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固安文化遗产
时间:2023-06-28 11:09:01 | 来源:营销百科
时间:2023-06-28 11:09:01 来源:营销百科
河北省固安文化遗产: 固安人文历史深厚。固安古称方城,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于秦'的'督亢',即位于今固安一带。 固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使得不同类别、不同起源的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融合,衍生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家营古乐、小冯村古乐、官庄诗赋弦、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礼让店钓具、固安柳编、焦氏脸谱等,或历史底蕴深厚,或文化特色鲜明;督亢亭遗址、黄金台遗址、孙膑墓遗址、李牧将台遗址、迷魂阵遗址、东岳行宫、李公祠、张华故里、于成龙墓等古迹遍布境内。其中,屈家营古乐与西安仿唐乐舞、湖北编钟乐、北京智化寺古乐并称中国四大古乐,被誉为'音乐活化石'、'中国文化之瑰宝';依托各类资源优势,打造固安独特的地域品牌。目前,'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钓具之乡''中国古乐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均已获得命名。此外,屈家营古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冯村古乐和官庄诗赋弦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安柳编一、概述
固安县,河北省中部平原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永定河、大清河流经本县。县域内多为两河冲积平原。历史上曾有玉带河、马庆河等众多河流。北部多为沙质蒙金地,南部多为壤土。北部乃林果区,南部为粮棉区。北部树木繁多,杞柳遍野。自明朝以来,杞柳种植得以大力提倡。同时有柳编事业的迅速兴起和日益发达。
杞柳种植、管理、处理、使用、销售等形成一条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1年杞柳面积达8000亩。大小龙堂生产的杞柳被称为柳中皇后。
柳编历史久远,技术精湛,品种齐全,销路广泛,从国内到国外,长期以来享有盛誉。产品有生产工具,有生活用品,有供观赏用的艺术品。
从日常生活走向高层社会,是固安柳编的一大特色。固安柳编产品进入外国使馆、高级政府部门已经十分普遍。1975年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的夫人专程到固安购买柳箱、沙发等柳编工艺品。1995年固安县祖金田编织的9个中型花篮,由江泽民、李鹏等敬献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1995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矗立起一个巨型花篮,高5.5米,直径5.5米,是由祖金田全家精心编制的。
广泛的群众性也是固安柳编的一大特点。相延500年,遍布全县域,男女老少多有操作者,编工无计其数。清末民初以来,柳编组织日趋完善,柳编形成社会化的大型活动。20世纪70年代,固安多处建起柳编厂,使柳编出现了企业化、工厂化的发展趋势。迄今以来,固安作为柳编大县,其广泛性和技艺的高深精湛是举世瞩目的事实。
二、杰出价值
明嘉靖四十三年《固安县志》有关于柳器的记载'柳器,屈杞柳所为如升斗簸箕栲栳之类。'
历史上早期的柳编,还有筐、篮等。筐,如草筐、土筐。篮,如盛食物的饽饽篮、礼品用的花篮、挖河挑土用的方篮、祭祀用的号篮等。
清乾隆年间,柳编之家比比皆是。光绪时,固安柳编更为盛行。固安柳市繁华无比。永定河道游智开曾有记载'捆载担负者踵相接......贩竖麇集,皆柳器也。笸箩尤工致,日中一哄千万立尽。贫家夫妇昼夜编织,以资糊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固安县筹备成立商会,民国三年(1914年)商会下设柳器同业工会。1931年3月,成立固安县柳编职业工会,会员416人。
民国初年设杞柳公司,继而成立胜大公司,收购柳货,加以油漆彩饰,远销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沈阳等地,并销往日本、朝鲜,形成外贸产业。此时的产品主要是柳箱、柳斗、柳升、栲栳(猪食窠),以及娥冠、屏风、鼻烟壶等工艺品。另有筐、篮、笸箩、簸箕、笊篱等。
新中国成立后,柳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产品:笸箩、簸箕、马料斗、水斗、水罐、提粮斗、舀斗、窖斗、灯笼斗、安全帽、提箱、茶几、果篮、花篮、面包篮、礼品篮、餐具盘、多层吊篮、首饰盒等。
1962年向日本出口杞柳。同年向日本出口柳货。并参加广交会,使新中因的柳编走向世界。
1963年,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派人到固安,专门学习柳编技术。固安应邀到这些省市去传授技术者多达数百人.有的永远留在了外地。
20世纪80年代,柳编遍布全县,编工达25000人。除供应国内,畅销37个国家和地区,编织的花瓶、花篮、沙发、茶几、各种动物的造型等品种规格达700多种。从杞柳种植、管理、修整、使用,到柳编的全套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柳编久远的历史,造就了璀璨的文化遗产。技术的全面和精湛,达到了极高境界。从粗活到细活,从初级到高级,从生产到生活,从国内到国际,固安柳编走出一条闪光的足迹,令世人刮目相看。
时至今日,固安柳编仍然活跃在民间,既是脱贫致富的一条渠道,又是民间工艺的瑰宝。她将传之久远,放射永恒的光辉。
三、濒危状况
曾经在历史上成为显赫行业的固安柳编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一是外地的发展特快,特别是山东的柳编异军突起,大有领全国之先的趋势。二是固安自身的柳编事业呈现衰微状态。先说杞柳种植,1951年全县8000亩,现在不足百亩。再说编工,20世纪80年代多达25000人,现在减少了90%以上,柳货多走内销,直接打入国际市场的并不多。这与原来相比,气势和规模都明显地缩小了。
屈家营音乐会
屈家营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30公里处,隶属于礼让店乡。固安县是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地跨北纬39度,东经116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十分丰厚。幅员面积6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9.5万。
