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营销百科 > 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

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

时间:2023-02-17 06:32:02 | 来源:营销百科

时间:2023-02-17 06:32:02 来源:营销百科

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  两个'网络舆论场'

调研中互联网专家指出,在涉及公共权力的互联网舆论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是各级党和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另一种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草根网民'和论坛版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

目前这两个舆论场从关注内容到文章写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实践中,'官方网络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题材上占据统治地位,而'民间网络舆论场'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民众关心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如何处理好两个'网络舆论场'的关系,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以老百姓更加看得懂、好理解、能接收的方式传播,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护牌'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领导主动上网与网民互动交流这种形式,网民对此持非常正面的评价态度。心理学专家肖泽萍说,看到领导干部在线'网聊',一问一答之间就会让网友产生'同时存在'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决策者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亲切感。此外,许多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事先上网征求意见的做法,也得到网友们的普遍好评。

而对于过去几年中各地逐渐建立起来的新闻发布制度,虽然能够第一时间将政府的决策通报给社会,但有些因为发布内容文件化倾向太严重,基层群众又无法互动交流,传播的效果反而偏弱。现在看来,只有一些针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领域的新闻发布,才能最终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因此如何完善网络时代的政府信息新闻发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网络群体性事件,广义上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 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目前,网群事件主要发源于一些全国性的、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传播方式主要是论坛、博客发帖,然后帖子通过被其他论坛博客转载,或者通过 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由此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引发大规模的响应。

  网群事件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有关专家对近年来发生的十多起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后发现,网群事件主要有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二是'现实诱发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如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青岛籍留学生高举旗帜遭到网民强烈谴责事件。总体上看,网群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及发展态势:

  第一,事件发生日趋增多且传播迅速,影响力更加广泛。一方面,网群事件呈现日趋增多的态势。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另一方面,网群事件传播迅速且影响力更加广泛。虚拟社区的建立,使得人际间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现有1.23亿网民中,有超过20%的网民习惯参与论坛讨论,现有活跃博客700多万,博客读者达7500万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效果无疑是惊人的。一些大的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的集聚和放大,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力在上升,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多元的影响。此外,由于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及网络监管的缺位,网民自恃属于'无名的大多数',在网络上任何非理性的行为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更易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因此,不少网民的行为更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一部分参与者更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

  第二,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已成为网群事件关注的热点。我国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历史矛盾和问题,甚至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对于公权力如何参与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敏感,使得这类网络事件备受关注。如'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史上最牛的官腔'、'史上最牛公章'、'天价薪酬高管'、'天价表县委书记'等话题,无一例外都是网上热点。

  第三,网络规范与制度还不完善,对网群事件监管存在空白。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片面认识,我们对网络一直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网络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对网群事件的有效监管。相关法律的空白不仅使网民群体和个体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而且也使得已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难度加大。

  网群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实社会中利益表达机制不够畅通。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工人下岗、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纠纷等矛盾,一些群众在此过程中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就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愤怒。

  第二,少数政府部门施政中损害民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群众不满自身利益受损和腐败现象的滋生,但又担心被打击报复,就通过网络寻求支持和解决途径。有些网民对当地政府部门失去信任,试图通过网络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如厦门的'PX'事件就是当地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对民众的利益关照甚少,官僚作风严重等原因造成的。

  第三,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不少公共管理部门和干部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比较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有时甚至强迫命令、违法施政,导致矛盾不断积累。还有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对社会矛盾判断迟钝,对出现的矛盾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或压制,错误判断舆情走向,从而错失采取措施的最佳时机,导致大规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湖北石首事件中,网民在论坛中贴出现场图片,还有网民通过QQ群广为转载,而当地党委政府将网络上的评论称之为'围观起哄',竟然在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中将群众的集队集会称为'公交车火灾事故处置演习',对群众要求公布事件真相的利益诉求不予理睬。

  第四,境内外敌对势力挑拨引发网群事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对某些敏感事件进行恶意炒作,企图借机制造事端,引发群体性事件。如在'泛蓝联盟'组织中,境内外不法分子在QQ群中相互勾连,利用QQ群大肆传播有害信息,并组织策划各类行动。

  如何应对网群事件

  应对网群事件,要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多手段并举,从网上和网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坚持政府信息公开,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权威的政府门户网站,坚持科学的网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寻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减少政府和民众利益冲突,减缓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

  第二,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为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应建立全国性的舆情监测网络,使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同时,建设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系统,强化分析研判能力,科学地做出前瞻性、预测性的研判,做出预警。

  第三,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准确控制和引导网络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网络传播的苗头,应在第一时间控制其传播规模,做好网上舆情控制工作,加强网上信息引导疏导。此外,当谣言类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建立快速灵敏的联动机制,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平息网络传播事态的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是非标准的确立,培养个人自制力。要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

关键词:处理,群体,网络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