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 试问 MCN,梦幻泡沫赚快钱,品牌黑洞谁来填?

试问 MCN,梦幻泡沫赚快钱,品牌黑洞谁来填?

时间:2022-05-27 06:57: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5-27 06:57:01 来源:行业动态

试问 MCN,梦幻泡沫赚快钱,品牌黑洞谁来填?

网红、直播、带货热潮之下,我不得不来给中国特色的网红经济泼一桶冷水,让大家冷一冷,静一静。

这篇文章,重点不在 MCN 是什么、怎么盈利、KOL 怎么走红等,这些内容网上到处都是。本文要义,是 MCN对于品牌厂商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是中大型的企业决策层,这篇文章或多或少跟你有关,看你企业营销预算多少了,预算越大关系越大。

追根溯源:MCN 的初心是什么?

热点会凉凉,潮水会褪去,风口过后猪也会被无情地摔死。你不妨问问自己,中国的企业真到“赚容易钱”的时候了?远远没有,对于中国品牌厂商来说,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既然挣钱不容易,花钱就要看仔细。除了传统的媒体硬广之外,现在品牌厂商每年要花不少钱来交“时髦税”,比如直播带货,种草图文、采购 KOL 的各种“导购”评测内容。

这些钱,都交给了一种组织机构,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MCN”。钱花得不少,都买了啥?真的值得买吗?

每年各种各样的购物节,电商平台、MCN 机构与品牌厂商联合起来,把“业绩”蛋糕越做越大,天天都在看GMV、DAU、ROI 这些数据。

做了这么多业绩,企业都赚到钱了吗?没有。流量越来越贵,每年差不多有 80% 的商家都在亏本陪跑。MCN机构都赚到钱了吗?大的 MCN 机构可以,但大部分都在勉强挣扎。那谁赚到大钱了?电商平台、头部 KOL,还有亏得起的大品牌厂商赚到了 GMV,也就是营业额,可不是利润。但这也算赚到钱了。

有没有看出来,这是个风险收益极其不对称的游戏?

打个比方,品牌厂商是个做实业的农民,好不容易存了点粮食。电商平台和 MCN 这些服务业,是一群放羊的羊倌。一年中好几个大的购物节自不必说,平时羊倌们也喜欢拉着农民一起,动不动就搞嘉年华狂欢。农民很热情,拿出了存粮一起分享,而羊倌们一边吃着粮食,一边放着羊。狂欢之后,羊倌们吃饱了,羊倌们的羊们也吃饱了。这时候,农民发现,家里存粮吃掉了很多,地里的庄稼也被牲口们踩得东倒西歪,自己也荒废了很多宝贵的时光。要知道,做实业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动不动搞嘉年华狂欢,消耗了存粮,也影响了正常农作。农民茫然地望着自己那东倒西歪的一亩三分地,长叹一声“这作的是什么孽啊!”

刚开始,电商是好的,他们为中国海量的产能库存和广大的消费者建立了桥梁,这是电子商务的初心。后来流量费用越来越贵,电商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了“天下最难做的生意”。

难的地方,不是运营操作的难,而是选择两难的难:做吧,流量成本太高利润比刀片还薄,不做吧分分钟要死,公司这么多张嘴嗷嗷待哺。望天下,品牌厂家“苦电商”久矣。

2014 年,MCN 这 一 词 汇 被YouTube 正式定名,并且被敏锐的中国从业者迅速捕捉。后来的发展瞩目可见,又是小红书达人、又是直播 KOL,卖口红卖衣服卖火箭,一张嘴卖掉全世界。随着直播的泡沫经济越来越火热,MCN 的名人们身价也越来越高,收的坑位费也是天价。

流量越来越贵,但并不能获得同等效果的 ROI。

3438 亿,是 2021 年京东的崭新成绩!跟 2020 年总销售额 2692 亿元相比,下单金额高出 746 亿。某零食品牌厂商负责人对媒体说道,以直播间推信息流的 ROI 来看,期间 ROI 跟平时相比有所下滑,因为流量在变贵。厂家还要在价格上一让再让,在低价模式下,对于大部分的商家来说直播电商根本赚不了多少钱,甚至是一个赔钱的买卖。

MCN,一个本来挺好的事情,内容平台给各位 KOL 创作者们一个合理的生态,把分钱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在事情正在走向失控的边缘,没有厂商能一直亏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朴素的一句话,更多的人,需要反省了。

“恰饭”心态:

平台、甲方、消费者,谁是谁“爸爸”?

