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营销百科 > 剪辑发展历史

剪辑发展历史

时间:2023-06-30 15:30:01 | 来源:营销百科

时间:2023-06-30 15:30:01 来源:营销百科

剪辑发展历史: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影剪接已经并正在经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手工制作阶段,这是无声电影时期,由手工技术操作剪接影片;第二个阶段是机器制作阶段,这是进入有声电影之后,由手工操作简易机器进行影片剪辑;第三个阶段是计算机制作阶段,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高新技术,由计算机进行'非线性'编辑(数码剪辑)。电影观念、电影艺术手法、电影科学技术的演变和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电影剪辑艺术向着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迅猛发展。

由此可见,电影剪辑既是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

发展历史依据

前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哑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影视是迄今最真实的艺术。

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基础上的,电影是创造幻觉的基础,它创造的是现实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由于电影运动最基础的幻觉吻和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听感知产生十分独特作用。

幻觉是指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暗示下产生的虚假、不真实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有人这样评价好莱坞电影'美国影片的剪辑结构是以一个极不寻常的矛盾为基础的,许多片段迅速的连接在一起创造一个整体性和完整性。局部的复杂体产生了一个没有局部的幻觉,甚至是没有形式的幻觉。我们透过银幕看到一个完全现实的世界,他没有给我们留下选择的余地,而唯有接受它为有根有据的'。

好莱坞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制造幻觉,而让观众相信这些幻觉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24格/秒的电影还是25帧/秒的电视,它们都是以间歇运动来造成运动幻觉的。银幕上并不存在真正运动。因为每格画面都是静态的,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看到了运动。

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斯德堡在分析观看电影的视觉心理经验时指出'电影里的运动不过是运动的暗示,动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自身反应的产物。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之父魏瑟玛发表了关于显现活动的研究报告,他观察到如果两个物体(比如说暗房里的两盏灯)处于两个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在一个物体消失的同时,另一个物体立即显现。他指出观察者看到的不是两个分开的物体而是一个物体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幻觉。

格式塔心理学把所有这种运动幻觉称作似动现象。它强调在由静到动的幻觉形式主体的心理认识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在明白运动幻觉的原理后,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并且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

电影和电视都是以平面空间来表现立体空间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的,而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都是二维的,不考虑观众的心理因素。二维空间是无法真实再现三维空间的。事实上,这个存在于观众心中的立体空间也是幻觉。

人们之所以在影响运动系统这个虚假的三度空间前乐于受骗,是因为他们运用视觉心理经验对外来刺激随时加以修正,而随着视觉距离和角度的及时变化产生的补偿心理进一步确信眼睛看到的空间就是客观真实的空间。

观众对剪辑的认同并不是出于对其表现能力的认识,而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生活感知和经验。

A.人们总是习惯将事物进行对列、比较,从而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概括。由于存在着这种思维习惯把影视镜头组接起来就很容易在观众头脑中建立起来它们的某种联系。这是蒙太奇的基础,也是得分镜头的拍摄成为可能使镜头的剪辑成为可能。

B.人们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有选择的记忆,这是人类思维,尤其是视觉思维、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法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棱罗门在1972年有这样论述'如果一部影片描述每一个运动时间都恰好相当于实际完成这个运动的时间,那么这部影片看来将会相当沉闷。'

关键词:历史,发展,剪辑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