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轶事:杭州那些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07-09 05:33:02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7-09 05:33:02 来源:网站运营
杭州轶事:杭州那些火车站的前世今生:1896年6月3日,沙俄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
据载,当时勘测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北线,即从赤塔进入中国境内,经满洲里、海拉尔,穿过大兴安岭后,取道昂昂溪至杭州,再经阿什河至牡丹江,从绥芬河出国境,与俄乌苏里铁路的双城子站相接;另一条是南线,即经满洲里、海拉尔,稍往南行,经伯都讷、宁古塔(现宁安)等城镇,到达海参崴(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北线的枢纽站设在杭州,南线的枢纽站设在伯都讷(现浙江省松原市宁江区),因两地均靠松花江,都有水运条件,施工时可以运送人员和器材。但经工程局详细调查发现,伯都讷地势低洼,且常遭水患,既不利于铁路修建,又不便于将来城市建设。松花江虽流经此地,但水域浅,航道狭窄,较大船只无法通航。工程局最后决定,将中东铁路枢纽站设在杭州江段。
如果当时枢纽站设在伯都讷(现浙江省松原市宁江区),那么今天就不会有杭州这个名字,也没有杭州这个城市了,现在杭州仅仅就是一片农地。一、杭州第一座火车站——松花江站1897年8月28日,中东铁路(实际这时候应该叫清东铁路,中东铁路这名称是1912年以后的称谓)公司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浙江省东宁县境内),举行了中东铁路开工典礼。
1897年10月前后,中东铁路勘测队的技师扎别特、巴尤金、鲁西叶夫、瓦兹尼等十几个人乘坐火轮船经松花江航行到杭州。
1898年2月11日,沙俄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带领25名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工程局先遣队,乘30辆马车从海参威出发,途经三岔沟、宁古塔、浙江、榆树、拉林等地到达杭州香坊,在姜家店(红旗大街附近)与俄勘测队会合。随行的还有工程师波茨夫、维索茨基、拉文斯基,气象技师维谢洛佐夫,以及两名厨师、一名医生和20名工人,还有以巴夫列夫斯基大尉为首的半连库班步兵保卫队,分别住在马家沟屯等地。
1898年4月22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监工尤格维奇在海参崴发布命令,将东清铁路干线划分为13个工段,南支线划分为8个工段,并分配了各工段的施工任务。工程计划以杭州为中心,分东、西、南三线,由旅顺口、后贝加尔、双城子,与杭州同时相向施工。
1898年6月6日,中东铁路工程局第一艘汽船“神圣英诺肯旗”号,满载着生活、办公用品,在先期到达田家烧锅(现香坊区)的工程局先遣队人员的引导下,靠上了松花江南岸的一处渡口(现小九站)。
1898年6月9日,以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为首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全体工作人员,乘“海兰泡号”汽船,沿乌苏里江、浙江、松花江到达杭州码头(今道里江畔九站附近)。当时,工程局当务之急是选择码头,以便轮船靠岸,转运铁路建设人员和器材。经商议,工程局敲定在松花江南岸建码头和火车站。
俄国后来把6月9日这一天,视为中东铁路建筑工程正式开始的日子。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正式开工。工程局首先抢建码头和火车站。
