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营销百科 > 闽剧基本简介

闽剧基本简介

时间:2023-07-15 04:24:01 | 来源:营销百科

时间:2023-07-15 04:24:01 来源:营销百科

闽剧基本简介: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闽剧,戏曲剧种。又称 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明末清初 ,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这种演出活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腔曲调,人称'江湖班'。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大都来自弋、昆诸戏。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剧目多移植'江湖戏',或据民间故事编演,如《双金花》、《赠白扇》、《红裙记》等。后来,原用'正音'(官话)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讲(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唠唠班'(指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起自明万历年间,以外来声腔结合俗曲俚歌所创的'逗腔'为主要唱调。清光绪年间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时,剧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笔,如《紫玉钗》、《墦间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 、'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即今之闽剧。

关键词:基本,闽剧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