固安北依燕山,西枕太行,东望渤海,南临白洋淀,为京、津、保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处在大北京经济发展圈,是河北省实施'两环(环京津、环渤海)'战略的重点市县之一。县城距京石高速、京广铁路5公里,106国道、京九铁路纵穿南北,省道廊涿线横贯东西,与境内公路连接成网。境内自然资源地热、矿泉水、石油、天然气等蕴藏丰富。地热总面积100余平方公里,储藏量13亿立方米,井口水温达80度,温度梯度高水质好,属国内少有的富热田。现已开发地热井6口,主要从事热带种植、养植及休闲疗养;矿泉水资源在县境内300-800米地下深处蕴藏普遍,经国家地质部勘察,认定为优质矿泉水。
自元建都北京以来,固安一直地处京畿,故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古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城'之称,着名的屈家营音乐就滋生、繁衍在这片土地上。
屈家营古音乐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创始于元明之际,源于佛教寺院音乐,是宋元以来南北音乐交流的产物,即有北方音乐的古朴粗犷,又兼备南方音乐的婉转清幽。
屈家营音乐会始建于明永乐至清嘉庆年间,可鉴证的是毁于'文革'期间的一顶'天纙',该'天纙'是音乐会坐乐时所用的一种棚帐,边条上绣有文字:本会自开会以来,已不详其数载,嘉庆年间行将失传,现有某某人等扶持资助,于咸丰年间再兴本会。据此,屈家营音乐会在清代中叶就已存在了。迄今为止,音乐会共续谱五次。第三、四、五次续谱的时间分别是咸丰三年(1853年)、民国37年(1948年)和1980年,这三种谱本至今完好无损。
屈家营音乐会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清康熙年间,音乐会应邀请入宫,康熙赐龙、凤旗各一面,黄罗伞一把、笙两攒、8孔玉管一支、笛两支,其中8孔玉管延用至今;抗战胜利后,音乐会出现了第二次鼎盛时期,乐手满棚,乐器双套,乐谱完整;改革开放后,音乐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1984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定期派专家进行指导、扶植,并在固安召开了'全国首届鼓吹乐艺术研讨会';1987年音乐会赴北京音乐学院和参加亚太地区文化交流演出,在音乐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美、英、澳、日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屈家营考察学习;2000年音乐会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银奖、河北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音乐大赛特等奖。
屈家营音乐会尊师旷为祖师,以儒家思想为正宗,曾在清咸丰三年、抗战时期及文革期间历经了三次危机,经过几代乐手和村民的舍身相救,才使乐谱和乐器得以保存。
乐队为固定编制,24名乐手为'满棚'音乐,12名乐手为'半棚'音乐,记谱方式完全是古代的'工、尺'谱,教学采取口传心授方式,学者皆须背会所有曲牌方可接触乐器。由于演奏场合不同,乐队排列分坐乐与行乐两种。会乐时,乐手们围一长桌而坐,管乐在长桌两侧,云锣和其他打击乐在长桌两端。单独演奏打击乐合奏时,乐手们围成一个弧形,鼓居中,两副钹,铙及铛子、镲分坐在鼓的两侧。行乐时,乐队呈二路纵队,顺序大体是:会旗、笛、笙、管、钹、镲、鼓,行乐时不用铛子。
屈家营音乐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音乐之一,现存《玉芙蓉》、《纣君堂》等13支套曲,《金字经》、《讨军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贺三宝》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音乐带有浓郁宗教色彩,融僧、道、儒三家并用的庄重典雅的吹奏打击乐,套曲《普庵咒》是南宋普庵师的咒语化为音乐语言的产物,音乐会吹奏的这支套曲比1592年见世的同名琴曲要早出约两个世纪。
音乐会的正式演奏场合主要有五种:
1、新年'游庙'。该村过去曾有大小七座庙堂,这些庙主要由本村人消灾祈福之用,平时没有集体的祭祀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则由'音乐会'代表全村游走各庙奏乐娱神,祈福还愿,谓之'游庙'。
2、出会'拜庙'。旧时该村虽有庙堂却无庙会,附近村镇每年都有几起盛大的庙会,每逢重要庙会活动,由四方有威望者组成'蓝旗会',负责调集和组织各村各乡的各类民间艺术会班赴庙表演。
3、天旱求雨。屈家营过去无水灌溉,靠天吃饭,最怕干旱。遇小旱村民要在村内'龙王庙'举行祭祀仪式,献祭品奏音乐,求神祈雨;遇大旱,则要求邻村另一位尊神'二郎爷',整个仪式都离不开庄严肃穆的音乐演奏。
4、纪念师旷和广娱鬼灵。农历七月十五要举行祭鬼活动,并举行放河灯祭河神,藉以安慰先辈死者。音乐会定鬼节为师旷纪念日,自然也有祭鬼含义。
5、丧事从棚。中国民间视老人正常死亡为喜,称作'白事',举办隆重的丧礼仪式上要请和尚念经、奏乐、做法事,屈家营周围既无寺院又无道观,所以村里人办丧事都要求助于'音乐会'。
音乐会的乐队为固定编制:管一支,笛两支,笙四到五攒,云锣两架及鼓、钹、铙、镲、铛子等打击乐。管在乐队中为主奏乐器,其它旋律乐器随管齐奏。打击乐器中,鼓的地位较为突出。音乐会使用乐器中一支饰银8孔白玉管为世所罕见,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唐宋典籍中称为'筚篥'。
现存十三支套曲有:《泣颜回》、《大凉州》、《普庵咒》、《小花园》、《玉芙蓉》、《纣君堂》、《春风韵》、《夏风韵》、《秋风韵》、《冬风韵》、《骂玉郎》、《海青》、《大德围》
七支大板曲:《金字经》、《讨军令》、《灯赞》、《送圣记》、《翠竹帘》、《望江南》、《功久名》
二十多支小曲:《五圣佛》、《鹅浪子》、《张公赶子》、《沙落》、《折桂令》、《绵搭絮》、《甘草节》、《走马》、《烈马》、《哭城》、《妻上夫坟》、《琵琶令》、《八普》、《三公赞》、《贺三宝》、《宝合子》、《闹天宫》、《翠花盆》、《九门皮》、《小收》、《发头》、《三宝赞》等。
打击乐:套曲《发气》、小曲有《开坛和气》《清和气》《和气婆》等。
屈家营音乐由普通流行的传统曲牌和本身独有的曲目两大类组成。前者如:《折桂令》、《绵搭絮》、《寄生草》;后者如《小花园》、《纣君堂》等。乐曲的内容大体分为七类:一是关于宗教佛事,象《普庵咒》、《五圣佛》、《送圣记》、《金字经》;二是关于大自然的生态、节令、动物、景致,《小花园》、《海青》、《四季风韵》即是;三是关于封建宗法,如《骂玉郎》;四是关于军政事物,有《纣君堂》、《讨军令》;五是关于儒家学说和人物、事迹,《泣颜回》;六是关于民间哀乐的《妻上夫坟》;七是关于故事传说的《闹天宫》。