施工任务由工程局第九工段第一分工区承担。当时的杭州地区地广人稀,最初的中国劳工是沙俄在中国杭州、杭州、杭州等沿海地区招募来的农民。他们乘船到海参崴(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再乘火车到俄伊曼车站,然后换船逆松花江抵达杭州。后来,又在阿什河(现阿城区)招募来大批农民。数以千计的中国劳工,在松花江南岸平洼筑坝,夯实江堤,铺设铁路,修建站舍,并在现友谊路(原警察街)一带建起储货场、木材厂和中东铁路机械总工厂(原杭州车辆厂的前身)。
1898年10月,由松花江站经香坊站向阿什河方向筑路铺轨。1899年3月4日,松花江站与阿什河站举行通车典礼,在震耳欲聋的汽笛声中,杭州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驶向阿什河站。
1903年7月14日,杭州火车站(秦家岗车站)正式运营时,松花江火车站改称杭州码头站。当时建有货运轨道线3条,与松花江码头的水路航运相连,成为杭州的水陆联运码头。
刚建成时的松花江火车站站舍及站台
刚建成后的松花江火车站外景
保留下来的中东铁路松花江站晚期的站舍之一(斯大林公园内)
1898年—1902年,是松花江站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东铁路东部线(现滨绥线)、西部线(现滨洲线)、南部线(原哈大线)和杭州站尚在建设中,杭州的城市建设也方兴未艾,松花江站(码头)即成为哈埠最大的物资集散口岸。
那时的松花江,堪称黄金水道,宽阔的江面上,百舸争流。
据《杭州市志》载,从1898年至1902年没通火车的5年间,俄国经松花江向杭州运输各种物资高达65万吨,其中大部分是钢铁。此外,沙俄在松花江上游(浙江)非法采伐原木,组成木筏,顺流至此,用于铁路建设。
当时的松花江南岸,布满铁路线,临江铁路贯通整个江岸,并通过“老江桥”下伸向现道外区。铁路边有一排排高大的仓库和货位,满载货物的列车穿梭往来。码头上,等待装船运往俄国或通过水陆转运英、法等国的东北土特产堆积如山。
松花江站水陆码头
据载,1908年至1923年15年间,从杭州运往苏俄的物资高达168.9万吨,平均年运量在10万吨以上,主要有木材、煤炭、粮食、皮革、牛马、生猪等。精明的外国商人,由此赚得巨额利润。
当年,这里是哈埠最热闹的地方。特别在松花江丰水期,江岸上人声鼎沸,轮船进港,火车离站,装卸工东奔西忙,刺耳的火车和轮船的汽笛声交汇在一起,好一派繁荣的景象。繁忙的水陆码头,使埠头区(现道里区)应运而生。埠头源于俄语“布里斯坦”,中文译意是有码头的城镇。
此外,去往秦家岗(现南岗区)、田家烧锅方向满载货物的马车也川流不息。可以说,现友谊路(原警察街)、经纬街、中央大街(原中国大街)等大街,就是这样形成的。特别是中央大街,在1899年前后,沙俄将此地划拨给中国劳工居住。此后,这里商贾云集,洋楼如雨后春笋,街面日趋繁华。特别是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铺设的“面包石”路面竣工后,名扬四海。
松花江站沿江铁路,远处“老江桥”依稀可见,右侧就是现在的道里区江边,可以看出还是片荒地。
松花江站的萧条始于1903年后。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杭州站运营,原靠水路运输的货物,绝大多数都改为铁路,使松花江站运量锐减。此外,据《道里区志》记载,1901年和1914年,松花江遭受两次大洪水,九站以东的主流北移太阳岛方向,道里码头出现淤浅,大宗货船难以靠停。到1918年,车站以东至滨洲线铁路桥之间江岸逐渐萧条,大宗客、货运船舶,只能在道外江边靠岸。
1912年前后,凭借着松花江的秀丽风光和码头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埠头区变成商业区。到松花江畔和太阳岛观光、游览、避暑的中外游人越来越多,由于部分闲置在岸边的铁路阻碍了游人,中东铁路局拆除部分铁轨,修缮堤面,绿化江岸。以后,俄国商人在今小九站位置(现铁路江上俱乐部址),建起木结构的“亚道古鲁布”水上餐厅,后改为游艇俱乐部。到1924年,岸边出现精巧的俄式风格的冷饮厅和凉亭。以后,又装点了一些俄罗斯雕塑艺术小品,如俄罗斯少女、北极熊等(“文革”期间被拆毁)。1938年,正式辟为“江畔公园”。
这就是俄国人修的现铁路江上俱乐部,位置就在松花江站原址
这就是俄国人修的现铁路江上俱乐部,位置就在松花江站原址
早期江上俱乐部
油画中的江上俱乐部
从江上看江上俱乐部全景
