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营销百科 > 大都市区形成发展机理

大都市区形成发展机理

时间:2023-07-08 11:24:02 | 来源:营销百科

时间:2023-07-08 11:24:02 来源:营销百科

大都市区形成发展机理:城市是人类居住、生产、管理等活动的集聚中心,'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克里斯泰勒),它的形成和演化是城市行为者、居民、企业、政府追求规模经济行为在地域空间上的体现。从理论上讲,各个城市行为者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若干个体理性行为经过多重叠加并最终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则有可能出现城市过度膨胀而导致交通拥挤、地价上升、环境污染等规模不经济的非理性后果。在这种情形下,城市必然通过扩散来重新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分散到一定程度后又走向新的集中。在这种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循环反复过程中,城市化得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从而出现了大都市区这一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如果说,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是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那么,城乡相互作用是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看,城市化就是通过城乡相互作用使城市功能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空间份额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各个城市行为者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对外围地区的影响得以加深,当这种影响发展到足以使外围地区强烈地表现出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倾向,即其经济结构实现了与中心城市高度关联的非农化的时候,就产生了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本质特征是城乡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密切程度与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直接相关。因此,非农产业在外围地区的充分发展是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前提。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大部分非农产业都具有城市区位指向的特征,但二战以后的技术革命使得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技术进步减少甚至部分消除了传统区位因子对产业布局的约束,改变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城乡分工结构,城乡关系进入城乡非农产业共同发展的新阶段。其次,技术进步加速了城乡产业结构的更新和重塑,特别是随着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而传统制造业则逐步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由此,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产生互动转换,建立了基于不同技术水平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关联。第三,技术进步带来的交通技术改进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尺度,继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后又出现了服务业郊区化、办公室郊区化,城乡一体化倾向更趋明显。

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各种'流'的形式体现,并通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传递、扩散。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大提高区域的通达性,减少城乡相互作用能量在传递、扩散过程中的损耗,从而使城乡联系达到最佳。

关键词:发展,形成,市区,大都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