小冯村音乐会
小冯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35公里处,隶属于渠沟乡。固安县是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地跨北纬39度,东经116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十分丰厚。幅员面积6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9•5万。
小冯村音乐会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由陕西一牛姓道长传教后村民辈辈承传至今。俗称'道乐'。音乐会吹奏谱用十个音符,即:四一上尺弓六五凡合乙。采用平仄变声和阴阳变调技法,以及变化莫测的'那口'垫音,从而使音乐更加悠扬悦耳,卓雅不俗。本村吹奏时采用是大弓调,即现在的降B调。
小冯村音乐会现存九支套曲,六支大板曲,和三十多支小曲,还有一套打击乐。
九支套曲是:
《颜回》(包括颜回、下山虎、金字经等),
《小花园》(包括雁过南楼、大通法界、接佛歌、小花园、三归赞),
《骂玉郎》(包括骂玉郎、山坡羊、柴茶歌、感皇恩、三刹板儿、喊洞山),
《普坛咒》(包括普坛咒、三宝、大赞、小通法界、兴豆章、大沙骆儿),
《红绣鞋》(包括红绣鞋、红绫被、大红袍),
《返魂乡》(包括上香赞、返魂乡、送佛子),
《斩貂婵》、《将军令》(包括哭城、讨军令、将军令、赶子、张飞递枪),和《春夏秋冬之韵》,
六支大板曲是:《四上板》、《翠竹帘》、《闹花灯》、《金字经》、《选圣记》、《五圣佛》。
另有鹅浪子、三公赞、小翠帘、三节礼、琵琶令、雪梅挂白、浪淘沙、汤头令、顺水令、昌盛令等三十多支小曲。
打击乐谱是:开坛曲、收坛曲、清坛曲七节,风入松、七字白、阜里胡同、挂玉带、玉女儿、训河、大合器、小合器共十七节。
音乐会使用的乐器有:小管、笙、笛子、引铃、云锣、木鱼、小钗。打击乐有:鼓、铛子、大镲、大铙、小铙钵。
演奏阵容为八支管,八支笛、八攒笙、两架云锣、木鱼、引铃,再配上全套打击乐器共计三十余人,故音乐会阵容庞大,气势磅礴,远近闻名。
小冯村,辽金时代称冯家巷。元代改称小冯村。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村子虽小,庙宇却多。元至清末村东修有'老爷庙'、村南修有'玉皇阁',村西修有'奶奶庙',村中间靠北修有'全佛庵'。每日暮鼓晨钟,诵念经文伴有吹奏乐,日久天长便招来不少香客,一时香火缭绕、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自1368年左右传入民间,成立了音乐善会,声名鹊起。据村内古稀老人讲,明永乐年间皇帝一个妃子下江南路过小冯村听过该会演奏,后奏明皇帝,皇帝下旨在在村西'奶奶庙'后面又建了一个大庙,铸了三尊奶奶铜像,高九尺九寸;铸大铁钟一个高六尺六寸(铜像1958年被北京博务院拉走,铁钟被砸坏炼了铁。)皇帝赐音乐会大锣一块,云锣一架,大镲、大铙各一付,笙两攒,盖有御印的赦旨一枚。至今保存完好的乐器有:大明宣德五年造的五年爪龙大镲一付,铙一付,木斗笙二攒,另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大镲一付,大铙一付,铜斗笙三攒,小镲一付,云锣一架,手抄古乐谱三本。六百多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会兴衰交替直到文革期间中断。
小冯村音乐善会,第一代会首应是牛姓。第二代会首是李姓。李姓据说是当时的一名武官,守护'牤牛河',李姓兄弟五个,人称李家五虎,有权有势,后因私铸钱币,在明万历年间被皇上派兵满门抄斩。因之音乐善会便日逐衰败,时兴时衰,明末清初时由潘姓主持,清朝入关后孙姓迁到该村,因孙姓是'旗人'(正蓝旗),于是音乐善会便由孙姓主持,一直到1966年文革前中断。
音乐会自1997年冬重新恢复,频繁活跃在固安城乡,2001年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栏目的编导来小冯村采访摄像,9月19日做了新闻专题,并在电视上播出。同年8月中旬小冯村音乐会在廊坊日报刊出新闻。同年十月参加河北省举办的吹歌大赛,荣获河北省文化厅授予的'优秀班队'称号,并发给了荣誉证书。2005年5月16日参加廊坊国际商贸会文化活动周的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如今全体学员经常在劳动之余有组织、有纪律,并且在一种自觉友好的气氛中排练,多次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肯定。2006年,小冯村音乐被河北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1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小冯村古典音乐节。
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意识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农民在农闲季节从事商贸活动或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因而经济问题成为了困扰音乐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小冯村音乐会正面临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乐谱需要抢救性整理出版,以便交流、传承、保存。新乐手需加大力量培养,以防断代失传。乐器需要更换,一些明、清乐器不应继续使用应妥善保存。应想方设法建设活动场所(现多在农家院里活动)。录制全部乐曲光盘。以上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小冯村音乐会的传承发展,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使小冯村音乐会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闪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刑氏纸雕
一、基本信息
邢氏纸雕的创始人和第五代传人邢坤居于固安县林城村。林城村位于县城南部25公里,东临106国道和县内驰名的忙('忄'应为'牛')牛河。林城是固安地热资源的集中地,中央警卫局的蔬菜水产生产基地即建于该村。林城是固安(原来是方城)最古老的村镇之一,乃是古代临乡侯国所在地,周天子与燕王曾会乐于此,历史悠久,根基绵长。村民齐润芝1970年盖房时,挖出了城墙,墙宽约2米,刨出了200多块城砖。
