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泡沫退去,谁将剩者为王?
时间:2023-03-20 19:16: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20 19:16:01 来源:电子商务
俗话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去年此时,O2O正值大热,凡是项目,都必跟O2O扯上关系。似乎生活中的所有需求都可以通过O2O进行提升。每个细微的用户需求,都会有数家甚至数十家同类竞品,加入到挥金如土的补贴大战中。
但是,狂热之后,惨淡也杳然而至。“资本寒冬”“死亡名单”“C轮死”……各种声音让创业者不寒而栗,此前热衷于投资O2O的机构也逐渐偃旗息鼓。直到如今,冷却期过后的O2O依然毫无回春迹象,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曾经大热的概念已经“回天乏术”? 当然不是,笔者认为,经历寒冬后的O2O只是把泡沫退去,开始进入“剩者为王”时代。
O2O做错了什么?O2O概念的出现和火爆,就与之前的“互联网思维”如出一辙。在创业热潮的激励下,热血青年们习惯性的尝试把这个概念套入到每一个可能的领域。热潮之下或许看不出什么,但寒冬过后,更为值得反问一句——为什么?
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O2O,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最终走向“死亡”?有三个问题十分值得思考。
一是盲目跟风。当O2O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企业落地,创业创新,都把O2O当作是“万金油”。把“互联网+”的概念摆在首位,脱离实际,“照葫芦画瓢”般的盲目跟风,都指望套上O2O的外衣,能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二是伪需求。有很多O2O项目都信誓旦旦基于市场需求,解决用户的很多痛点,但又有多少是经得起考验的?实际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又是怎样的?真正有生命力的O2O,是找到社会大众的真需求,是解决消费者痛点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烧钱补贴来拉拢用户,制造高频的假象,或者是提供一些不痛不痒的服务。即使服务再好,没有解决核心痛点问题,又有何用?自己拔高的伪需求,也只能赔钱维持下去。
三是缺乏创新点。不难发现,市面上每个用户需求,都会有数家甚至数十家同类竞品,他们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点。以为打着O2O的旗号,套用他人的模式,干着“拿来主义”的勾当就是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思维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理念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进步,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谁将剩者为王?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无论O2O拥有多么辉煌的过去,最终还是走进了“剩者为王”的时代,只有活下来的才有话语权。经历过“暴风雪”洗牌后的O2O,把原来的泡沫去掉,筛选出来的企业更具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那么谁最有可能剩下?从上述的三个方面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是回归理性,品质至上的。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O2O不是必须选择。用户都是精明的,他们绝不会因为O2O的“噱头”就降低对产品服务本身的要求。企业欲赢得用户,最终还是需要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证明。
二是真正切入刚需,击中用户痛点的。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是成功的最大基础。衣食住行,需求最大最频繁、也最容易通过O2O的形式,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市场,如饿了么、滴滴出行等早已成为行业的巨头,也是从“打车难”、“外卖难”等用户作切口,进一步发展壮大的。
三是不断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不仅局限于模式上的创新,还包括产品、服务、技术、思维、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在这点上,林氏木业是一个比较好的参照对象。
众所周知,家具市场很大,在O2O上的探索的也很多,但在传统家具销售渠道里,代理经销链长,涉及中间环节复杂,成本难以容易控制,同时也涉及过多的利益点,要实现O2O模式的运营十分艰难。林氏木业作为一家互联网家具企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开设线下家具体验馆,完成其O2O家具销售闭环,且在去年天猫双11取得5.1亿的惊人销售业绩,这个速度与成绩确实令人咋舌。
从最初的天猫旗舰店,到线下家具体验馆,林氏木业的目标人群一直以26-35岁的80、90后为主。为了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化的消费体验,2014年开始,林氏木业开设以“体验”为核心家具实体店,以线上线下商品信息、价格、服务等一体化为切入点,通过馆内时尚新颖的家居风格搭配,结合互联网基因,逐步打破网络与实物之间的隔膜,解决用户网购家具的痛点。
同时,林氏木业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能力和优势,在体验馆的选址上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大数据掌握客户群体集中区域,和该区域的家具市场情况,再结合自身的O2O模式开设线下体验馆,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基于这样的数据洞察,林氏木业还可以根据用户年龄性别、消费水平、教育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刻画用户画像,而这些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利于促进O2O实现精准营销。
事实上,林氏木业这种运营策略和大数据思维不仅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也从互联网基因中找到创新方向,从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不烧钱、扩张快、可持续发展”的O2O模式。
林氏木业O2O负责人崔杰慧表示,无论O2O将要走向何方,产品与服务体验才是用户最看重的地方。互联网并不是O2O的商业本质,不是用户选择你的根本原因。决策者都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是不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是不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是符合企业的需求。
庆幸的是,在O2O浪潮中,泡沫终于退去,理性终于回归。在O2O寒冬中顺利度过并坚挺的企业,也势必会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O2O的真正春天实际上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