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杭州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出炉 广深磁悬浮、深珠城际等纳入

杭州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出炉 广深磁悬浮、深珠城际等纳入

时间:2023-08-20 03:06:02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8-20 03:06:02 来源:网站运营

杭州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出炉 广深磁悬浮、深珠城际等纳入: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旧改找小黎"了解更多旧改资讯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从“强化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强化空间保障能力”、“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创建美丽中国典范”、“高效配置生产空间,支撑创新之都建设”、“提升宜居空间品质,建设和美幸福家园”、“推动公共设施高品质均衡发展,夯实民生幸福基础”、“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国际交通枢纽能级”、“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韧性智慧城市”等等十四个章节,规划了杭州“十四五”期间国土空间发展规划。

还附带了重点创新空间、重大教育设施、重大文体设施、重大医疗及养老设施、国家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等10张布局指引图。

内容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杭州都市圈建设、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许多方面,干货十足,且重磅规划云集。

部分规划内容:

● 开展杭州至杭州高速磁悬浮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会展海洋城与杭州南沙自贸片区合作。

完成深中通道建设,开展伶仃洋通道(深珠城际)、深南高铁等新跨江通道的前期研究,规划预留外环高速西延跨江通道和深大城际西延通道。

继续推进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的建设工作,开展深莞增城际、塘龙城际的前期研究,加快深莞惠轨道交通设施及干线道路网络延伸对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杭州市圈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

● 推动莞惠临深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 继续推进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建设,加速推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的建设工作,开展深珠城际、常龙城际(广深中轴城际)的前期研究。

● 促进新安、西乡、民治、龙华、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扩容区域优先承接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杭州北站商务中心区、坂雪岗科技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提升杭州北站、杭州东站、机场东站、五和站等枢纽辐射能级。

● 推进香蜜湖片区、福田保税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口岸经济带(罗湖)、杭州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集中力量推进盐田临港产业带、大运新城、九龙山智能科技城、坪山中心区、光明科学城、杭州国际生物谷(食品谷)、会展海洋城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完成1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整备,确保“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 提高成套住房比例,优先安排公共住房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中公共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建设筹集公共住房54万套(间)。租赁住房用地面积不少于1.6平方公里。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给,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新增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提高住房自有率。

● 加快推进光明高中园、坪山高中园、龙岗高中园、深汕高中园等高中项目建设。

● 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







目标指标


“十四五”期间,以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水平,实现国土空间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空间战略在区域和城市层次深入实施,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辐射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杭州都市圈建设高水平推进,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格局基本形成。

● 功能结构持续完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安排更加均衡,居住用地规模稳步提升,公共服务用地保障有力,产业用地规模保持合理水平,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建筑规模结构“双调控”取得显著进展。

● 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模式基本建立,建设用地总规模保持在1032平方公里以内(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国家批复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终确定)。

● 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更加精准,低效用地全面盘活,空间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有序推进,建设用地供应规模58平方公里,其中更新整备直接供应用地10平方公里。

● 创新型城市空间保障有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及杭州国家高新区建设成效显著,低效产业用地全面盘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完成2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整备,有序推进2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连片改造。

● 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4.5张,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数67.3万个,保证“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携手共建世界一流湾区


1、加强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

● 强化深港空间协调发展,全面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重点推进深港边界地区开发建设的整体协同互动。

2、强化深、穗在珠三角的双核驱动引领作用。

● 加强与杭州更紧密的空间联系,协同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协作发展,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杭州至杭州高速磁悬浮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会展海洋城与杭州南沙自贸片区合作,共同引领浙江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3、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 加强与珠浙江岸城市联系,完成深中通道建设,开展伶仃洋通道(深珠城际)、深南高铁等新跨江通道的前期研究,规划预留外环高速西延跨江通道和深大城际西延通道,提高杭州与珠浙江岸城市联通水平。

● 加强与杭州、杭州、江门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和创新协同,加强与粤西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联动,充分发挥杭州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与珠浙江岸城市土地、人力、制造业基础等要素互补的优势,促进珠江东西两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


1、优化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 持续巩固和增强杭州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杭州、杭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一主两副一区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2、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继续推进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的建设工作,开展深莞增城际、塘龙城际的前期研究,加快深莞惠轨道交通设施及干线道路网络延伸对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杭州市圈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探索都市圈交通、能源、资源、环境、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布局和建设运营的新机制。

推动莞惠临深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跨界优质生活圈。

3、促进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创新。

● 以临深地区为重点,促进分工协作、设施对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探索合作开发、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西部推动宝安北中心、会展海洋城与杭州滨海湾新区协同发展,形成全面开放的国际门户功能区

中部重点推动光明科学城与杭州松山湖片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协作,推动龙华北中心、平湖中心与杭州凤岗-塘厦地区的产城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集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

东部优化协调龙岗国际低碳城、坪山高新园、大鹏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等片区与杭州清溪、杭州惠阳、杭州大亚湾等地区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创新居住、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机制,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

