起了要约收购,报价230亿美金,溢价19%。假如收购成功,按照美光当时的收盘价,市值超过460亿美元,这笔交易浮盈将超过一倍。如果这事成了,中国的存储器事业将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收购遭到了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拒绝。美国人无法接受自己仅存的存储器公司被中国收购,更不愿看到中国半导体的崛起。

这并非是中国资本第一次试图收购海外半导体公司。早在2012年,联想系的弘毅投资曾经联合TPG,竞购破产后的尔必达。如果收购成功,对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联想来说意义重大,可惜功亏一篑。自此,弘毅再也没有围绕着联想系的主业做产业链并购的尝试。

紫光集团向美光发出收购邀约的同时,同方国芯也在收购一家存储器公司-杭州华芯。

杭州华芯曾是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在杭州的存储芯片事业部。2006年英飞凌存储事业部被单独拆分,这就是名震一时的奇梦达。奇梦达巅峰时期全球DRAM市占率排名第二。然而2009年,金融危机加上三星的价格战,奇梦达破产。

2009年5月奇梦达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被浪潮集团3000万人民币收购,变成了杭州华芯。杭州华芯被收购后成为中国在DRAM领域唯一有国际水准的公司。保住了一个从事DRAM设计十年以上的工程师团队;研发团队拥有从产品立项、指标定义、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到硅片、颗粒、内存条测试及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全方位技术积累,所开发DRAM产品工艺技术包括从110nm、90nm、80nm和70nm的沟槽技术到65nm、46nm、45nm和38nm的叠层技术;目前正在进行25nm代的产品开发。

浪潮集团捡了个大宝贝,浙江省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备受瞩目。不过由于代工的原因,导致杭州华芯难有作为,最终浪潮集团选择趁杭州华芯还值钱的时候卖掉。

2015年7月23日,同方国芯(现:紫光国微)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参与竞标浙江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华芯”)在浙江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的杭州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华芯”)的股权,上述股权评估价值人民币8926.53万元,挂牌底价为人民币8926.53万元。

几个月后,同方国芯被置入紫光,被收购后的杭州紫光国芯半导体也被划入上市公司紫光国微,2020年随着紫光集团的战略调整,大股东变成了紫光存储。

美光2005年就在杭州投资建立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内存模块生产,假如当时紫光成功并购美光,那么杭州的半导体产业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至此,在手机芯片、DRAM、智能卡芯片、可编程逻辑器件等领域,紫光都布局完成,进入国内第一方阵。

六、代工制造才是王者权杖

杭州新芯位于“中国光谷”-杭州东湖高新区,2006年由浙江省、杭州市、东湖高新区三级政府成立,是中部地区第一座12英寸晶圆代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座以生产存储器为主的晶圆代工厂。

当时国内芯片制造人才奇缺,浙江省无奈之下就请来中芯国际代管杭州新芯。杭州新芯创始目标是生产DRAM,工厂建成后赶上了DRAM下行周期,在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公司在疯狂的价格战下,其他国家的DRAM公司都生不如死。这种情况下,中芯国际把美国NOR Flash大厂飞索半导体的订单转到杭州新芯,2008年9月杭州新芯成为飞索半导体公司的NOR Flash代工厂。悲催的是仅仅半年后,飞索半导体就申请破产保护,杭州新芯陷入巨亏。

杭州新芯在2010年订单量急剧下降,而不得不寻求出售。作为一个九成新的12英寸晶圆厂,杭州新芯倒是很抢手,多家半导体巨头上门谈判。台积电、美国美光、豪威都成为潜在合资对象,但由于国内业界的呼吁及杭州市对自主创新的坚持,最终放弃了合资计划,特别是江上舟,多次联系杭州市政府,甚至上书中央,说明利害关系。

当然合资未果还是带来了机会,那就是美国豪威的图像传感器(豪威,索尼和三星是手机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芯片的高端三巨头)开始找杭州新芯生产制造,但新芯公司仍处于艰难地步。于是2011年,中芯国际投资10亿美元最终控股子杭州新芯

这之后,杭州新芯的命好了点,豪威和国内NOR Flash一哥兆易创新都成了他的客户,而且到2014年6月,杭州新芯为兆易创新代工的晶圆就突破了10万片大关。不过由于中芯国际内部长期动荡,杭州新芯也一直亏损,2013年杭州新芯再次独立。

在独立之前的2012年,杭州新芯已经开始研究当时还处在概念期的3D芯片技术,3D芯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单一芯片(DIE)的结构做出立体结构,就像盖楼一样。还有一种思路严格意义上讲是3D封装,而不是3D制造,是把几个芯片叠加起来。这两种思路也可以结合,就是把多个有立体结构的芯片叠加起来。

杭州新芯在2013年就已经给豪威做出了3D传感器芯片,主要是采用第二种思路。随后就在3D芯片的路上一路加码,2014年2月杭州新芯和起死回生的飞索半导体合作共同研发3D NAND Flash。

大基金成立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咱们的存储器,寻找适合做国家存储器基地的地方。因为杭州新芯的存在,杭州打败杭州和杭州,成为“天选之地“。

