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 互联网舆论处置的困境从何而来?

互联网舆论处置的困境从何而来?

时间:2022-05-22 09:15:02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5-22 09:15:02 来源:行业动态

当前,新的技术平台不断崛起,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人都是自媒体,对于身边不实或者不愤的内容,都可以快速曝光并传播出去。在网络舆情热点面前,涉事主体正面临“网络”和自身能力的双重压力。究竟应该如何化解这些困境?



一、互联网舆论处置的困境从何而来?

1、新的传播平台层出不穷。

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平台悄然兴起,无论是媒体认证还是个人认证账号,皆为信息源成为众多公共舆情事件的信息来源,而这些新技术平台的封闭数据特性,使危机应对更加被动。

2、群体情绪的天然短板。

互联网上的网民彼此陌生,往往会因对一件事存在相同的认知、情感而迅速聚集、联合。网民数量巨大,加之受固有偏见、情感投射等心理效应的影响,以及大数据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困境,一定程度上是情绪的宣泄缺乏理性思考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3、舆论诉求面临的多元化挑战日益严峻。

网络舆论多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在线反映,每个人都掌握话语权时,舆论生态形成,信息复杂也是不可避免的。民意日益呈现诉求多元化、内容复杂化的态势,倒逼网络舆情应对视角和思维方式要与时俱进,增加智慧因素。

二、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困境分析

难题1

低估个人、正常即将舆论中隐含的爆发力。

舆论研究涉及敏感话题、自媒体平台传播助推、长期积累的社会情绪择机释放等元素。许多主体因个人账号曝光的关注度有限、某些问题反复出现舆论已麻木等主观臆断的现象,成为常态化的舆论热点。

个性化、常态化的舆论其实蕴含着灰犀牛的特点:隐藏不确定,初始迹象弱,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多点爆发。然而,随着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不断演变,这种基于侥幸心理的不确定性正在降低。

难题2

不符合快速响应的“有效性”盲区。

目前,仅靠快速反应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危机主体应对能力的期望,真实原则、回应关切、把握分寸节奏也是衡量舆情响应“效力”的充要条件。真相大白,急急忙忙应对,是不少政府、企业“求快”的误区。

难题3

拟订回复文本的“技能恐慌”

近几年来,套路应对话语在舆情处置新闻上屡见不鲜,“领导重视”“处置果断”等官僚主义拟定招致公众的反感。其他的回应通稿也有逻辑不清、没有说服力、没有说服力、不能说服公众。

难题4

渗透性危为机”策略的尺度偏差。

热点舆情事件往往伴随着涉事主体的形象受损,政府、企业既希望舆论平息,又能修复形象,但往往因运用不当策略而弄巧成拙。

此外,静待“7天舆情热度记忆”失效,也是部分当事人偏爱的危机应对“捷径”。一些事件发生后,一些事件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等回应做了舆情试探,期望有新的热点出现转移公众监督视线,结果当类似舆情二次爆发时,之前的“忽悠”式危机公关会受到舆论的关注。

三、提高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三点非常重要。

1、攻心为上,以争人心为价值取向。

舆论热点事件中,对负面信息进行“一刀切”地封杀、删减,容易引起舆论的无端猜测。对舆情处置应以攻心为上,在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的同时,也要善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打中”舆论关切,敏锐地捕捉热点背后的社情民意,在回应内容和回应态度上实现与网民的同频共振。

2、风控前置,用新思维加强议程设置能力。

近几年来,网络热点舆情从涉及社会体制的大话题逐渐转向了民生问题,显性舆论事件减少,隐性舆情和微舆情增加。前一种处理讲究快而准,后一种处理注重防微杜渐。今后,我们需要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加强规划能力,在各类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施前进行舆情风险评估,以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从根本上降低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硕智库,硕捷之类的舆情监测软件,发掘舆情信息,通过监测公司的系统或者人工的判定,及时推送给公关部门,把舆论遏制在摇篮里。如何发现舆论苗头,并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处理也尤为重要。

3、各界联动,以合作机制撬动处置的最大效力。

互联网的强大渗透、交互性,容易使局部问题的全局、简单问题复杂化。面临日愈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在相关处置上除了加强涉事主体内设部门的联动,还需要引入专业力量提供智力支持。政学各界可以形成合力,对舆情“化危为机”策略,以新型智库矩阵撬动舆情处置的最大效力。

关键词:困境,舆论,处置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