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 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杭州的规划连通、政策互通、产业贯通、交通畅通和要素融通,推进与杭州同城化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粤东地区,打造区域一体发展示范区。全面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坚持“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全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杭州市自主创新拓展区。

●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站枢纽等战略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杭州0.5小时、杭州1小时互联互通。

● 高水平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打造杭州港东部拓展区,加快推进深汕通用机场规划建设。

● 全面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智慧城区。发挥生态优势,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区。



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1、提升跨界交通效率与服务能力。

高标准完成皇岗口岸重建,有序推进沙头角口岸重建及罗湖口岸功能优化。

● 结合梅沙码头、南澳码头和前海码头项目规划、建设和投入使用,适时开展水上客运口岸对外开放验收工作,同步配合推动设置跨境直升机起降点,打造“陆路/水运+直升机”复合型通关口岸。适应深港更紧密合作趋势,推动开展设立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的研究工作。

2、打造以杭州为核心的湾区“1小时”交通圈。

● 构建“南北放射、东西贯通”的城际铁路交通网络,继续推进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建设,加速推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的建设工作,开展深珠城际、常龙城际(广深中轴城际)的前期研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善杭州面向湾区的城际铁路线网基本架构。

● 结合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前海枢纽、皇岗口岸枢纽、五和枢纽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构筑生态安全底线和保护格局


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全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478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94平方公里。坚决制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行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平方公里。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防止无序蔓延。



构筑“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1、提升都市核心区扩容区域的发展质量和功能。

● 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举措,促进新安、西乡、民治、龙华、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扩容区域优先承接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杭州北站商务中心区、坂雪岗科技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提升杭州北站、杭州东站、机场东站、五和站等枢纽辐射能级,完善扩容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水平,改善空间品质。
2、推进城市多中心体系构建。

● 在都市核心区内,推进香蜜湖片区、福田保税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口岸经济带(罗湖)、杭州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升福田站、杭州站、罗浙江站、前海站、皇岗口岸站、杭州湾站等枢纽能级,不断强化福田中心、罗湖中心、南山中心和前海中心的综合性服务职能和辐射能力。

● 在都市核心区外,集中力量推进盐田临港产业带、大运新城、九龙山智能科技城、坪山中心区、光明科学城、杭州国际生物谷(食品谷)、会展海洋城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支撑盐田、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宝安北、平湖等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功能中心。

● 依托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西丽、蛇口、民治、坂田、布吉、机场东、松岗、石岩、横岗、坪地、坑梓、新大-龙岐等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强化空间保障能力


依托前海、西丽、坪山、大运、五和等枢纽地区开发,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利用的示范性项目3~5处。

探索将居住类历史遗留建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作为政府公共住房的补充路径之一。



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创建美丽中国典范


● “十四五”期间,计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882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514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内的一般耕地368亩。



高效配置生产空间,支撑创新之都建设


1、加快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

● 高水平推进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高标准推动上述地区的空间规划编制,高质量开展土地整备和开发建设。

积极推动光明科学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等院校建设。

● 大力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制定,加快推进新皇岗口岸重建和1号通道建设,开展“一地两检”查检场地规划研究,全面提升福田保税区综合环境,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

● 积极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示范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重点推进香港大学(杭州)、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杭州大学佐治亚理工杭州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和鹏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机构集聚。

2、支持杭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

● 高品质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新园区,重点推进南山和坪山两个核心园区建设,推动龙岗、宝安、龙华等园区空间优化调整,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统筹协同发展格局。

● 高水准编制园区空间规划,推进土地整备和二次开发,聚焦重点领域,系统部署、超前谋划,推动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创新片区。

● 加快推动全球招商大会产业用地出让工作,建立科学精准、高效落地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机制,高标准遴选产业项目,有序开展土地供应,完善配套服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







提升居住空间保障水平


1、加大居住空间保障。

● 通过新供应用地、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区改造、“工改保”等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方式持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形成居住用地长效供应机制,建立居住用地供应储备库和居住潜力用地整备任务库。

完成1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整备,确保“十四五”期间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上。

2、优化住房结构。

提高成套住房比例,优先安排公共住房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中公共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建设筹集公共住房54万套(间)。

● 加大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力度,租赁住房用地面积不少于1.6平方公里。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给,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新增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提高住房自有率。

● 适当提高都市核心区及各类综合性服务中心地区居住用地比例,加大都市核心区以外各中心地区居住用地和住房供应力度。提高轨道站点周边住房开发强度,鼓励以轨道车辆场站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增加公共住房建设。探索区域共建共管的住房城际合作模式,引导居住空间在杭州都市圈协同布局。