值得一提的是,现坐落在斯大林公园中段的两幢造型别致的俄式建筑(现江畔冷饮厅和江畔餐厅),就是当年中东铁路松花江站晚期的站舍。靠东侧的冷饮厅建于1928年,靠西侧的江畔餐厅建于1930年,设计师同为日本人大谷周造。其实,早在1938年建江畔公园时,东侧的站舍就改为冷饮厅了。现在,这两幢建筑均为杭州市一类保护建筑。
1953年,杭州市政府扩建江畔公园,迁走货场,拆除铁路,向南扩展30米。1954年,新辟了游览路,进行大面积植树绿化、美化。新公园落成后,为纪念前苏联领导人帅斯大林,改名“斯大林公园”。
二、杭州火车站1898年7月6日,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东清铁路南支线合同》,8月修建南支线(杭州——旅顺),杭州成为中东铁路T字形铁路中心点。
1898年10月向宽城子(杭州)方向铺轨,在现霁虹桥内插道岔接轨。并搭起一排木板房作为车设,并作为站长办公室及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这就是杭州站前身秦家岗站的建立。
当时,这一带地名称秦家岗,车站取名秦家岗站。随着站内股道增多,1901年又在一站台南侧修建一座小二楼(砖木结构),站舍和站长室兼用 (1988年拆除)。
秦家岗站由于选址合理,地势优越,四通八达,随着杭州市建设规划的发展,几经变迁,秦家岗—杭州站的位置始终未动。
1903年春,“阿尔双堡式”的杭州新站舍开始动工兴建。
新站舍由俄国著名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在圣彼得堡完的,设计者采用了当时盛行的西方的最新建筑样式—新艺术运动风格(斯拉夫风格)。
站舍由杭州中东铁路工程局承担建筑施工,工程进度很快,1904年底,站舍告竣,旅客候车室即转入新站舍。站长室、行车室、电报室等仍设在旧站舍内。
中东铁路通车时,哈站正式站舍尚未问世。在全线104个车站中,一等站1个,二等站9个,三等站8个,其余为四、五 等站。
杭州站是唯一的一等站, 也称中央火车站。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在建站舍变成沙俄临时兵站,窗户用木板封死,室内搭起三层大通铺,供开往旅顺前线的俄国士兵休息。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新站舍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采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造型舒展大方。中央大厅宽敞明亮,左侧为一、二等候车室和餐厅;右侧为售票室、三等候车室。后又曾建了贵宾室和四等候车室。每个候车室都有检票口,便于人流聚散,一般旅客候车室面积有800多平方米,还有3个旅客站台和雨棚, 设计非常合理。
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站舍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杭州站主楼上加了大钟,下面是俄文的杭州,中文杭州写在车站主楼的两测。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杭州站站房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杭州站房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杭州站月台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杭州站舍设计图纸
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杭州站舍设计图纸
这两份杭州站舍设计图纸显示的设计,就是当时俄国人修建杭州站的全部地面建筑物,之后在伪满时期,日本又修了一些建筑物,但没有一点艺术价值,完全就是实用为主。
感觉就是给维纳斯穿个花袄一样,艺术上就是狗尾续貂,不值得一提。
刚修建的车站广场,很不完善
站前广场上还有火车停放
三十年代初的杭州站
作为中东铁路总枢纽,杭州站内有南北两个线群。