邢氏是林城村的老户,古时候全村大户其6家:齐、邢、张、刘、阎、惠。邢家从传说中知道,历史上曾经四次迁坟:最早的坟地在林城村南、郭村村北,共有300多个坟墓。从郭村村北迁至林城村西,从林城村西迁至杨各庄村南,从杨各庄村南迁至虹江河畔宋村村北,又从宋村村北迁至林城村西。前后至少1500年以上的时间。
现在的林城,百业兴旺,工业领先,滤芯生产一枝独秀。专供村民居住的别墅区很快就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豪华的文明生态新村,即将耸立于京南,雄踞于世界。
邢氏纸雕就是在这样的区域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二、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工艺。
分布区域:河北省固安县林城村及过去的霸县北岸村、新城县色垡村、固安县柳林庄村等若干处。
历史渊源:
1、邢氏纸雕的前身是泥雕。泥雕来源于庙宇文化,即神佛造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又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传入,更有纯属于中国的道教,这些宗教的硬件建设离不开泥雕。这是泥雕的较早的起源。而纸雕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京剧脸谱和戏剧帽饰制作的需要。
2、邢氏纸雕历史悠久,能说得出名字的前辈艺人迄今已经五代。现在的邢坤正是第五代传人。邢坤的高祖邢容,兄弟二人,邢容排行老二,长兄邢宽。邢宽和邢容的前辈已经从事泥纸雕塑,因记不起名字,暂以邢容这一代人为创始人。邢容约生于1809年(清嘉庆14年),活跃于1825年至1860年,即清道光初期至咸丰年间,至今将近二百年。需要说明的是,邢氏一门立人较晚,与其他门户相比,从邢容那一代算起少生了两三代人。曾祖邢万清,独生子。约生于1839年,活跃于清咸丰和同治年间。曾在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尚各庄药王庙时塑造了其中绝大部分的雕像。祖父邢端,生于1869年(清同治7年),卒于1926年(民国15年)。邢端带徒弟30余人,大徒弟张树,其余的弟子大多叫不上姓名。在众多的徒弟中,有新城县(现在的高碑店市)色垡村刘宪章,固安县柳林庄刘明汉的父亲刘某,林城村张树,霸县(现在的霸州市)北岸村孔令旺。后来孔令旺在北京画院有16个徒弟,1953年应聘参加了故宫的翻新修建,又参加了泥塑收租院的工作,颇副盛名。邢端共娶过五位夫人,连伤四人,又娶了第五位,第三位夫人生了独子邢树珍,邢树珍生母去世后,是第四位夫人和第五位夫人这两位继母先后抚养他长大成人。邢树珍,生于1914年,卒于1995年,自幼从艺,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邢端去世,他的技艺成熟时期在1930年以后。民国31年(1942年)固安县志载:彩饰品,相子,产于林城,是一项专门技术,这就是讲的邢氏纸雕,主要是针对邢树珍而言的。
3、邢坤作为第五代传人,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大哥邢林,木工。二哥邢森,做滤芯。邢坤自幼跟父亲学艺,除去遗传基因,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造就了邢坤对纸雕这一门绝技的兴趣爱好、极高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17岁辍学时对于纸雕的掌握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此后他跟大哥邢林学木工,又做过油漆工,后来干过一段时间的滤芯。这一系列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邢坤的知识和本领,为以后艺术的发展和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日子里,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诸如《木雕技法与传统雕刻图谱》、《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白描图谱》等。逐步走上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化道路。
基本内容:
邢氏纸雕最早的工艺是寺庙里的雕塑和油漆彩画,所以最早的起源是泥塑泥雕。后来发展成京剧脸谱和戏剧帽饰等用品的制作。京剧脸谱兴起时,正是邢坤的祖父邢端艺术上发展的高峰期,因此京剧脸谱和戏剧帽饰等用品的制作成了邢端他们一项主要的活动。渐渐地形成了以纸塑纸雕为主的艺术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点,到了邢坤的父亲和邢坤这两代,几乎全都是纸塑纸雕了。
邢坤的祖父邢端主要活动于1885年至1926年,正是清光绪10年至民国15年间。这时候生意十分红火,当时邢端的店面很大,店名'恒聚斋',包揽了北京和当地不少的泥雕和纸雕绝活。他所做的型模和相子至今尚有保留。其作品有各地庙宇的神像,有南极仙翁、窦尔墩与杨相武的《说山》、钟馗等等。
邢坤的父亲邢树珍曾做过各种各样的成品:十二乐的大头,共24个,给了新城草场和新庄;有西游记人物,师徒四人和白骨精等等;有县官的头像;戏剧用的帽子、头饰;1969年迎九大做了天安门;又给廊坊军分区做了50米长的特大号风筝。
邢坤1991年去新城县后南里村奶奶庙抓胎(做佛像),那里的主佛是厚土皇娘。后来给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一套《老北京四合院》,给北京雍和宫做了一些佛像,做过《菩萨》、《关帝》和快乐的《马拉车》。自2007年至今,又做了一套形态逼真质量高超的《老北京四合院》,准备献给奥运会。
流布传播情况:
邢氏纸雕诞生兴起在林城,首先是在邢氏家庭中传布。邢坤的高祖邢容传给了曾祖邢万清,曾祖邢万清传给了祖父邢端,祖父邢端传给了父亲邢树珍,父亲邢树珍传给了邢坤。家传之外,是社会性的传授,同样历史久远,地域广阔。
三、项目论证:
1、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邢氏纸雕从古至今至少历经五代,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儒家、佛家、道家到民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邢氏纸雕的创造题材。每一个作品都缩影了一段历史,都重塑了一个历史的特写镜头。邢氏纸雕把庙寺的抓胎和油漆彩画、戏剧脸谱和饰品、民间白事上所用的纸活,这几大方面综合地立体地融会贯通,最终在纸雕上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作工精细而独特,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邢氏纸雕主要的工艺流程分三十多道程序,主要的工序是:一、制作泥坯。把坚硬的胶泥瓣浸泡透彻,摔打成熟,做成泥坯,当作支撑。二、在泥坯上贴纸,一层一层地贴均匀,砸结实。三、在纸上打胶。四、在胶纸上雕刻。五、用立德粉和水胶吊白。六、上色。七、彩绘。八、上漆,用桐油或清漆。九、或者表面抛光。