说到恰饭,这也是一个热词。我看网上很多自媒体、内容创作者,以恰厂家饭为荣,以“用爱创作”为耻。内容创作的起点,往往是因为内心热爱。在没有物质激励下,还能创作那是真爱。当然,现在是商业社会,拿钱做推广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心中该有尺度,什么钱能拿什么钱不能拿,拿多少合适,拿到钱之后自己的内容“调整”方向、范围该怎么把控。这是一门艺术,关乎一个 KOL,内容创作者全寿命周期的长度,也就是说,能不能长久地做下去。要知道,媒介潮流在变化,适应不同媒体的形式也在相应变化。

但归根结底,观众、读者、消费者认的还是内容,尤其是事关购买决策的内容,这一点很多人没想清楚。

有句话说,“身怀利器,凶心自起。”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李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身上。一次外出狩猎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用这一句话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手握“利器”的人要常常知省,不要滥生杀心,滥用权力。

也许有人要问了,这种权力,和MCN 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并非只有“权力”是权力,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影响人购买决策的权力其实更厉害。从央视到地方台,从报纸到 App,所有能影响人认知的行为动作,里面都暗含着“权力”。

过去,媒介随着媒介的多样化发展,更多的人拥有了发声的机会。我们举体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汽车来说。以前,厂家卖家主要靠门店宣传、专业杂志宣传、电视台播放广告片。后来互联网发展了,厂家需要在各大门户网站、汽车专业网站等媒介打广告。再后来移动自媒体起来了,车厂还要给各种汽车相关的 App 合作,给很多所谓的“车评人”充值,购买他们的“评测内容”,包括试车的图文和视频内容。其实你仔细看,真正评论车的内容很少,更多是在帮厂家做“厂宣”。甚至很多专业水平不高的车评人,需要照着稿子念。我国能够做到真正的“热爱、专业、有敬畏”的车评人,其实屈指可数。甚至有些认认真真在做很客观的评测内容的车评人,还在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这一点,和国外那些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活跃的一众“专业、客观、第三方”的车评人、车评机构、检测机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说,在汽车这种专业性强的消费大件上,中国的消费者还很不成熟,连很多基本的汽车常识都不懂,也难怪那些哗众取宠的,半桶水“车评人”涨粉千万。这里面,有利益,有巨大的利益。你想,中国这么多车厂,每年上百亿的营销预算,除了砸硬广,就是给这些车评人铺文章、拍视频了呀!

汽车的 KOL,可以说是活的最滋润的 KOL,没有哪个行业 KOL 能比。连王自如这样的 3C 专家,薇娅这样的服装起家的网红都要来帮厂家卖车。群魔乱舞的 MCN 舞台,是百花齐放的媒介形式。

这些 KOL 恰饭,恰的是谁的饭?当然是衣食父母的饭,现在流行说法叫“爸爸”,全称是“金主爸爸”。在大多数语境下,我们都会把金主爸爸和品牌厂商对号。毕竟,企业出预算,购买了电商平台的流量、MCN 的劳动力。

可是大家别忘了,经济繁荣时大佬们赚得盆满钵满,泡泡破灭时,是谁在承受恶果?到底,谁是谁的“爸爸”?正确答案:消费者是厂家的“爸爸”,厂家是平台、MCN 的“爸爸”。

可是,我们市面上怎么称呼我们最可爱的人——“消费者”的呢?好听点说叫“粉丝”、无情点说叫“流量”、轻蔑的说法是“韭菜”。对不起,我从这些称谓中,看不出半点厂商、平台、MCN 对消费者的感恩和敬意,也看不到他们对商业生态一丝一毫的敬畏之心。消费者不傻,品牌厂不傻,MCN机构,电商平台也不傻,都是不傻的人,却把别人当傻子,干着一桩又一桩的傻事情。以“爸爸”的名义,做着伤害“爸爸”和“爸爸的爸爸”的事情,照这么伤害下去,总有一天要问“爸爸去哪儿了”

生态觉醒,MCN 要为品牌厂商创造真实价值

今天的恶龙,当年也是屠龙少年。

纵 观 MCN 的 发 展, 这 是 起 源 于2009 年美国 YouTube 的内容生产者变现的机制,很好很善意。其实商业世界的感觉是相通的,2012—2014 年间,随着微博自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国内开始出现早期 MCN 机构,多为广告营销公司转型而成,少部分由自媒体自行成立,如微博大 V@ 当时我就震惊了所成立的震惊文化,那时候微博、微信等平台也刚开始生态商业化战略部署。只是那时候大家还没有“多频道”网络的意识,也就没有 MCN 这个概念算是中国 MCN的萌芽期,且由于缺乏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平台支持,MCN 发展较为缓慢。

到后来的 2016 年左右,进入了高速的成长期,在资本风口下,短视频PGC 创业浪潮兴起,出现了从单一账号到多账号矩阵的孵化模式,开始进行电商、付费等多种商业尝试。自媒体矩阵,成了大家熟知的东西。