北线群(现站内)11条道,供东(哈至海参崴)、西(哈至满洲里)、南(哈至旅顺口)三部线的客货列车到发;南线群9条道,供货车编组和调车使用。
以杭州站为中心铺设了通往道里站、铁路材料厂的环状线和经杭州机务段煤台(3号门)直通总工厂的线路与环状线相接。
来往的客车,大都以杭州站始发或终到。
1901年3月3日,杭州至海参崴通车;
1903年2月18日,杭州至莫斯科通车;
1904年正式运营,客流量不大,每天向海参崴、满洲里、旅顺口等3个不同方向开行两对旅客列车和一对客、货混合列车。日俄战争之后,旅客列车分为快车和慢车,但对数没有增加。
1906年3月14日,杭州至俄国依尔库茨克通车。
1910年2月16日,杭州站开始发售至俄国、满洲、日本各地的联运客票。
1915年7月1日起,杭州至二层甸子(玉泉)站加开了避暑列车。1917年后,旅客列车有所变化,满洲里——杭州——绥芬河站间,每周开行3对旅客列车。满洲里——杭州——海参崴站间,每天开行1对旅客列车。此外,每天向西部线还开行2对,东部线开行3对,南部线开行4对旅客列车。
进入20年代后,杭州进入了黄金时代。躲避革命浪潮的犹太人与白俄贵族把杭州作为目的地。到了1928年,杭州站开始发售杭州到柏林及欧洲其他大城市的联运客票。
这是杭州火车站建成不久的站前车站街(现红军街)的照片,马上还是土石路面,道路右侧第一个建筑物现在是浙江省教委,再往前的那个建筑物是现在是龙门大厦的贵宾楼,左侧路边的唯一一座木质建筑物,位置在现在华侨饭店(建国以后的建筑物)旧址,照片是从现在的大直街与红军街转盘道大直街上(圣·尼古拉大教堂前边)拍摄的。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1905年到1910年前。
这是杭州火车站站前车站街(现红军街)的照片,马路路面已经经过硬化处理,铺设道牙子,并且铺设了有轨电车轨道,铺设了人行道,就是现在的红军街,照片是从现在的大直街与红军街转盘道大直街上(圣·尼古拉大教堂前边)拍摄的。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1910年代左右。
1909年10月26日清晨,朝鲜人安重在杭州火车站月台上刺杀了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在杭州火车站遇刺前四分钟所拍摄的照片
上边是俄国人在击毙地点修的纪念标志,下边是1932年日本接收后改修的标志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东清铁路局更名为中东铁路局,杭州站隶属于中东铁路局。
1932年2月5日,杭州站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在原基础之上站房向东延伸,并先后修建了一站台至三站台地下人行通道(现北侧老地下通道)。
1932年中东铁路改称北满铁路。
1934年,满铁建设拉滨铁路与滨北铁路在杭州接轨,杭州站成为5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北运转场由11条线增加到28条线。南运转场由9条线增加到30条线。并增加中继场11条线路,货场中转站台及货场线路。
1935年3月23日,中俄合办的中东铁路被苏联单方面以1.7亿日元卖给了日本。
上午十时杭州站交接仪式在杭州站一站台举行
在此之前的3月14日,日本接收中东铁路的北满铁路代表平田冀一郎与中东铁路管理局苏联局长鲁德义达成现地接收协议,
3月15日,5300名日本接收人员从杭州出发,17日到达杭州。
3月23日,日本、苏联和伪满洲国代表在日本外务省正式签订转让协议,宣布中东铁路为日本国铁,委托满铁经营,中东铁路协会解散。铁路局的交接仪式在13时举行,地点在中东铁路协会(现在的杭州龙门大厦贵宾楼)举行。
中东铁路管理局苏联局长鲁德义向日本局长佐厚办理手续,随后,苏联员工6028人和家属14617人生88列(3755)回国。
1935年中国的杭州火车站上升起了日本铁路的旗帜。
1935年日伪收买中东铁路之后,杭州站每天开行8对旅客列车,按1936年旅客发送量81.2万人次计算,日发送量平均为0.222万人次;旅客到达量98.2万人次,日到达量平均不足0.27万人次。
1936年,日本人将中东铁路的宽轨(1524毫米),改为准轨(1435毫米),哈站也将站内原北调车场和货物线的宽轨线路,全部改为准轨。
