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10:30:01 | 来源:信息时代
时间:2022-11-05 10:30:01 来源:信息时代
OLAP12准则 : 对OLAP数据分析的多维可操作性以及OLAP数据透明性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从1985年以来,关系数据库需求始终受到E.F.Codd提出的12准则的影响。1993年,E.F.Codd在 《Providing OLAP to User-Analysts》中又提出有关OLAP的12准则,用来评价OLAP分析处理工具,这也是他继关系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提出的两个12准则后提出的第三个12准则。
准则1: 多维概念视图。
OLAP必须能够提供多维概念的视图,从而使数据分析员能够从多种角度考察和分析系统(企业)的运营情况。OLAP必须实现数据切片、切块、旋转、钻取、聚合等基本的数据分析动作。
准则2: 透明性。
透明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OLAP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对用户是透明的,即OLAP的功能是在客户端实现(Client OLAP),还是在服务器端实现(Server OLAP),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并不需要区分,并且OLAP应当具有真正的开放系统结构,允许分析工具嵌入到用户指定的任何位置,而不会对宿主工具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时必须保证OLAP的嵌入不会引入和增加任何复杂性。二是OLAP的数据源对用户应当是透明的,用户只需使用熟悉的查询工具进行查询,而不必关心OLAP提供的数据是从何处抽取来的。
准则3: 可访问性。
OLAP系统不仅能进行开放的存取,而且还提供高效的存取策略。要实现这一功能,就首先要OLAP服务器具有访问异种数据库系统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各种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还包括可能存在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如层次型数据库和以其他形式存储的数据,并实现数据的转化和一致化工作,从而对用户呈现单一的、连贯的、一致的数据视图。其次,OLAP服务器应当采用效率很高的策略来实现数据访问、数据转化、数据管理、多维查询等一系列功能。
准则4: 一致的报表性能。
OLAP产品对于数据维数和维度层次的增加应当保持比较稳定的性能,即当数据维数和数据维度层次增加时,提供给最终分析员的报表能力和响应速度不应该有明显的降低。OLAP的这个性能实际上是OLAP产品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重要指标。
准则5: 客户/服务器结构。
OLAP建立在客户/服务器的结构下,服务器端负责数据抽取、数据存取、数据管理等复杂的功能,客户端实现较为简单的应用逻辑和用户界面。这种客户/服务器的结构有利于功能的合理分担。近年来,两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发展成了客户/中间层/服务器的三层结构。在中间层实现应用逻辑,而在客户端只实现界面功能,三层结构使得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划分。由于应用逻辑变化比较频繁,将应用逻辑单独分离出来,在应用逻辑发生变化的时候,只需修改中间层软件而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软件几乎不需要修改。
准则6: 等价的维度。
在OLAP系统中,各个维度应当是等同对待的,在一个维度上能够进行的操作在其他维度上也能执行。该准则是对准则1(多维概念视图)的补充。
准则7: 动态稀疏矩阵的处理。
OLAP需要提供高效存取数据的能力,动态稀疏矩阵处理是实现高效存取的重要技术。该准则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对任意给定的稀疏矩阵,存在一个最优的物理视图,该视图能提供最大的内存效率和矩阵处理能力;稀疏度是数据分布的一个特征,不能适应稀疏度要求的数据分布,将会导致快速、高效操作的失效。第二,OLAP工具应当将基本物理数据单元配置给可能出现的维的子集,同时还需要提供多种动态可变的存取机制,比如B-Tree索引、散列、直接地址计算或者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使用这些技术的好处是存取速度将不会受数据维度的增减、数据集的大小而发生大的波动。该准则直接影响准则4(稳定的报表性能)。
准则8: 支持多用户。
多个用户能够同时对一个OLAP分析模型进行并行操作,或者能够同时在同一企业数据上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为此OLAP工具应当提供并发访问功能,并且需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该准则可由准则5(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推出。
准则9: 无限制的跨维度操作。
在多维数据分析中,所有维的生成和处理都是平等的。如果用户定义了维度的层次关系,则OLAP产品必须自动地提供相关层次综合数据的计算方法,而不是要求最终用户定义计算的行为。该准则是对准则1(多维概念视图)的一个补充。
准则10: 直观的数据操作。
直观的数据处理要求用户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操作,从而使数据的内涵更容易为用户所感知。
准则11: 灵活的报表。
报表的格式可以按照任意维度、任意层次的组合来生成,这实际是对准则1(多维概念视图)的另一种补充。
准则12: 无限的维度和聚集层次。
OLAP工具应当支持不少于15个维度的数据模型,而且应当让数据分析人员可以进行各种维度各种层次的组合。
12准则间的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12准则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