看着别人走红,心中总会有点波澜的。于是,MCN 这个网红经济泡沫就开始吹起来了。2018 年左右进入爆发期,各大平台转型并投入资本扶持MCN 机构,推出“内容补贴”战略;同时吸引大批包括直播公会在内的红人机构转型 MCN。短视频、直播行业的高速成长,资本、内容创作者及流量平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MCN 机构爆发式增长。

2018—2019 年,MCN 的行业模式有些调整,这是进入了“进化期”,在吸金方面进化得无比专业,在造星方面也进化得无比专业。2021 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于上海召开。峰会上,今日网红发布的《2021 中国视频电商研究报告》显示,据多方测算,当前直播打赏市场规模达1826 亿元,电商直播市场规模达 9610亿元,短视频市场规模约为 1506 亿元。直播电商行业全面爆发,进入“人人可直播,万物皆带货”时代。直播行业用户规模为 6.17 亿,相关企业数量超过8.1 万家,短视频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至 9.27 亿。

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捧起什么样的 KOL。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问题在于,KOL 的内容对不得起观众,KOL 的心态对不起他的衣食父母——那些手捧真金白银的品牌厂商。说到这里,感觉好像都在批评电商平台、MCN、KOL 的不是,品牌厂商难道没有问题吗?当然有,如果品牌厂商能够知道自己的真实价值在哪里,大可不必病急乱投医,到处撒钱请人直播,还一次又一次给出击穿地板的折扣价,让自己企业的净利率低到自己都无颜面对。

人性,就是喜欢占便宜,不喜欢吃亏。一次打折,消费者知道现在下单是占便宜的。但一次次的打折,搞得消费者也想再等等,看你还能多便宜。因为他知道,现在下单,是吃亏的,谁知道你下面会打多低的折扣?这一点,在直播带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你以为消费者熬夜看直播是相中 KOL 这人吗?他们都是在等折扣啊!如果 KOL 签不到品牌厂商的保价“最低价”,他后面基本上凉凉了。

这也使得直播、整个 MCN 行业头部聚集效应非常明显,谁牌面大,谁就越能拿到更低折扣,从而有更多消费者会愿意看他的直播,这样一来,他的牌面就更大了。马太效应,看起来 是 行 业 的“ 优 胜 劣 汰”, 其 实 是MCN 行业的死穴。总是打折,不光是让品牌厂商一直在赔钱赚吆喝,更大的隐患是折扣价对品牌价值巨大的伤害。消费者一旦习惯了这个品牌的东西打折低价卖,就很难再接受这个品牌本来的定价了。这看似劲爆的热销成绩,其实是以伤害品牌为代价的,可以说是品牌的黑洞,企业此举是因小失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

品牌厂商之所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因就是自己把那片鲜艳的叶子放在了眼前,自然看不见泰山的全貌,算不清楚企业经营的总账。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品牌厂商的某些部门决策者或是为了完成把预算花掉的任务,或是贪图灰色收入,或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于是,跟风跟潮流地把钱撒给了各种 MCN 机构。共同“促成”了 MCN 的繁荣经济,自己也活在一个虚假繁荣的梦幻泡沫里。

可是,梦幻总要醒的,泡沫总要破的。价值不会凭空产生,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请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撒金币。

况 且, 这 些 MCN 机 构 给 KOL 包装出来的“炫富”内容,会不会让很多观众产生“我也不想奋斗了”的想法呢?这好吗?这不好。这和我们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吃苦耐劳的文化、价值观是相违背的。种什么花,结什么果,中国能有改革开放的奇迹,和中华民族这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在新冠疫情的控制上独步全球,但你认真看看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还有在各个产业价值链上的生态位。

今天,我们中国的品牌厂商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和产能,从家电、3C 数码到汽车,国产品牌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只是太多的企业家、品牌厂商的决策层,需要以战略的视角来好好审视一下,好好复盘一下。看看自己做的这些事情,这些营销动作,本质是什么,意义在哪里,对自己品牌的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有什么帮助没有?

好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发布的《2020 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提到,未来行业监管将进一步下沉,从源头治理,特别是对 MCN 机构将出台具体的监管措施。生态的净化,必然有代价,但这是值得的。未来,更多的存活下来的 MCN 机构也会反思、也会调整,和品牌厂商形成更良性的合作。只有真实的商业价值,才能持久,才能熠熠生辉。

MCN 市场的虚假繁荣,就像是一场舶来的梦。梦醒之后,把这艘破船修缮完备,继续出发,我们终将达 MCN产业健康商业生态的彼岸。



文 | 朱金科(作者为上海正览策划咨询首席顾问)

关键词:泡沫,黑洞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