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 谁是影视行业的高危人群?

谁是影视行业的高危人群?

时间:2022-06-05 08:57:02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5 08:57:02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胖部 编辑|夏添

又一起互联网行业的猝死事件掀起了话题风潮。

1月4日,拼多多对其新疆多多买菜业务员工猝死的消息做了官方确认。这起事件有两个点带动了关注,首先是这位98年生的女员工,年龄完全超出了大众认知;其次,拼多多官方号在知乎上的相关回复带动了更大的争议:“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



话题真正牵动大众的,是体制化的行业生存状况,更是当代快节奏生活被锁死的油门。面对这类话题,难免会出现对自身行业的联想。

而如果在各个行业里做一个统计,影视从业者大概率会是高危人群。

很多特征都是相符的,比如高强度、长时间的夜间工作,完成KPI的强业绩要求,以及高风险回报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等等。所以影视行业的此类新闻也并不少见,去年12月初着名编剧门福胜突然去世让编剧界纷纷发声,但一句“注意身体”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这背后,除了全社会普遍的职场顽疾,也存在行业发展的一系列长期遗留问题。到底有哪些行业人士在为这些问题埋单,甚至成为高危人群?

影视行业高危排行

进度、大夜、风险……

某电视台的制作部门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说是当年台里拍电视剧,上百人连轴转了72个小时,台长闻讯到剧组视察,决定叫停拍摄:“别拍了,机器受不了。”

类似的剧组笑话在行业里并不少见。对于国内的影视行业来说,以人力堆效率、赶进度和开大夜已经是工作的某种常态。近年来,因为横店影视城晚上电费便宜,剧组连夜加班赶戏甚至成了缩减成本的一种手段。

在这整条行业链上,不同岗位所面对的健康风险也不尽相同。犀牛君综合以往的新闻和行业认知,列出了风险最高的一些岗位。

风险指数:★★★★★

编剧行业高风险的知名度已经出圈了,长期以来过劳猝死的新闻可谓不绝于耳。编剧宋方金做客《吐槽大会2》还玩了个梗:“我们经常听到有作家自杀的,诗人自杀的,编剧基本没有,因为都是猝死,来不及自杀。”



12月2日,门福胜当日凌晨因病猝死倒在了写字台上。同样的新闻不在少数。

此前80后编剧赵国燕王在佛山剧组猝死,年仅34岁;还有《永不磨灭的番号》编剧张磊,逝世时年仅35岁;2018年,由演员转行编剧的李艾佳也因长期高强度工作36岁猝死;今年初,编剧赖宝因为长期熬夜、失眠而心梗离世,年仅39岁。



赖宝

即使熬到成名编剧,也难免“伤痕累累”。刘和平就曾自曝,“历时六年,前天写完了‘全剧终’三字,今天发现自己尿血了。”

究其原因,首先是编剧行业经常性地赶剧本,剧组的日程要求很难无限期地由编剧进行打磨加工;编剧流程的不规范问题也很严峻,前期的修改还在其次,编剧往往谈之色变的就是跟组,明星要求改剧本、加戏等问题经常需要连夜赶工,当晚写第二天剧本的故事也并不少见。

其次,编剧行业的许多问题也演变为编剧的生存压力。一就是署名问题,许多编剧曾经长期参与创作最终却不能署名,最近的是《成化十四年》爆出的行业问题。

二是整个编剧行业成品落地率低,《中国编剧行业报告(2019年版)》透露,中国编剧的从业人数达15万人左右,但他们创作的剧本落地率却仅有3%左右,没落地的就经常会产生稿费纠纷。



压力、高工作强度加上职业风险,对健康的伤害显然极大,造成了编剧行业的高风险指数,放在全行业也首屈一指。

风险指数:★★★★★

剧组里一些职能部门的风险指数更是众所周知的高。

比如动作替身,即使是好莱坞这一行死亡率也不低。近期爆出李连杰为动作替身刘坤捐款500万的事,就发生在2011年《敢死队2》拍摄期间。此前国内如《赤壁》拍摄中,也因为意外火灾导致剧组武师1死6伤。



还有灯光师,因为要在棚顶布灯、搭建桁架等原因经常要空中作业,也是剧组的高风险部门。而排除风险本身,因为长期开大夜等造成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此前《你说我是谁》剧组助理灯光师曹杰曾突发脑出血、脑梗死。



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会经过剧组内部协商解决,很难进行数据上的统计。当然也应看到,相比于以前因为使用不达标器材或不上保险等造成的悲剧,目前剧组操作越来越规范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此类问题。