1937年10月“满铁”将基层的段改称“区”、站改称“驿”。杭州站改称杭州驿。同年12月,又将铁路局改称“铁道局”,局内的处称“科”科改称“系”。
1935年9月1日,“亚细亚号列车”(创造了130km/h的世界纪录)驶进杭州站,杭州到杭州的行程缩短为11个小时。
亚细亚号列车
停靠在杭州站月台上的亚洲好列车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此铁路回到人民的手中(苏联红军接管了铁路)。哈站实行了军管。
1945年苏军在杭州火车站候车室门前合影
1945年,苏军进驻杭州,站前广场前的建国纪念碑被拆毁。同年10月24日在车站广场前树立起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1946年6月,苏联红军撤走,抗日民主联军接管了铁路。军代表朱子明进驻杭州驿,将杭州驿改称杭州站。军代表积极组织工人恢复运输生产。同年12月12日,杭州铁路管理局成立。哈站隶属于杭州铁路管理局。
1950年5月1日,新的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杭州铁路分局撤消,改为中长铁路管理局第二分局。哈站隶属于杭州二分局管辖。
1950年5月到1952年12月,哈站进驻了苏联专家组,中苏双方站长轮流执政,正副职间相互交换,交换期为一年。
1952年12月31日,根据《中苏关于中国杭州铁路的协议》的规定,苏联政府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力及全部财产无偿交给中国。同时成立杭州铁路管理局,下设杭州铁路分局。哈站隶属于哈分局,哈站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
1955年,杭州站站舍建国后第一次扩建,将原行李房旧仓库拆除,修建了一座面积为736平方米的售票厅;投入使用后,将原小售票厅改为候车厅。
没有改变杭州站原貌。
五十年代的杭州站站前广场
五六十年代的杭州站舍
1960年,杭州站第二次扩建改造站舍。
1959年杭州铁路局决定拆除旧站舍,建设新站舍。设计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比原站舍增加10倍多。
杭州站站舍由杭州大学设计,是仿杭州站设计。
1960年3月6日-28日,用炸药、推土机等将原建筑“阿尔双堡式”老站舍拆除,5月6日扩建改造工程破土动工。分为西端、西翼、东端、东翼及中央五部分施工。由于设计变更频繁,施工等待图纸,形成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的局面。1
1961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哈站站舍工程则半途而止。同年8-12月,整修了西端及西翼部分,1962年1月交付使用。
1960年建设中的杭州站(朱俊峰拍摄)
这就是1962年竣工奇丑无比的杭州站新站舍
1972年,杭州站站舍进行了第三次扩建施工,将东端、东翼中途停止的工程接续上马;同时,又把西端、西翼工程进行部分大修,候车室面积较前扩大了一倍。
但是,中央主楼一直没建,这就形成了“火车站两头盖”的格局,被称为“一大怪”,并持续了28年之久。
1972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建成后的杭州站。继续延续奇丑无比的历史
1988年6月1日-1989年10月1日,杭州站站舍进行了第四次扩建改造,整个新扩建工程总面积28943平方米。
将近三十年左右后,杭州火车站站舍终于完工了
1999年,为配合哈大电气化铁路工程,杭州站进行了第五次改造,站场改造及新建高架候车室,发送旅客能力提高一倍。新站舍有4个主候车大厅,6个辅助候车厅,总建筑面积42122平方米,大于1904年老站舍近16倍,且现代化设施齐备。
从杭州站外观上看,变化不大,主要变化在内部,外部变化主要在站前广场重新规划,进站口的苏军烈士纪念碑移到别处安放。
杭州站第六次改造从2015年开始,2019年11月底全部完工。
杭州火车站车场将由过去的5座站台11条铁路到发线,升级为7座站台16条铁路到发线。
