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大家都在说互联网行业进入了寒冬期,你怎么看待这个说
时间:2023-12-19 18:48: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12-19 18:48:01 来源:网站运营
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大家都在说互联网行业进入了寒冬期,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这波裁员提醒我们:一定要学习一些基本分析能力有助于提前判断个人职业风险。
裁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职业风险的问题。如何避免裁员?被裁之后怎么办?都需要我们用一整套操作,提升自己的职场生存能力。1. 如何定期评估自己的职业风险?
很多人在网上会看到关于职场 35 岁危机,某个行业大裁员的各类新闻,然后心里会不自觉地出现紧张和担忧的情况。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职业风险,都是个性化的,我们需要看几件事情来评估自己。在这里我就略过直接观察裁员数据和信息的手段了,重点说说如果看不到显著的裁员时,还需要观察什么。
主要有从大到小的 3 个层次:
看行业
行业的景气度直接决定了整个行业裁员的平均风险。这里之所以不再让大家去看宏观经济,主要是因为不同行业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景气程度是不一样的。
即使整体经济不好,类似稳定增长类型的行业(基建、政策扶持的行业)景气度也是相对较好的。
在这里了解行业景气程度的途径可以是自己感受,很多时候行业老手、一线业务员的感受比专业行业分析师还要准。
如果是行业新人或者对自己的判断没有特别大的自信,可以观察一下
行业的投资情况,比如:
- 各个公司是不是还在上马各种厂房、设备;
- 各个公司是不是还在对外扩张业务;
- 各个公司做新业务、新研发的节奏是否仍然在继续。
有金融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行业资本性支出水平和景气度的关系。
当一个行业的公司普遍还愿意花钱做资产投入的时候,一般景气度不会太差。多交点行业里的朋友,打听打听一手消息,很有用。
这里提个醒,我并
不建议大家仅仅依靠股市来评估行业景气程度,股市价格的走势经常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错位,里面包含了太多预期因素和其他投资者考虑的问题。
比如地产行业的景气程度在 2018 到 2019 年开始就不那么好了,但是很多公司的股价一直到 2020 年还很坚挺。
除了行业景气度,建议定期看新闻了解一下行业政策。过去几年类似互联网、教培、地产,行业景气度都因为政策原因迅速下滑,也许每个人日常工作和这些政策距离特别远,但是
定期了解一下政策,特别是监管类、限制类的政策,有助于我们判断行业未来的景气程度。
鼓励类型的政策不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直接帮助,但是监管类政策是真的可能让一大批人转岗被裁。
- 开车在路上,看到路口绿灯不一定所有人都会刻意加速通过;
- 看到远处亮起了红灯,所有人心里明白,需要减速了。
看公司
公司经营状况对职业风险的作用就不多解释了,企业经营稳定职位就更大概率稳定,反之亦然。
如果日常工作能够接触到公司业务相关信息,比如销售、生产、法务、财务,可以获得一部分
公司经营数据,这是直接的观察。
公司产品好卖、生产计划排得满、合同审核工作量很大、公司业务流水大,都能侧面反映公司经营向好。
有些岗位距离公司业务数据比较远,比如研发、内部运营、行政,这时候多交几个其他部门的朋友就很重要了。
还有
一些其他细节,只要在公司里上班,就能看到。
比如:
- 公司给到员工的各类福利(零食、补贴、团建规格)是否缩水;
- 在各类公司会议上领导们的发言是否比之前悲观(很多时候领导不会直接表达悲观,所以需要关注的是有没有比以前的发言更谨慎、更不乐观);
- 公司在创新和扩张速度上,是否比之前差。
如果是上市公司,
公司定期财报是很好的观察点,这里不需要特别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要就看看公司收入、毛利、净利润的增长情况。
对仍在亏损的创业型企业来说,
公司官宣启动融资但迟迟不到位,也会导致收缩和裁员。
看部门/岗位
每个公司裁员都有自己的顺序,所以需要评估自己所在的岗位保险系数有多高。
有几个一般规律供大家参考。
亏损的业务线被裁的概率大。这不不用解释。
这里强调一点,
不能只看自己部门的盈利,要有一个「算总账」思维。2021 年下半年的时候,有几个地产公司客户开始收缩合并,如果只看他们单个公司给集团上缴的利润,是正数。
但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卖房子,集团总部还配备了各类法务、财务、人力、设备,承担了资金利息等成本,算总账这些地区公司就不划算了。
评估这件事情是有点难度的,无论是认识核算部门的同事打听消息,还是自己算门槛都挺高。
至少有一点,如果自己部门将将打平、或者贡献给上级单位利润少的可怜,这都有比较大的裁员风险。
核心业务线岗位被裁的概率更低。核心业务线一般是贡献主要收入和利润的部门,是公司的摇钱树,当公司开始裁员的时候,核心业务就更需要保持稳定。
相反非核心业务和某些看着没什么起色的新业务线员工,就更容易被裁撤。
频繁调整管理架构、管理层、工作方向被裁的概率更高。频繁进行组织和工作内容的调整说明部门经营不稳定,公司一般会给一定时间观察效果,但这种耐心也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不光发生在中小企业,巨头面临转型时也会遇到。
观察以前自己公司是怎么裁人的。之前提到每个公司都有裁人习惯性的顺序,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有些公司习惯先裁法务、财务、人力,让剩下的人承担更多工作;有些公司习惯先裁运营,让业务部门自己兼任运营;还有些公司习惯先裁销售,把资源集中在优势地区或者优势项目。
每个轮次公司起起伏伏,这种习惯都会有一定程度保持,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就更是老板自己的裁员风格了。
资历老的员工,想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就能帮助评估;如果是资历不深的员工,多和老员工聊聊天,套套话。
老实说,当行业系统性裁员、公司策略性裁员的时候,个人可以挣扎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大多数人要想的是职业下一程问题。
很多人看到裁员的苗头后都希望从个人角度分析能不能留下,这件事情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
选择具体裁员对象的时候标准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
- 有的公司希望留下「看摊」的人,工资高且能干反而是个劣势;
- 个人和上司关系好不好,又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 有的公司认为老员工成本高会优先裁撤;
- 另一些公司觉得年轻人可替代性强,优先裁年轻人。
与其猜测公司的想法,不如做几个更重要的事情。2. 如何提升个人职业健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