影视行业这一批从事着高风险工种的底层职能部门,他们的风险绝对要给五颗星,也需要行业给予更多关注。

风险指数:★★★★☆

影视后期部门也是行业的熬夜专业户,而且需要持续进行精密操作。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属于程序员系统,严重踩线最着名的高风险人群。

除了普遍存在的“行业惯例”,剪辑和CG工种的特殊性在于影视后期往往成为制作方抢时间的关键阵地。据某知名剪辑公司人士向犀牛君透露,他们目前的排班按照每个班8小时,甲方包时段,结果为了赶工经常性会直接每天包两个班,比某餐饮品牌的“715”更甚。



即使如此,超班也是家常便饭。某特效公司创业前期,创始人曾有过一星期不回家的经历,只能趁电脑渲染画面时在沙发上睡。这样的工作强度,给健康带来的负担显而易见。

近些年此类情况有所好转,行业制片部门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在不断提升,后期公司的地位也在提高,往往在前期就能介入制作,一定程度上对于这一行业的风险有所减轻,但恐怕还需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和员工保障。

风险指数:★★★☆☆

导演和制片部门是剧组需要熬到最晚的,往往在拍摄收工后还需要开总结会和第二天的筹备会。有制片人士曾对犀牛君戏言,如果坐下一分钟不能睡着,肯定不是老制片。

导演猝死也并不少见。2011年,电影《上海1925》副导演聂春申突发急病,因抢救无效辞世;曾经号称赵本山艺术“三驾马车”之一的张超,因心脏病发病逝;2014年第六代导演路学长因病猝死时,也尚不满50岁。



路学长

对于导演和制片部门来说,长期不规律的生活是一方面,他们作为整个剧组核心所承担的压力也确实是造成健康问题的重灾区,尤其是他们往往要作为制作负责人对作品结果负责。

好在导演和制片部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调节工作强度。作为最接近剧组话语权的部门,他们往往是基于自身感受来判断全剧组的工作节奏规划。但如果真是工作量摆在那,也只能不把自己当人。

风险指数:★★★☆☆

演员系统内出现健康问题并不少见。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去年高以翔录制综艺期间猝死的事件,存在相当程度的职业风险。



同样的例子比如2015年唐嫣在《克拉恋人》片场突发心脏抽搐被送往医院,被诊断为过度劳累应卧床休息,但唐嫣从医院离开后马上回剧组拍摄;还有此次录制《乘风破浪的姐姐》,宁静一开头就要速效救心丸,也是引来一片唏嘘。



应该说在剧组,演员的工作压力相比来说好一些。一方面只需要按照日程表到组,不需要一直耗在现场;另一方面头部演员不但有较好的生活保障,而且对于工作安排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但这也是相应的,如果要赶拍摄进度连轴转也是常态。此外,中下层演员面对的压力并不比其他部门低,尤其是爆破、坠楼、动作类的戏份也有着相当风险。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行业痼疾埋祸

影视高危求解

这些工种面对的问题基本上源于行业痼疾。

首先就是行业长期以来的赶工传统,当下越来越工业化、正规化的流程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还要更甚。长期加班造成的工作压力转化为健康问题,造成很多影视工种的所谓职业病。

其次,行业操作流程的不规范,给很多部门带来负担。最典型的就是编剧从业者,长期存在权益无法保障甚至行业内卷;其次,对风险职能部门和演员行业的管理也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行业正规化、专业化依然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路径。



时间倒退十年,发行部门恐怕也要在这份排行里有一席之地,各地跑排片还需要喝酒等方式解决,“一杯酒一个点”的故事听得人心惊胆战,而改善这一问题的正是“互联网 电影”时代带来的正规化。

从全行业的角度来说,下一步需要确立的就是对更多工种和部门的权益保障方案,比如每天的工时限制,比如对编剧等工种的创作内容进行保护。在这个维度上,行业正规化之路还有很远。

问题当然不止于影视行业。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以前患心梗大多是六七十岁。但近几年,已经接诊了多例20岁至30岁的心梗患者。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已经在更广泛的年龄圈层里酝酿悲剧。而对于很多从业者,“我拿青春赌明天”已经成为事业最优解。

影视行业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在事业之外更掺杂着热爱、理想、创作等更多感性化的因素,让具有高风险的付出具有奉献意味。对于这份奉献,行业更应该做的是守护而非利用,这关系着行业的未来。

不禁想起2016年冯小刚导演在协会年度表彰大会上说过的话:“为什么还坚持?就是因为太爱电影了,傻啊!”

关键词:行业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