(3)邢氏纸雕既有传统的成功手法,又有领异标新之处。按头像这一类作品而言,北京的头像用纸浆在模具里制作,最小可达3厘米。邢氏纸雕的毛坯是纸糊的,最小的作品可达3毫米。邢坤14岁时作关公头像,雄伟而豪迈。他作的木雕菩萨,宽厚、仁慈、大气,小马拉车活灵活现。再看邢坤所做的《老北京四合院》,作品1。42米见方,按照18:1的比例做成,油漆彩画琳琅满目,又溶进了现代的电学、光学,金碧辉煌,五彩缤纷,再加上用料实在,工夫到家,你可以大胆地站在那微薄精巧的屋顶上、墙壁上,而对作品无损。这真的不是随便哪一个艺人可以做到的。邢氏纸雕今古结合,登堂入室,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2、主要价值:
(1)邢氏纸雕是对历史工艺的继承。传统的工艺、各式各样的作品,在邢氏纸雕第五代传人手里都可以做出来。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邢氏纸雕的艺术史上发扬光大。。
(2)邢氏纸雕是对传统工艺的再创造。中国四大古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都将在邢氏纸雕传人的手里变成实物。天安门、天坛、角楼,也将通过邢氏纸雕塑造出来。佛教人物、三国人物、西游记人物、红楼梦人物,等等,有的已经做成了,有的将在日后变成现实。在现代化的、商品化的大潮中,这枝独具松龄鹤寿的工艺之花,必将常开不败,重现芳华。给中国,给世界,增添绚丽的一笔,实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崇高价值。
官庄诗赋弦
固安县官庄村位于县城北五华里处,北依永定河,西邻大清河,是固安境内较为古老的村落之一。现仍在该村生存繁衍的诗赋弦是流布在京固一带的地方稀有剧种。
诗赋弦的前身是明未清初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称为'十不闲','十不闲'吸收了凤阳花鼓、莲花落等民歌腔韵。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左右,直隶宛平县(今大兴)朱家务村贾万全和张家务村朱广达在吸收'十不闲'精华的基础上,始创独具地方特色的诗赋弦。
当时它流行河北省的北半部,特别是在大兴,宛平,固安,涿县,良乡,房山一带,曾一度成为上述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五十年代末,它逐渐衰落.目前,仅固安县官庄村保留下来一个诗赋弦剧团。
诗赋弦的传播方法,既不是举办科班,也不是师父收徒传艺,而是业余传授。它的传授,基本上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请师父教授.。哪个村庄愿意学习诗赋弦,请老师来村教授,农闲来,农忙走,三年为期(实际上是三冬)。三年期满,就可以'挂衣'演出了。第二种是通过亲戚朋友以及爱好者的相互学习传播。第三是代代相传,也就是第一代演员传授第二代,第二代传授第三代。
诗赋弦的剧目有一百多出,均为自己编创,由于年代久远,目前能够找到的传统剧本仍有六十多出,其作者为朱广达、谷兴、潘显宗、邓西恩、辛庭云等。这几位剧作者多已作古,潘显宗老人现已101岁。
诗赋弦的剧本和题材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
(1)、清末明初的一些奇闻轶事及民间传说,如《秃子换》、《双拜堂》、《换尸》、《苏落元》、《双全扫雪》、《瞧亲家》、《循环报》、《先生传》等。
(2)、莲花落本以及唱本、子弟书、弹词、宝卷等民间说唱文学,是诗赋弦创作的另一个主要题材来源。这方面的剧目有《访良乡》、《千里驹》、《老妈进京》、《小姑贤》、《马红眼上当》、《看瓜园》、《吕蒙正赶斋》等。
(3)、根据着名古典文学作品改编创作的剧目有《老少传》、《乱点鸳鸯谱》、《美凤楼》、《火焰山》、《盘丝洞》、《陈光蕊上任》、《施万金》、《能人寺》、《武松杀嫂》、《狐狸缘》、《陈玉梅告状》、《珍珠衫》等。
(4)、取材于以劝善为宗旨的宣讲文学和二十四孝故事的有《王祥卧鱼》、《郭巨埋儿》等。
(5)、由其他剧种移植和改编的剧本有《赵连弼借粮》、《四件衣》、《李桂香打柴》、《孔雀东南飞》、《下河南》、《小上坟》、《杨三姐告状》、《白蛇传》、《花子拾金》等。
诗赋弦剧目的思想内容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同时还有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卖官鬻爵的官吏制度,甚至对整个腐败社会的揭露。诗赋弦剧目的另一重要的思想内容就是反对封建落后的婚姻制度,赞扬美好的爱情,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其次歌颂正义批判邪恶,劝人向善的思想,在诗赋弦剧目中也尤为突出。
诗赋弦剧目的艺术特点,一是善于运用喜剧和闹剧的形式,让坏人在台上丑态百出,自我暴露,对邪恶势力嬉笑怒骂,极尽讽刺挖苦。二是注意戏曲效果,讲究戏曲的传奇性,特别是一些大型剧目,一般都是剧情曲折,起伏迭荡,环环紧扣,出奇制胜。三是结构比较灵活,分场十分明显,人物上下场比较自由。四是流行于京南、京西一带,念白和唱词大量使用了当地经过提炼加工的语言,是具有民间化大众化的特点的通俗文学剧本。五是曲牌体音乐,是以长短句为主的戏文词格。六是唱词讲究音韵,其辙基本上和北方曲艺的辙相同,共有十三个韵部,主要有天仙、人辰、中东、江阳、由求、遥迨、姑苏、梭波、乜邪(叠雪)、花发(麻沙)、怀来、衣期、灰堆。除十三辙以外,还有两道小辙,即'小天仙'、'小人辰'。
诗赋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目前,尽管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局十分重视该剧种的挖掘与拯救工作,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社会变革,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诗赋弦依然到了频临灭绝的边缘:大量剧本需要整理出版,以便传承保存;剧作者后继乏人;演员青黄不接;以及缺少活动场地、缺少活动经费等。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使诗赋弦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展,成为民族戏剧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焦氏脸谱
