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为什么要一直做广告?
时间:2023-03-17 23:10: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7 23:10:01 来源:电子商务
l
消费品只存在两类消费者:1. 流量:
看重产品品质(使用价值)、价格,也就是性价比。
2. 用户:
看重品牌提供的服务、体验,甚至群体认同感,是品牌的附加值。
l
绝大部分消费品牌在做流量生意绝大部分消费品,特别快消品做的是流量生意,包括快消界黄埔军校宝洁、美妆新贵巨头完美日记。提供大众价格,质量有保障的性价比商品。
小米、苹果、SKⅡ这类高端护肤品等等做的是用户生意,这类品牌用产品思维而非业务思维在跟用户沟通,消费者就是生产者。
做用户生意的品牌,要么像小米一样长期放弃利润,用低价高质获取大量流量再运营转化成用户,要么付出非常长的时间成本来等待用户培育完成。后者可以为品牌形成很高附加值,也就是品牌溢价,但同样需要付出非常高的等待成本,可能是长时间的销量上不去,直到一两款爆款出现,品牌实现质变,比如苹果4、SKⅡ神仙水。
l
为什么大部分消费品不做用户生意?一是,产品同质化。一瓶洗衣液、保湿霜在产品品质上不可能有太多差别,理论上讲买哪个品牌都差不多。所以品牌才会
拼命强调一些概念,或加入一些成分来试图与竞品做出区隔。
二是产品无法自证附加值,价格是非常重要的购买决策依据。就算价格再不敏感的消费者,在买一管牙膏的时候,也会有
个大致的心理价位,要卖出“牙膏中的爱马仕”的价格,品牌需要证明自己的附加值,同质化的商品无法靠产品本身自证附加值。同样地,比如安踏,即使经过奥运大年的运作,在消费者层面获得了大量的认可,在爱国情绪的移情作用下,在年轻人群体里提升了好感度,一旦落回销售层面,消费者还是会觉得我买国产品牌就是图性价比高,安踏现在那么贵,不值。因为安踏不能像NIKE那样用技术证明自己的附加值。
三是从业务层面来讲,像小米这样能熬到生态链建设起来的企业不多,或是像宝洁那样在SKⅡ起飞之前,大众平价消费品
生意为公司创造了足够多的现金支持。简单来说,就是其实大家都想做用户生意,没有品牌不想提升附加值获得高额利润,现实就是大部分没有这样的能力。大部分企业倾向急于打开流量,扩大知名度,证明自己有变现的能力,通过拼命压低成本同时“走量”形成规模效应来实现利润。
l
打通流量渠道需要交“流量税”打开流量需要向各类平台买量,包括电商平台、social平台等所有消费者可能出现的地方。停止买量,意味着触达不到消费者,因为你还没有培育出对品牌喜爱度非常高的用户,那么消费者很快就会忘记你,销量就会停止。
华与华的华杉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品牌买量,他最爱采用的营销方法就是让品牌借用“超级符号”,用很低的成本让消费者记住你,所以会给他的客户设计很丑但丑得让人难忘的招牌、LOGO,洗脑的品牌主题曲,并且充分利用线下流量,都是为了让客户不必向线上平台缴纳巨额流量税。
直播也是流量税的一种形式。众所周知上头部主播的直播间,算上坑位费、抽佣,品牌是不赚钱的,为什么大家还抢破头要上,特别是在重要的电商节点扎堆上直播间?就是此时此地的流量最大,并且直播间聚集的人一定是对商品最感兴趣的人群。上直播最多的品类,也是快消品。
l
品牌力不足的“品牌”营销费用只会越来越高对消费品来说,特别是新锐品牌,想打掉流量税,做用户生意,熬不起;想要迅速变现,先把量走起来,更容易选择流量
生意。很多品牌比如完美日记这两年大量建设自营线下渠道,就是想在流量生意模式下尽可能节省渠道费用。
对做流量生意的品牌来说,流量大的平台一般情况下稳定地就那几个,线上渠道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除了花更多的营销费用去买量,不可能有别的路走。而自建线下渠道,如果是一个不够强势的品牌,换句话来说就是你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不够, 在线下绝对谈不到好的地段和租金价格。元气森林可能是个例外,这与品类有关,饮料对购买场景的渗透比其他品类更强,只要有个自动售货机,它就能挤进去,也不需要自建门店,从渠道获取流量上具备天然优势。
而对想做用户生意的品牌,因为你要找的是真正的用户,不是流量,需要经过一个用户漏斗,付出过滤筛选的成本和时间,也需要其他营销形式的补充,比如社区活动等,比如lululemon、蔚来汽车。附加值越高的产品,用户越少,要找到用户难度就越大,寻找的成本越高。
因此,品牌力不足的“品牌”,无法在消费者面前拥有附加值,不具备品牌溢价,需要不断买量来换取销量的品牌,很难真正的被称作品牌。所谓的品牌名称和logo,可能只能起到辨认的作用,而一个真正的品牌更核心的是价值、承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