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设备设备演变
时间:2023-02-18 00:48:01 | 来源:营销百科
时间:2023-02-18 00:48:01 来源:营销百科
网络管理设备设备演变:第一代网络管理设备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网络管理系统对计算处理能力、内存和外存容量、操作系统能力,软件支持及系统可靠性要求的计算机系绰只有主机系统,在考虑性能/价格比后,小型机成为唯一的选择。该类型网络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为:
一硬件基于专用或通用的小型机系统;
一操作系统使用原机的专有系统;
一软件采用汇编和高级语言混合编程,所有软件均独立开发;
一人机界面采用基于正文的字符终端,支持多终端操作;
一采用双机措施改善系统的可靠性;
一通常采用集中管理方式,所有或大多数网络管理任务由网管系统承担;
一网络管理协议为厂商专有协议;
一系统的移植性、互操作性差。
第二代网络管理设备
第二代网络管理设备是在上一代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是:
一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及性能和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
一窗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形化用户接口(GUl)的开发;
一基于正文的用户界面已不能满足网络操作员的要求,他们需要图形化用户接口来改善操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使缺乏经验的非专业人员能更容易地使用网管系统;
一原有的在小型机上运行的大量管理应用由于技术、经济的原因,不可能很快地移植到新的平台,需要继续在小型机上运行;而另一方面,一些实时性和交互性强的网络操作功能急待增强。
考虑到这种情况,将原有的基于小型机的网管系统改造成小型机与工作站(或个人计算机)相结合的模式,就成为一种现时的选择。在这种新模式下,主要的静态管理规划等功能仍由小型机承担,而动态的对用户界面要求高的网络操作功能(如故障管理)则由工作站(或个人计算机)负责。在该环境下,工作站通常是联网运行的,而小型机则可以脱网运行i新的工作站平台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采用UNIX操作系统;
一引入标准的窗口系统;
一采用关系数据库和标准的SQL语言;
一C和C 『语言作为开发语言;
一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一支持部分国际/工业标准;开放部分外部访问接口。
这种新的配置使用户享受到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进展所带来的益处,也使开发者可以增加许多新的基于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功能。但是,它也导致了下列不便:
一用户必须熟悉两种不同的硬件/软件环境,维护两种计算机平台,掌握两套操作命令集;
一管理平台与操作平台的分离,妨碍了在分析资源和解决运行问题时充分利用网络数据;
一用户必须小心地协调两个平台上的数据,维护数据的一致性。
很明显,将管理应用集成到单一的平台可以增加应用运行的效率及用户操作的方便性,通过采用增强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分布式管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方便用户访问网管系统。
作为一种过渡模式,各厂商都在逐步将小型机上的管理应用移植到新的工作站平台,开发基于工作站技术的第三代网络管理系统。在过渡期内,新设备和新业务的管理功能直接在新平台上开发,而原有的在小型机上的管理应用增强完善后移植到新的平台上。
当前普遍使用的是第二代网络管理系统。
第三代网络管理设备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作站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小型机,工件站的换代周期已缩短到一年或更短,工作站已具备比小型机更强的能力。计算机发展的三大趋势——开放牲,网络应用和小型化,在工作站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工作站经过80年代的飞速发展,成为90年代计算机产业的主流产品。工作站除了应用于传统的CAD/CAM/CAE领域。也渗透到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及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
虽然个人计f机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高档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工作站化,但在相似系统配置下,名牌高档个人计算机的价格与低档工作站的价格差距不大。由于高档工作站仅占工作站市场的极小份额,五大工作站厂商(DEC,HP,IBM,SGI和iSUN)都将市场重心旗到低档工作站(个人工作站)上,导致竞争异常激烈。所有的厂商部将推出低于五千美元甚至迪近四千美元价位的低价工作站,便携式工作站的价格可能只有二千美元,再加上工作站所具有的良好体系结构,方便的升级能力,先进的RISC技术和操作系统,极佳的图形能力,充足的内存和强有力的内置联网能力,使工作站已经成为电信业网络管理的首选平台。工作站作为开放系统,广泛采用各种已形成的工业标准,使应喟不依赖于厂商的硬件/软件平台,可以实现可移植性,可互操作性相可伸缩性。通过与其它厂商提供的资源联网,可以达到资源透明共享的目地。
基于工作站技术的第三代网络管理设备主要具备下列特点:
一基于单一的工作站平台;
一基于统一的软件环境(UNIX操作系统,标准的窗口系统,关系数据厍/面向对象的数据库,SQI,语言/扩展的SQL语言,C/C 语言等);
一更多地使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一支持更多的国际,工业网络管理标准,开放更多的应用编程接口;
一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处理技术(设咒管理数据服务器,协作处理等);
一将多种设备和业务集成到单一平台;
一增强非编程用户化能力和异构网管系统间的信息交换能力;
一利用分布能力提供必要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