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SNS社区的赢利模式骗了谁
时间:2023-03-15 00:52: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5 00:52:01 来源:电子商务
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SNS社区在中国有多风光?在那个时候,开心网、人人网有多火?又有多少投机的人试图做出一些自以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社会化网络以吸引投资人的关注?
并不是马后炮,事实上在中国的SNS在美国准备上市以前,在和身边的朋友讨论这一商业模式的时候,我就认为国内的SNS社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赢利模式,这一点是制约任何一种商业行为最直接绞索。
客观地说,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任何一种新兴的事物只要在中国的总人口中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就会形成一个绝对客观地数字,因此,在SNS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时候,有很多网民参与到其中是一个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而如何让SNS网站赚钱,也成为了当时困扰每一个经营者与投资人的难题。
经历过网络泡沫之后,大家都清楚虚假繁荣是难以让一个网站生存很久的,烧钱的前提是烧钱之后必须赢利。
如果SNS真的是一种可以在国内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它必然要有一些符合自身属性定位的赢利方法。
网络广告?那只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赢利模式,而且和SNS并没有绝对排他的联系;“偷菜”、“抢车位”中广告嵌入?那是网络游戏的赢利模式;让企业进驻SNS?SNS是基于个人分享的,无节制的企业介入,将会导致整个体系的混乱……
我所说的赢利指的是SNS的赢利,而不是哪一家号称自己是SNS的企业赢利,这是两个概念,如果一家SNS靠卖网络广告赚了大钱甚至是上市了,我只能说这家企业的广告销售能力强,这个广告销售团队去任何一个网络平台都会成功的,而不会说这个SNS的模式成功了。
在两三年前接触到了LinkedIn,在他们的财务模型当中,虽然在初期人力资源领域的收益还不是很大,但是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并且LinkedIn也把基于SNS的人力资源相关项目作为日后业绩增长的主要模式。因为个人的原因,这两年的时间我并没有太过于关注LinkedIn,但我觉得他们的方向是对的,SNS是基于人际交往的网络体现,事实上它并不需要创新,只要把现实中的场景搬到网络上,可以简化人们的沟通条件就够了。
我无法否认目前国内的一些SNS网站是有营业额的,我认为“国内SNS社区的赢利模式”是一个悖论,是因为那些人把“SNS”炒作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完全创新的理念,而赢利模式却依旧是传统网络广告模式,从本质上来看,真正获得效益的是点击量,而不是被强行定义炒作的某个新概念。
有人或许会说,正是“SNS”的新概念,才有了可炒作的题材,才让更多点击量、关注集中到了SNS社区,Facebook就是这么成功的,这么说的人显然忽略了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别是老师在走进教室讲课时,中国的老师会说“同学们,大家好。”而美国的老师会说“同学们,每一个人好(Hello everybody)”,虽然在中文之中,我们把这两个不同的定义翻译成了同一句话,但其文化内涵是不同的。美国文化显然更强调个人,他们并没有“大家”这个概念。
无谓去评论哪种文化更好,只是想说SNS的基础是人与人的连接,而最关键的单元是“人”,西方文化更喜欢把个人突出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所以他们针对彰显个人的SNS才会更容易成功,而中国人,即使是思想很前卫的年轻人们,也没有整体开放到如西方人一样的地步,愿意随时拿自己的隐私来博得不相干的人的眼球。
你敢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公开到网络上,让所有人浏览吗?或许你敢,那么你每天接到的推销电话有多少呢?你发现了没有,当你的某个邮箱处于对大众公开的状态的时候,你收到了垃圾邮件也多了很多呢?
“棱镜”窃听计划告诉我们,在美国,是“基本没有隐私可言”的,其他很多的例子也在说明,那些美国人公布在Facebook里的内容很容易就成了协助警方办案的证据。而在中国则不一样,中国人还是很在乎隐私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在乎,“人肉”这个词才有了新的定义,才会让一些人感到害怕担心。
再回到主题,Facebook的成功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每个抄袭的SNS也会成功,就如同做操作系统的人之前有很多,能成为世界首富的只有比尔·盖茨一样。
国内的SNS可以有收益、可以有赢利,但是这些SNS都是架于空中楼阁的,因为注册于这些SNS得ID并不一定都对应着现实当中的某个人。
网民们总是“喜新厌旧”的,即使Myspace退出了同样的服务,它还是无法与Facebook竞争。所以我也会怀疑本篇文字中的观点是我太过偏激了,也许SNS的赢利模式本身就和它的定义无关,而只是一个可以让人看上去很不一样的新概念了。
是不是在现在的网络世界,有个新概念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点呢?也许我们根本不必探讨他们的本质……,那也不错——这样的话,我所写的每一个“营销悖论”——我的观点才是悖论,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