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 那些FIRST获奖作品都去了哪儿?

那些FIRST获奖作品都去了哪儿?

时间:2022-06-02 02:30: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2 02:30:01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2020年8月3日,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在青海西宁正式闭幕。

和正面“对撞”疫情的北影节、上影节相比,每年都在7月与大家相见的FIRST影展表面看起来似乎并未受到疫情的太大影响。这自然离不开主办方、志愿者和无数电影人的辛劳付出。



最终,本届FIRST影展共为12位电影人颁出了11项奖项。在他们之中,有大家熟知的影视演员,也有跨界出演影片的制片人,更多的,则是怀揣着对电影无限热爱而来的青年电影人。

看到这些人的脱颖而出,犀牛君也发自内心的替这些获奖者、替中国艺术电影感到欣慰。只是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尽管近几年FIRST影展借助明星和媒体的力量逐渐走进了更多观众的视野,但似乎只有少部分获奖影片、获奖影人真正进入了主流电影市场。

像FIRST这类以发掘推广优秀电影创作者及作品为初衷创立的艺术影展,究竟让多少创作者获得了实质性帮助?又有多少作品最终能够顺利与观众们相见?

FRIST获奖作品都去了哪儿

众所周知,参与FIRST影展的国产影片基本上都属于低成本、小体量的作品。受到预算限制,一些作品甚至只进行了粗剪就拿到影展参赛。尽管在此之中不乏一些具备相当潜力的优质项目,但大部分影片还无法达到进入院线电影的标准。

预算能有多低?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获得者《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透露,拍摄这部影片的成本大约几万块。其中1500块是买三脚架的钱,拍视频的相机原来就有,剩余的部分则是为了学习剪辑推掉了很多工作。

无独有偶,获得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电影文本”奖的《平原上的夏洛克》也是一部标准的低成本电影。据传这部影片最初只凭借几十万成本拍摄了前期粗剪版本,在监制饶晓志导演加入后又带进了一笔资金,才完成了后期制作工作。

以上两部作品,都是后期经过商业化包装后进入院线市场的少数获奖影片。那么这类作品,又究竟有多少观众在看?



我们列举了近几年在院线上映的FIRST影展获奖作品票房表现。从数量上,基本上每年只有一至两部的FIRST影片能够进入院线市场。从票房上,统计的十部影片中仅有两部票房突破千万大关,可见这些在影迷中口碑不错的影片还是离主流市场观众有一定距离的。

在FIRST获奖影片中,目前的票房纪录仍被2014年上映的《心迷宫》保持。可见FIRST影展的主流化并未改变这些作品的市场现状,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不均衡,以及成本限制带来的全方位缺失仍然是影响这些作品征战商业市场的主要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同时也是一名导演的宋文执导的长片处女作《抵达之谜》在今年的7月31日正式上映。人气演员李现的领衔似乎也没能扭转影片的命运,截至8月7日,该片累积票房2450.4万,猫眼评分7.0,豆瓣评分仅有5.1。



随着视频平台不断深入电影市场,加大布局力度。也有一些FIRST影片以网络发行的形式播出。

8月7日,入围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竞赛单元的《夫妻不是同林鸟》在腾讯视频上线。同时,在即将开幕的第十届北影节中,斩获了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最佳剧情长片奖项的《春江水暖》也将作为北影节线上影展开幕影片在爱奇艺展映。



事实上,这些能够进入院线、网络的电影其实已经算得上是FIRST影展作品中的佼佼者。更多情况下,这些低成本影片如果得不到电影公司的支持,是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主流市场的。

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是一个不太开心的例子。在这部影片还叫做《金羊毛》时,曾作为2016年FIRST创投会年度入选项目,最终与王小帅导演的冬春影业签约。

人们至今只能通过一些网络上流出的信息来猜测后来发生了什么。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时至今日,《大象席地而坐》仍然没能在大银幕上出现。普通观众仅能够在一些规模很小的独立放映活动中看到这部影片的身影。

被发掘的少数人

与被“遗忘”的大多数

当然,FIRST影展的最初创建目的也并非是让这些低成本获奖作品进入主流市场厮杀。毕竟用这些甚至可能不足百万预算的项目来与动辄几亿的大制作正面对垒,是非常不现实的。

与其说是用作品参赛,其实FIRST影展更像是青年电影创作者用来谋求进入主流电影市场机会的一块“敲门砖”。

我们能够看到,在近几届的FIRST影展中有越来越多国内的头部影人参与。FIRST影展不再是青年创作者自我宣推的“独角戏”,很多大导演、制片、演员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发掘更多优秀的青年电影人“为己所用”。



也的确有一小部分人成功的脱颖而出。

像忻钰坤导演,如今已经顺利扎根主流市场。在《心迷宫》后执导的另一部长片《暴裂无声》于2018年4月4日上映,最终票房达到5424.8万,较前作有明显提高。

李非也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由赵薇监制,李非执导的《两只老虎》在去年贺岁档登陆院线,斩获了2.24亿票房,与票房仅140.6万的《命运速递》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也曾与FIRST影展结缘。他执导的剧情短片《BATTLE》曾获得第7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特别奖以及2013年FIRST青年电影展拍片季优秀影片奖。

只是,像上述的几位导演恐怕只是少数几个“幸运”又优秀的人。如果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不够迎合市场,又或是没有找到那个伯乐,仅凭FIRST影展的奖金根本无法支持他们继续推进影片的后续宣发支出,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作品创作。

FIRST影展,一直都是少数人的“跳板”。

本土艺术影展需要更多时间

这不仅是FIRST影展独有的问题,本土各大艺术影展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其实对于非头部创作者而言都是非常残酷的环境。

青年电影人怀揣热情投入创作,却无从解决与主流市场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影展进入主流圈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住唯一一块浮板,谁能走出来?又有多少人走出来?

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FIRST们的队伍正在日益壮大起来,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在发挥自己的创作激情。但也不得不承认,本土艺术影展的力量还远不够强大,它不足以为这些青年电影人指明航向,也不足以为这些获奖的优秀作品找到出路。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好的现象。近几年来,内地电影市场对于中小成本电影和新人导演的扶持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

在几天前斩获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的《棒!少年》,出品方中出现了爱奇艺的名字。此前像《路边野餐》《八月》《北方一片苍茫》等小成本影片也通过爱奇艺平台获得了不错的线上市场表现。另外,爱奇艺还面向青年创作者推出了“爱奇艺原创电影计划”。



阿里文娱则推出了“薪火计划”,将阿里影业“A计划”、优酷“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及“早鸟计划”进一步融合,对阿里大文娱打通后的人才计划进行了升级,《老兽》《在码头》《追·踪》等片的拍摄就受益于阿里的支持。

腾讯影业方面则有NEXT IDEA青年影视人才计划、“春藤电影工坊”、“青葱计划”等,都致力于年轻人才的挖掘,对新导演的项目也倍加重视,《拓星者》《动物世界》等院线电影项目都在计划之列。

况且,尽管票房非常重要,但市场从来不是评判一部影片价值的唯一标准。特别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并不一定需要迎合主流市场和主流观众,导演的艺术追求被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国内的主流市场外,征战海外电影节,也不失为艺术电影的一条好出路。

万幸,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

中国电影人还有足够多的热爱,中国电影市场还有足够大的空间,FIRST影展也还足够年轻。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艺术电影的环境土壤的确更为贫瘠,但正因如此才让更多影人乐意为之耕耘。

我们相信,连疫情都阻挡不了的中国电影人,必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关键词:作品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