一、基本信息
焦氏脸谱的创始人居于固安县北马村。北马村位于县城西部10公里,北临永定河,西望大清河,专为永定河泄洪的忙牛河亦在村边流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地下水尤其充足而甘美,历史上向来是果园成片,树木成林,庄稼繁密,林茂粮丰。居民淳朴,崇尚礼仪,对文化和文明的追求执着而强烈。正是上述地理因素和人文条件,才有焦氏脸谱的产生和发展。
二、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工艺。
分布区域:河北省固安县宫村镇北马村及固安县城和城区附近村街。
历史渊源:
1、京剧脸谱当然来源于京剧。京剧之成为国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传统戏剧,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起源于秦汉时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有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的戏文是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清传奇,将戏剧推向成熟期。戏剧舞台百花齐放,地方剧种异彩纷呈。弋阳腔、秦腔、皮黄、昆曲成为四大剧种。其中的皮黄,湖北叫汉调,安徽叫徽调。到清乾隆时,秦腔、汉调、徽调相继传入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是戏剧发展史上闪光的事件。在这样的基础上,于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这一具有完美艺术体系的高雅剧种。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京剧的另一个俗称叫'二黄',其原因就在这里。着名的《打渔杀家》、《四进士》、《群英会》、《宇宙锋》等京剧剧目,迅速闪现出璀璨的光华。京剧之作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剧种,有近200年历史。据1959年统计,地方剧种360余种,京剧的传统剧目1000余个,京剧作为国剧,可说是鹤立鸡群,独领风骚。
京剧脸谱在京剧的基础上产生。先是京剧艺人的自娱自乐,而后是民间艺人的制作,开始时如殒石般稀少,后来随着人们对京剧的深情钟爱,脸谱艺术居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和成长起来,成为一种行业,成为一种事业。老外来北京,说中国有什么?长城、京剧、烤鸭。既然京剧成了中国的一个特色艺术,那么京剧脸谱也就像朝阳一样,冉冉升起了。
2、工艺京剧脸谱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迄今100年历史。最早在纸上画,后来搞成平面脸谱,又有泥塑。立体脸谱不知始于何人,但焦影明是重要的传承人和创始人之一。
3、焦氏脸谱历经三代,而兴盛于当代的焦影明。焦影明的祖父焦树芬,是一个文化人,酷爱书法、绘画,对京剧情有独钟,不仅熟知《三岔口》、《借东风》、《单刀赴会》、《失空斩》等京剧剧目,而且唱念做打都有一些基本功。早年从艺于白沟泥人张,掌握了泥塑的的基本功。因酷爱京剧,开始做泥塑的京剧脸谱。生于1916年,卒于1988年,享年73岁。焦树芬的爱好与才华熏陶影响了其子焦伯芳。焦伯芳也是一个文化人,学过戏,画过画儿,从爱好与从艺的角度出发经常搞一些京剧脸谱的泥塑。但以在财政局上班为主。1996年去世时,年仅54岁。焦影明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传授,6岁学书法,12岁学美术和泥塑,自幼打下了美术、书法和泥塑的牢固基础。1980年参军,在云南二炮。1981年上军校,没提干,但搞了四年宣传工作,天天搞美术,美术的功底愈加扎实。1985年10月复员回家,有人请他到外边上班。因为当时政策已经很宽松,他就不想去上固定的班,而是搞起了自己的专业——做艺术脸谱。此后,焦影明的脸谱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界,得到了中国和外国的肯定。而焦氏脸谱也出现了众多的传承和推广。
基本内容:
脸谱,艺术价值深刻,迄今已经形成一种标示。1985年以前,多是老艺人做脸谱赠送友人。1985年以后,逐步走向市场。从平面脸谱到立体脸谱是一个飞跃。最初的脸谱是画在纸上的,后来做成立体的。泥、陶、纸浆、海绵、石膏、树脂等质地的都有。1986年,北京第三特种工艺厂要焦影明做脸谱,并要求创新,于是有了焦影明的立体脸谱。
最早最正规的是京剧脸谱。焦影明正式做立体京剧脸谱始于1986年。
其次是制作各类地方戏脸谱。如川剧脸谱、河北梆子脸谱等。
中国封建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曲阜、山东乃至全国都推崇孔子,因此有了孔子的脸谱。
中国素称龙的传人,崇拜龙图腾。河南濮阳有龙的发源地之称,那里有九龙图,因此在焦影明的手中,又有龙的塑造。
纸浆脸谱是戴在脸上的。
树指脸谱是放在水晶里面,这是纯为观赏的。这一艺术成果乃焦影明所开发。
焦影明创造了工艺脸谱。如关公脸谱。焦影明正在研究更加古老的脸谱。
焦影明熟知全国各地脸谱工艺的历史和现状。熟知北京杨玉栋赵梦林等脸谱艺术家,焦影明积训家所长推陈出新。大连的一份脸谱是机械化操作,再喷上色彩,表面很精细,但艺术价值不高。焦影明取其精华,去其操作而另辟蹊径。赵孟林的脸谱,人们认可,其中蕴含了更多的个人的东西。这对焦影明是一个重大的启发。
幼学渊博,青年刻苦,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而又勇于探索与创新,从而成就了焦影明,成就了焦氏脸谱。自1986年算起,20余年间,走出了一条迅速提升的光明大道。就个人而言,完成了由匠人到艺人的艺术升华。就脸谱而言,完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浮浅到深刻的艺术转变。现在的焦氏脸谱,将美术、书法、雕塑、摄影、电脑设计等等古朴的、传统的、现代的、高深的东西融为一体,似今而古,似古而今,扑朔迷离,深不可测,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给人以现代的前位感,在古今结合的艺术领域欣赏智慧的灵光。
主要作品
《西游记》、《闹天宫》、《四大天王斗悟空》、《九龙图京剧脸谱》、《刘关张》、《义薄云天关公像》、《窦尔墩》、《穆桂英》、《梁红玉》、《杨贵妃》、《皮画系列京剧脸谱》、《寿字脸谱》、《福字脸谱》、《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百丑图》、《福禄寿喜财宝》等等,数十种,上百种。光头的,戴头盔头饰的,头部的,半身的,全身的,单个的,群体的,式样繁复,五彩缤纷。而在画法上,不拘一格,体现传统,贵在创新。在当今脸谱创造的艺海中,独树一帜,领异标新。