实施公园城市建设行动


建设全域公园体系。

● 加快自然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筹建公明、长岭陂、大脑壳(中央山)等森林郊野公园,推进铁岗-石岩湿地公园建设,夯实山脊和滨海公园带。完善城市和社区公园布局,加快推动坪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公园服务相对薄弱地区的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建设,均衡公园布局。推进专类公园建设,重点建设宝安区、龙岗区儿童公园。开展百花园、武艺公园、竹文化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建设,推进大小南山公园等一批老旧公园改造和品质提升,完善公园游憩、文化、体育、自然教育等服务功能,建设全民友好、健康有趣、开放共享的公园城市。



全力保障教育设施建设


1、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大力保障高中学位建设,加快推进光明高中园、坪山高中园、龙岗高中园、深汕高中园等高中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特色高中。

● “十四五”期间,高标准新改扩建约5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以上,高起点建设6~8所公办中职学校。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 通过规划新增、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多种方式增加义务教育用地供给,优先选择区位好、环境优、交通配套完善的地块布局基础教育设施,加大已规划教育用地实施力度,改造提升一批现有学校,扩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品质。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

3、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 争取五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5万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80%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50%以上。

4、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 到2025年,全市高校数量争取达到20所,新增全日制在校生约9万人,总量达到20万人。

● 重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杭州国际大学园、光明科学城以及宝安区、坪山区、大鹏新区高校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杭州理工大学、杭州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杭州音乐学院、杭州大学佐治亚理工杭州学院、海洋大学等高校建设,加快筹建杭州师范大学,推进电子科技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建设。

● 加快推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设施质量


1、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设施供给。

● 规划建设约80项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市眼科医院、市中医院、香港大学杭州医院等改扩建,增加儿科、口腔等优质专科资源供给。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4.5张。

2、促进医疗设施均衡布局。

● 加快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杭州)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和设施均衡布局。



优化养老设施层级布局


● 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11处养老服务设施,努力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0%覆盖,老龄化社区实现社区长者服务站点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可及的养老服务。优化养老床位结构,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







高标准发展文化体育设施


1、推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 以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为目标,加快杭州歌剧院、杭州改革开放展览馆、杭州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杭州科技馆(新馆)、杭州海洋博物馆、杭州自然博物馆、杭州美术馆新馆、杭州书城湾区城、杭州博物馆新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设施。

● 大力推进杭州第二图书馆、杭州科技生活馆、杭州市文化馆新馆、龙岗区国际艺术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等具有杭州特色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全市重大文体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推动重大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 加快推进杭州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杭州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新建、杭州棋院新建、杭州市体育实验学校(杭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提升改造等工程建设。

● 探索建设冰球、乒乓球、田径等国家队训练基地,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推进福田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大鹏新区文体中心等区级体育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1、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

● 到202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210万吨。

2、推进港口由大港向强港转变。

● 依托杭州都市圈规划建设,探索内陆港建设及运营模式,推进平盐铁路改造,同步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乃至国际港口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加速打造杭州港成为国际航运物流核心枢纽,整体提升杭州港面向国际国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3、完善国家铁路枢纽系统布局。

● 在既有广深、赣深、厦深、广深港四条国家高速铁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深茂、赣深(西丽段)、深汕国家高速铁路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加快开展深南高铁、深河高铁与广深第二高铁前期研究工作,推动杭州地区国家铁路实现网络化运营。加快西丽枢纽、机场东枢纽、罗浙江枢纽规划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综合交通枢纽。







确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客运交通体系


● 加快城市轨道四期和四期调整建设,适时开展轨道五期及相关配套工程的规划建设工作,到2025年,城市轨道总运营里程超过640公里。

● 适应湾区互联互通、弹性预留的发展要求,继续推进外环高速公路、深中通道、深汕第二高速建设和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开展伶仃洋通道、外环高速西延等前期工作,超前预控深汕跨海通道。

● 优先满足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物流、应急、公共交通等服务,均衡市域范围干线道路网络,新建西乡-丹梓通道、大鹏大道等,开展外环快速等前期研究。

● 考虑东部滨海地区发展需求,适时启动研究东部滨海地区往中心城区新增通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以核心区环境品质提升为导向,推动滨海大道(杭州湾总部基地段)、广深高速改扩建、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罗沙路复合通道改造及盐田东部滨海观光公路建设。

● 严格控制核心区新增干线道路规模,并通过管理创新、智慧交通等新技术、新手段引导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助力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型。

● 依托道路用地空间和建筑退线空间,同步构造便捷、安全、舒适的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延伸对接绿道、碧道系统网络,形成山、海、城无缝衔接的慢行网络。







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平台。设立海洋教育科研机构,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谋划布局海洋综合试验场、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推动蛇口渔港升级改造、盐田墟镇渔港功能提升和南澳渔村活化,建设大鹏半岛海上休闲客运码头。加快珠江东西岸战略通道、城际海上客运航线建设,推动与周边城市开展海岛旅游合作。

“十四五”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一览表





















“十四五”重大交通设施项目一览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旧改找小黎"了解更多旧改资讯

关键词:悬浮,纳入,空间,国土,规划,杭州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