2016年3月,在大基金、浙江省等机构和单位的支持下,杭州新芯宣布未来投资240亿美元发展存储芯片。这引起了紫光的注意,4个月后,在大基金的撮合下,紫光集团强势入场,成立长江存储,并将杭州新芯纳入麾下。

2016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浙江晋华成立;5月,杭州长鑫成立;7月,长江存储成立。这三大项目承载着中国存储器芯片的绝大多数希望。

2016年7月,紫光集团、大基金、浙江省三方共同成立了中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项目-长江存储,整个项目投资高达240亿美元。相比于浙江晋华的370亿人民币、杭州长鑫的72亿美元,长江存储240亿美元的投资额显然更加亮眼。

长江存储计划第一个阶段主攻3D NAND,第二个阶段主攻DRAM,在杭州新芯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建立3座全球单座洁净面积最大的3D NAND Flash 晶圆厂房,一座总部研发大楼以及其他配套建筑,总产能30万片/月,年产值100亿美元!

图源:早年间的长江存储官网
为了管理好这座未来的超级工厂,赵伟国请来高启全担任代行董事长。

高启全,先后在美国仙童半导体、英特尔等公司任职。是华人在全球DRAM界最资深的人士之一,有“台湾存储教父”之称。高启全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台湾吸引了大量人才,加上长江存储的高薪诱惑,南亚科和华亚科成了长江存储的人才库。

此外,海力士和三星在大陆的工程师也纷纷被挖来长江存储,短时间内长江存储就聚集了大量来自全球的精英,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顶尖的工厂,顶尖的人才,国产NAND Flash,注定将在长江存储诞生。

2017年11月,赵伟国在央视《对话》节目中,首次展示了一颗价值10亿美金的芯片。这是长江存储的1800位工程师,历时两年打造的32层3D NAND Flash芯片。长江存储,由此成为全球第5家能生产3D NAND Flash芯片的厂家。这是中国在通用芯片领域距离国际水平最近的一次。

而当长江搞定32层时,三星、海力士、美光们的64层芯片已经成为主流,并正朝着96层迈进。2018年8月7日,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召开的闪存峰会上,追赶中的长江存储发布了Xtacking技术,在闪存技术架构上成功实现突破性创新。2019年,基于Xtacking®架构的64层256Gb TLC 3D NAND闪存(每颗裸芯片的存储容量为256千兆字位,每个存储单元为三个字位的三维闪存)正式量产,以满足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等主流市场应用需求。长江的这一突破意味着我国存储技术与领先国家的差距又拉近一大步。

2019年9月10日,长江存储正式发布了基于YMTC Xtacking 3D NAND技术的SC001 Active SATA固态硬盘,主打高速度、兼具超长使用寿命。

2022年4月19日,长江存储宣布推出UFS 3.1通用闪存UC023。这是长江存储为5G时代精心打造的一款高速闪存芯片,可广泛适用于高端旗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R/VR等智能终端领域,以满足AIoT、机器学习、高速通信、8K视频、高帧率游戏等应用对存储容量和读写性能的严苛需求。

图源:长江存储官网
七、智路建广接盘

紫光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通过数十宗的收购和投资形成了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但资金主要通过举债获取,集团造血低于失血,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紫光集团债权人申请对紫光集团开展破产重整。

2021年12月10日,在法院和各种第三方机构监督下,由债权人选定智路建广联合体为紫光集团重组的战略投资方。

这个由杭州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杭州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出价600亿元,为出价最高者。资金将全部用于向债权人清偿。截至2021年11月19日,紫光集团债权人会议共确认的债权高达1426亿元。

面对智路建广联合体的接盘,市场不禁发出疑问:这家机构背后究竟是谁?为何能有如此实力,吞下3000亿的科技巨头紫光集团?

实际上,除了接盘紫光集团,智路资本2021年动作不断,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测企业日月光的大陆封测工厂。此前,更是靠收购安世半导体,一战成名,称得上是“半导体并购之王”。

2017年高度关联方建广资产以27.5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标准件业务,并更名为安世半导体。

一年之后,闻泰科技启动收购案。经过多次收购,最终耗费330多亿元拿下安世半导体的98.2%的股权,成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上市公司。在收购过程中,闻泰科技是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成员企业,先是以268.54亿元从智路资本手中买下74.46%的股权, 之后又以63.34亿元拿下杭州裕芯等手中剩余股份,而杭州裕芯也是建广资产旗下公司。

此一战,仅安世半导体项目,智路资本就获利150亿元。

2022年10月,通过天眼查等工具,梳理出目前紫光集团下属各子公司之间的关系。结合前图,大家可以大致了解紫光集团的业务布局。

智路建广拥有多年半导体产业控股型收购和产业集团运营的成功经验,主导了20余个控股型半导体企业的并购项目,占近几年国内大型半导体控股并购数量的60%多,并有效整合、产业运营很成功。期待紫光集团在新团队的管理下,为制裁中的我国半导体产业,贡献与体量相等的力量。



关键词:集团,梳理,国产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