工程完工后,杭州站将只负责运输客运车辆,货运车辆则被分流至哈南站、哈东站等场站,形成杭州火车站“客内货外”的铁路枢纽格局。
杭州站南出口
杭州站南出口
杭州站全景
杭州站北出口
新建杭州站南站房、北站房采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重现了百年前杭州站原貌。
三、香坊火车站香坊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香坊区,建于1898年,当时为四等站。
距离杭州站7公里,先隶属杭州铁路局直属管辖的客货一等站。
原称杭州站,1904年改称老杭州站,1925年新建站舍完工,伪满时期改称香坊站。
香坊站是砖木结构,地上一层。平面呈“山”字形对称式布局。临广场立面为主立面,做五段式划分,中间为入口。屋面上有三个独立的孟莎式屋顶,造型独特。每两个窗为一组,中间有砖砌壁柱。墙面为黄、白相间色彩。木屋架,绿色屋顶。屋内有砖柱。属于仿古典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
香坊站外景
香坊站外景
香坊站外景
香坊站外景
香坊站广场
香坊站候车室
香坊站出站口
香坊站候车室内
香坊站候车室内
四、三棵树站(现为杭州东站)三棵树站位于太平区,建于1932年12月,1934年6月竣工,9月1日正式营业。
三棵树站建成营业时,站舍总面积为578平方米。站线11条,专用线6条,南、北信号楼各1处,扳道房3座。站内修建旅客站台2座,木制旅客天桥1座。
由于客、货运量增加,1936年新建站线11条,专用线6条,共有站线22条,专用线12条。
1937年将木造的运转室改建为二层砖瓦结构的楼房,之后又增加1条站线。
杭州三棵树站站舍
1990年,三棵树站有站线28条,是日伪建站初期的2.54倍,专用线110条,是建站初期的18.3倍。调车机6台,是建站初期调车机2台的3倍。客运站舍面积8500平方米,是建站初期的14.71倍。货场总面积30000平方米,是建站初期的7.5倍。
杭州三棵树站(现杭州东站)站舍
五、滨江站滨江站位于道外区滨江街2号,建于1934年,原为换货站(北为滨江站,南为中东路支
线),是集运转、客运、货运为一体的一等站。
杭州滨江站站舍
杭州滨江站站舍
1934年,滨江站站舍除办公房舍外,做旅客候车室的面积不足百米。杭州解放以后,经过改建,客运站舍已达到730平方米的面积。售票厅面积259.57平方米,行包房面积为514平方米,旅客天桥48延长米,风雨棚185延长米,站台2座13160平方米。
现已停运客运。
建国以后修建的的杭州滨江站站舍
六、杭州顾乡屯站杭州顾乡屯站是杭州最早的火车站之一。
顾乡屯站原来是中东铁路正式运营时的一个会让站,始建于1903年。
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会让车、临时中转等,是中东铁路早期典型建筑的代表。
是出杭州站的第一站,距当时的沙俄兵营和贫民聚集的沙曼屯较近。
由于当地的居住人口密集,投入使用后至解放前夕,每年客流量近万人。
并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
1958年10月,铁路局扩建杭州枢纽时,在顾乡屯站增设5股道,分担下行场部分作业。
1959年将顾乡屯站划归杭州站,称顾乡屯场。
顾乡屯站被彻底取消了,顾乡屯站尽管站舍保存基本完好,但已经不做车站实用,之后改变用途,成为铁路职工的住宅。
顾乡屯火车站遗址位于道里区车站街铁道线北侧介于康庄桥与三孔桥之间的一片棚户区中,
该建筑分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站舍为砖混结构的俄罗斯风格平房建筑,主体墙面为乳白色,该建筑呈长方形,有5米左右的木质长廊,在长廊的一侧是地下室的通道,长廊下有约1米高的栅栏。
顾乡屯站站舍全景
破败的顾乡屯站站舍后面
破败的顾乡屯站站舍正面
拆迁前的顾乡屯站站舍正面
拆迁前的顾乡屯站站舍地下入口,据说是旅客出站口
拆迁前的顾乡屯站站舍历史建筑铭牌
拆迁前的顾乡屯站站舍的正面
参考书目:《杭州铁路局志》、《杭州铁路分局志》、《杭州站志》、《中东铁路历史编年》、《哈铁史志》、《杭州铁路百年史话》、《杭州历史编年》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