流布传播情况:
焦氏脸谱诞生在北马村,首当其冲是在焦氏家庭中传布。焦影明传给了二弟焦影光、三弟焦影亮、四弟焦影杰,还有大女儿焦多多、二女儿焦学子、儿子焦雪峰。北马村成了焦氏脸谱的发源地,又向固安县城发展,并向县域内其它村街辐射。县城里边有焦氏脸谱的制作者,雀台寺有焦氏脸谱的摊点,又传到了涿州。其作品流布于全国各地。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内蒙古、沈阳、深圳、大连等地,不仅有焦氏脸谱,而且名声大振,货高价昂。天津有一家开始仿制焦氏脸谱,但要想畅销于市场,必须盖上焦影明的印章。在国外的传播也是日益兴隆。在加拿大、法国、韩国、汉堡,等等若干个国家,焦氏脸谱都在热卖中。1999年焦氏脸谱开始上网,制作了焦氏脸谱主页,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前10页都是焦氏脸谱。在国内,在国外,在市场上,在互联网上,焦氏脸谱以其强劲的实力绽放于脸谱的百花园中,雍容华贵,尽显风流。
三、项目论证:
1、基本特征:
(1)底蕴深厚,制作古朴。每一个脸谱都是一个历史的缩影,都是一个历史的特写镜头,都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历史故事。刘关张的义载千秋,孙悟空的智勇绝伦,窦尔墩的英雄霸气,穆桂英的统帅风度,杨玉环的美艳无双,通过反朴归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于当今。
(2)画工精细,推陈出新。在脸谱的制作中,画笔所起的作用至少要占总成果的1/3 。这是因为,原型只是毛坯,艺术的展现基本上靠画笔来完成。这既需要传统的美术功底,需要脸谱绘画的基本手法,又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精雕细刻,新颖迷人。焦氏脸谱更注重每一个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和风格,人们看到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故事,都是一段中国的历史。
(3)今古结合,融会贯通。焦氏脸谱在古老的传统上,登堂入室,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也不会有当今的成果。摄影和电脑,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原本与脸谱无关,却被焦氏脸谱率先巧妙地利用了。犹如在古老的花园中,不仅有传之久远的名花异草,而且有了嫁接而成的新鲜品种,并且有了喷绘、霓虹之类的高新技术的应用。这就不是传统的匠人所能摩仿的了。
2、主要价值:
(1)焦氏脸谱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京剧之后诞生了京剧脸谱,脸谱成了京剧的定型产品。这一特定的文化遗产,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着。
(2)焦氏脸谱是对传统工艺的挑战。她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她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在最古老的荒原上,吸纳和运用最先进的科技信息和手段,含宏万汇,溢彩流光。
金鸿珊
一、基本信息
属地:河北省
项目名称:固安县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京派内画发源于北京,而传播于河北固安,并在固安发扬光大。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为中国的首都。固安属京畿之地,其文化现象和风俗民情多与北京相同。固安县之县城北距天安门60公里,历史上长期为京师所辖。幅员面积700平方公里,人口40万。金鸿珊京派内画从北京移植于固安,在固安这块肥田沃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
二、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工艺。
分布区域:京派内画以北京为主,而金鸿珊内画则主要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他的活动地点在固安,其弟子们亦大多数活动于固安。
历史渊源:
1、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来源于京派内画。内画的诞生和发展则是由于鼻烟壶的出现和应用。鼻烟壶于明末清初随鼻烟传入中国而出现。当时鼻烟壶进口的两大途径是广东和蒙古。鼻烟壶盛行于康熙时代,成熟于乾隆、嘉庆年间,以后则有些下滑趋势。而内画鼻烟壶的诞生,促成了鼻烟壶工艺的中兴和繁荣。至光绪年间,北京出现了几位着名的内画鼻烟壶艺人。尤其以肖像画更为突出。并由北京传入山东博山。
2、内画鼻烟壶艺术发展三时期:
初期始于1816年,代表人物甘火亘('火亘'——左右合字)文。
中期始于1882年,其间出现了二十多位名家,而最负盛名者是周乐元、叶仲三、马少宣。鬼斧神工周乐元,雅俗共赏叶仲三,书画双绝马少宣。
3、现代内画始自1949年。
叶仲三多以古典名着中的人物故事为题材,创新技法,题材多样,精于古月轩烧瓷技艺。叶仲三的两个儿子叶晓峰、叶艹奉('艹奉'——上下合字)祺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操旧业,收徒传艺,为京、冀两派内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培养出刘守本这样杰出的大师成为京派的掌门人。培养出王习三这样的大师成为冀派的领军人物。
4、金鸿珊,原名金洪山(身份证上仍是这个名字),笔名金子,别署古韵斋主人。1966年出生于固安县。自幼酷爱书画。1981年起在固安、涿州、石家庄等地拜郑坚石、李彦鹏等几位中国着名画家为师,系列学习西洋画和中国画。因天资聪明,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拜内画大师刘守本为师,走上了学习和从事京派内画艺术的永恒之路。在刘守本老师的言传身教、精心指导下,全面地掌握了内画艺术,造诣精深。充分体现了京派内画古朴、浑厚、典雅、大方的特色。因其书法超群,又精于诗词,故而书画并茂,雅俗共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恩师刘守本称为'新一代京派内画代表人'。2000年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副总统戈尔绘制的肖像,作为国礼由国家残联主席邓朴方先生赠送总统本人。2003年十余首诗词和对联在《燕南诗词》等几家专业杂志上发表。
