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信息时代 > 数字博物馆(数据库)

数字博物馆(数据库)

时间:2022-11-23 06:30:01 | 来源:信息时代

时间:2022-11-23 06:30:01 来源:信息时代

    数字博物馆 : 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所具备的功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互联网和博物馆网络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开发和利用,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游戏娱乐和科学研究等服务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在新世纪为适应社会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而对实体博物馆功能进行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特别是信息科技大国与重视文化传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目前,关于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规则和规范等问题,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数字博物馆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 数字化博物馆、电子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无墙博物馆、网上博物馆等。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90年开始推动“american memory计划”,进行图书馆内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藏品的数字化,并将其编辑成传承历史文化的主题产品,这个计划的实施可看作是“数字化博物馆”思想早期实践的缘起。1990 年由博物馆电脑网络组织(museum computer network,MCN)、研究图书馆组织(research libraries group,RLG)、加拿大文化遗产信息网(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CHIN)及盖蒂信息协会(Getty information institute,GII)等单位发起,并结合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及信息单位等团体组成了美国博物馆信息交换联盟(consortium for the computer interchange of museum Information,CIMI),其宗旨为将博物馆资讯普及社会大众,推展开放式的系统标准,以管理及传递数字博物馆信息。CIMI已设计并已制成了1200万件资料,供23个国家的550个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使用。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在美国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把数字博物馆和图书馆列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力进行研究和发展。1995年2月,欧洲联盟在比利时主持召开了“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讨论全国信息社会议题,提出了信息化社会的“全球信息目录计划”、“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等11项示范计划,其中“电子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博物馆。同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合资赞助了“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1995~1999年)”,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科技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建筑学院和VSMM国际学术机构联合建立了虚拟遗产网络(virtual heritage network,VHN),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贡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并承担了该组织多个重大项目。
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从时间和技术研究上几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1998年,由文化部牵头,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启动了国务院立项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其目标是全面地收集文化资源信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影视中心等形式,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巨大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网络系统,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由此起步。2003年11月28日,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也将数字博物馆的研究正式立项。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研究走在前列的有: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数字化博物馆项目有: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国家文物局同财政部开展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等。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1年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由教育部科技司主持,18所高等院校承担,于2001年11月正式启动,2003年7月至8月验收。初步建成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四类大学数字博物馆。大学数字博物馆是收集、保护、展示大学博物馆中各种重要文物、标本的场所,是高等学校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教育基地;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家珍贵标本、文物,建设数字典藏系统,开展现代化教学、科研及科普教育,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构建我国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意义深远。
2001年9月,国家文物局会同财政部开展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选择山西、辽宁、河南、甘肃四省进行试点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统一试用标准、规范化软件,共采集100多万条各类文物数据,建立了动态运行的试点省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2005年计划在全国全面铺开,预计到2008年将完成全国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和建档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文物数字博物馆”的设想,其目标是建成国家文物数据存储和加工中心、国家文物数字化标准和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物信息展示和传播中心。
自1993年以来,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博物馆的步伐是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博物馆功能的深入理解和认同而不断发展的。各国的数字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以现有博物馆实体为参照,将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等有关资源数字化,呈现在网络上。这种数字博物馆占现有数字博物馆的绝大多数,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就属于这一类型;二是数字博物馆不以实体博物馆为依托,完全建构在科技手段的虚拟设计中,但是它所呈现的文物资料或展览所示的内容同样以真实物品为基础,如北京民俗数字博物馆便仅仅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呈现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风貌的数字博物馆。
1. 数字博物馆的特点
数字博物馆是建筑智能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涵盖了文物保管、研究、陈列、教育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数字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加工,采取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可提供互联网上的电子存取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的管理等,使博物馆从“实物导向”转变为“信息导向”,超出“馆”的地理、物理限制,使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数字博物馆的特点是: 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数字博物馆有如下优点:
(1)数字博物馆是依托实体博物馆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博物馆,观众可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进入博物馆参观、浏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需担心诸如专题性展览和临时性展览以及展品数量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具有时空自由性和自主性。
