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时间:2023-08-11 13:51: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8-11 13:51:01 来源:网站运营
我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倾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主动适应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衔接的新任务,既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必须做好的时代答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着眼脱贫高质量、可持续,探索构建稳定脱贫和缩减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动脱贫人口迈上乡村振兴“金光大道”。构建稳定长效脱贫的政策扶持机制。设立扶贫政策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特别要保持产业、就业、“三保障”政策的延续性,形成缓冲期,避免部分贫困户因政策取消而返贫。构建稳定长效脱贫的综合保障机制。抓住“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因素,加强对“两类户”动态监管,构建“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精准防贫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扶持,统筹就业援助以及低保、特困、医疗、临时救助等政策,健全全方位、差异化、精准化的救助体系。构建稳定长效脱贫的能力提升机制。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因户施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构建衔接乡村振兴的组织推进机制。坚持“组织振兴”先行,综合研判建制村基础条件,从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遴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派驻“两类户”监测户较多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强化基层组织引领带动。
提速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与现代农业强县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综合施策、全链推进,加快建设秦巴山区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强县。“三园联动”建基地,做优绿色链。推行“大园区+小业主、小农户、小庭园”模式,深化县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一村一品示范园、户建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设施现代化、产品绿色化,做大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百亿产业基地。“三产融合”促升级,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做强食品医药、清洁能源、轻工制造支柱工业,建成阆苍南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拓展农业功能,运用“旅游+”“生态+”,构建纵向多元、横向一体的产业融合模式,建成成渝地区生态康养“后花园”、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阆苍南乡村旅游目的地。“三位一体”创品牌,构建创新链。创新技术研发、技术推广、现代装备体系,用活“产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合社+小农户”联结模式,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品共进”,抓好品牌包装、品牌保护、品牌营销,让有特色、有质量、有品位的苍溪农产品走俏市场。“三大体系”活营销,打通供应链。完善县建中心、乡镇建站、村建网点的网络销售体系,构建县有物流快递企业、乡镇有物流配送专线、村有快递接收站点的物流配送体系。
聚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符合的实践体系。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力点转变到人与自然、城乡资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上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速增效。加强规划引领。着力保护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基底、历史肌理与聚落形态,科学规划和打造一批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城郊集约、文化传承、康体养生等类型的示范村庄,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产业园区、山水田园景区“三区同建”,同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提升”,实现“一村一业、一村一特、一村一景”。加强基础支撑。加快公路联网升级、水利渠系配套,全面完成农村“低电压、高负载”电网改造,推动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清洁能源扩面。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苍溪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护美“苍山溪水”绿色本底,让农村更洁净、更美丽、更宜居。
积极开发乡村人力资源,构建与乡村全面振兴相承接的人才体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也是最大的瓶颈。要抢抓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机遇,构建各类人才“流向乡村、留在乡村”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川东北县域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建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立青年公务员到乡村挂职、新进公务员到农村定期服务制度。探索“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逐步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专职化。加强村干部和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提能培训,提升创富带富能力。建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农民专合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土专家”和“田秀才”,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四类人”为重点,构建与省市衔接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一支现代职业农民大军。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实施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行动,支持更多农科人员通过兼薪兼职、离岗创业等方式到乡村干事创业。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建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农业企业家培育和各级党政领导联系帮扶农业企业家、农业企业问题会商等机制,培育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以上。
着力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构建与现代乡村社会相协调的治理体系。坚持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