2003年又向胡立民、李玉江等几位中国着名书法家请教学习书法,经过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书法作品小楷《永州八记》,在河北省人大、河北省书协举办的'庆祝人大成立50周年书画联展'上获书法一等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员,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师'称号,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固安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鼻烟壶内画代表作品:《毛泽东》、《古韵图》、《秋山行旅》、《兰亭序》、《汉高祖》、《孙文先生像》、《醉秋图》、《鸳鸯图》、《百子图》、《西楚霸王图》。作品画工精湛,造型准确,神态逼真,色彩古朴,书画并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恩师刘守本和收藏界确立为'京派内画代表人'。
近两年和同门师兄孙宝才应邀去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基本内容:
1、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包括了内画的全部内容。既有内画的几乎全部内涵和技法,又有内画的几乎所有题材。在内涵和技法方面,诸如创意的确立,气韵的营造,用笔,造形,设色,布局,落款,印章,装潢等方面,均达到了高深境界。题材方面,样样俱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作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2、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继承了京派内画的正统和精华。以传统人物为主要题材,又兼山水、花鸟、书法类。勇于开拓,注重创新。笔法精练,着色浑厚,画风古朴。被恩师刘守本和收藏界确立为'京派内画代表人'。
3、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从诸多方面刻苦钻研,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迈出自己坚实而新颖的步伐。一是,系列学习西洋画和中国画,外画根底非常扎实。二是,从师刘守本,尽得京派内画之真传。这是成功的最重要根基。三是,不仅精习京派内画的高超绝技,而且研究和借鉴冀派的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研究和借鉴鲁派的工整蕴籍、生动传神,研究和借鉴粤派的轻盈华贵、瑰丽多彩的岭南风格,博采众家之长,造就自身的炉火纯青。四是,全面打造自身的文化素养,向文人派大家的高度奔腾飞升。研究并创作诗词、对联,学习苦练书法的基本功,以一手刚劲清秀的楷书蠃得业内外的好评。这对他的内画创作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之奇效。
4、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既依托于京师的坚强后盾,又脚踏实地在固安这块沃土上扎根。首先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固安的经营上,包括他的创作,包括收徒授艺。于是固安有了内画,固安有了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这在河北,在廊坊,是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的。
5、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立足固安,放眼世界。既不放弃在北京的一切可能的活动,又与台湾、香港、新加坡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往来,在内画鼻烟壶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自己的一方天地。
流布传播情况:
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集中活动在固安县,主要是县城一带。其作品的传播流布则要广阔得多,北京、台湾、香港、新加坡,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有珍藏。
三、项目论证:
1、基本特征:
(1)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全面继承和发展京派内画技艺,属于纯正的京派。
(2)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全面打造自身的文化功底,瞄准文人派大手笔的高超技艺,奋力拼搏,决心登堂入室并有所超越。以书画双绝马少宣为样板,加重作品的历史厚重感,浓化文学气息,在雅俗共赏中,透出一种文静深邃的韵味。
(3)京派同门师兄弟有的辍笔,有的孤军作战,在相对而言略感萧索的大环境中,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努力谋求更加长远、更加宏伟的发展。致力培养新人,收徒授艺,使这门绝技后继有人。京派同门师兄弟都没有在培养新人上迈出一步,而金鸿珊早已捷足先登。这当然取决于恩师刘守本的允许,但也实在是金鸿珊本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所使然。这样,就有可能使京派内画,使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扎根于固安,兴盛于河北和北京,在比较困难的客观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2、主要价值:
(1)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是对京派内画的继承,是对有史以来鼻烟壶内画的系统学习和承载。
(2)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更重视文气的凝注,更重视创造和再创造。哪怕是传统题材,哪怕是作品再造,也不放过再创作的机会,同样的人物、事件,却可以在背景上创造新花样。对于近乎临摩的作品是如此,更别说纯属创新、创造的作品了。这与文学艺术永恒的创新精神一脉相承,而给予国内的和国际的业内人士以一种长新的感受,从而彰显了内画这一袖珍艺术品的无穷魅力。
(3)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在培养一支新军,在京派内画的传承上,在更大规模的发展中,将有气势恢宏的作为和更加骄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