(2)数字博物馆能改变实体博物馆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使用和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减少博物馆展品保护与展品利用的矛盾。
(3)展览条件和场地受限是传统实体博物馆难以充分展示馆藏展品的原因,致使很多文物无法充分向公众展示。展品条件和展览场地经常制约博物馆公开展示的充分发挥,有些展品易碎、易损、怕干燥、怕潮湿、怕光线,收藏条件极为苛刻,不可能进入展厅公开展出,而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将展品制成图像、视频传送到数字博物馆,可以方便地向观众展示丰富的收藏珍品信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数字博物馆还具有实体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时空跨越能力。通过提供信息的超链接以及信息检索分析功能,可以对藏品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任意延伸,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分析效果。譬如,通过适当的三维建模和图形处理技术,可以将器物的内部结构、原理、使用以及该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状况,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给观众造成视觉和心理感受上的震撼。
(5)数字博物馆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展示博物馆的发展轨迹、收藏动态、藏品情况、展览方式、科研成就等,并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世界各地,大大提高流动展览的效率和水平,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扩大博物馆在世界上的影响,吸引更多观众造访数字博物馆,大大提高流动展览的效率和水平。网络缩短了各地博物馆之间的距离,网络为馆际交流提供了相互了解的便利,能够有效地加强博物馆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
(6)数字博物馆打破了信息的单向输出,为多个博物馆之间,博物馆和观众间的相互交流提供条件,并有利于观众反馈信息的收集,可极大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并密切与观众间的关系,具有比实体博物馆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扩大宣传效果的作用,并有利于提高展品的利用价值,便于博物馆掌握更多的信息。
(7) 网络促进博物馆更加开放,有助于全人类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多少可以缩小由于地域差别、经济发展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对于不同区域研究同一个课题的人只要上网就可以存取有关文字、图片、器物的信息,帮助课题研究的进行。
总之,数字博物馆的出现,克服了实体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学习的需求,使得博物馆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
尽管数字博物馆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实体博物馆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数字博物馆不可能完全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功能。首先,实体博物馆作为公众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的性质并不会被改变,实体博物馆将具有永恒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其次,实体博物馆作为藏品实体及数字博物馆基础设施管理的实体机构,还将承担藏品数字化信息资源采集、管理以及数字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博物馆的理解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收藏、陈列和研究等具体功能的认识上,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形象设施和建筑,还具有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象征”的作用。
数字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其功能和作用无疑更有利于博物馆展品和藏品信息的传播,但博物馆都应以实物为基础,藏品永远是博物馆的真实存在。
2. 数字博物馆组成
数字博物馆以藏品信息库为核心,其设计目标是: 文物藏品数字化、通信传输网络化、专业研究科学化、展品陈列结构化、社会服务规范化、业务管理制度化和藏品信息共享化。其系统主要分为虚拟博物馆、实物数字化、虚拟游览、动态浏览及信息检索等几部分。数字化博物馆的核心就是一个能共享和处理博物馆基础数据,并结合图形、图像、视频等静态和动态信息来表达结果的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使游览者能够得到有内在联系的、视觉上逼真的、交互式的、动态的“参观”效果。数字博物馆的组成在逻辑上可化分为: 网络中心、采集中心、存储中心、制作中心、管理中心和应用中心。它是一个提供文物收藏、专业研究、保存管理、修复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馆际交流的组织,也是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文物典藏资源的信息管理平台。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化工程,它涉及到博物馆日常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为三大平台: 基础平台、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
基础平台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依托。博物馆信息可划分为资源基础信息和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基础信息涵盖内容广泛且多样,它为应用基础信息的建立及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的建立提供资源。其信息类型可划分为文档、影像、图纸、视频、音频等,并应用各种采集加工手段,如扫描、OCR、矢量化处理及数码技术等,将资源基础信息加工成为一个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并通过提供开放的检索接口为应用服务。
在应用层面,文物管理和展示是博物馆的经常性业务,也是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的管理和展示对象。据估计,目前我国仅文物系统各博物馆的藏品已有千万件,规模较大的博物馆的藏品,如省级博物馆的藏品一般也有几十万件,甚至百万件。因而,文物管理的数字化就是必须解决大量文物信息的采集和存储问题。
管理平台对数字博物馆的日常业务进行管理,包括各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管理,如文物流通、出入库、影像利用、图纸利用等,还包括基于公共流转的办公自动化等。
展示平台是数字博物馆进行传播、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是实现博物馆内部数字化陈列与观众交流的途径。
3.数字博物馆服务
博物馆是一个收藏、研究、传播、教育和展示机构。作为文化遗产的收藏地,文化保存自然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对藏品进行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及损坏;其二是研究其内涵,为社会的广泛利用提供方便条件,以便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数字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是以文物藏品为对象的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文物藏品,实际上它是一种文物藏品信息的收藏。针对文物藏品的收藏,建立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库,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藏品信息的科学管理,这是数字化博物馆对博物馆中藏品的收藏保管提出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藏品的数字档案,不仅可以减少实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还能够有效地改善藏品管理的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进展。传统的博物馆都是以物为基础的,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物的真实存在和发展,博物馆的历史,越来越走向大众的历史,就是以物的各种形式来弘扬历史文化的。而数字博物馆可以代替它的部分功能和传播功能,但是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收藏、保护和研究。网络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物品的所有,物永远是博物馆的核心。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权威性的研究机构。除了可供研究的文化遗产之外,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收集而来的论著构成了巨大的资源宝库。构建数字博物馆,借助于数字化的资源加工和利用手段,可以为专家学者营造出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研究环境,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
同时,博物馆还肩负着终身教育的重任,传播与展示是博物馆发挥其社会作用的重要途径。传统展示方式的地位固然是不可替代的,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化传播往往只能局限于一定范围。数字博物馆应用各种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通过数字化的展示手段,可以实现生动形象的展示效果,并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文化,关注文化。
数字博物馆以实体博物馆为基础,是对实体博物馆功能的补充,它们之间具有互补的功能。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基于网络建设的数字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不仅仅是实体博物馆的实物,它们还具备数字形式和信息功能。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