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均欠5万元!60多万亿的地方城投债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2023-06-21 10:33:02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6-21 10:33:02 来源:网站运营
全国人均欠5万元!60多万亿的地方城投债是怎么产生的:
平地一声惊雷起!2022年12月30日,贵州遵义市最大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了关于推进银行贷款重组事项的公告称: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方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年至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图源:网络遵义市的一个城投公司就能欠债155.94亿元,当地财政盈余恐怕还不够还利息。
一个真敢贷,一个真敢借。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领导都换了几批了,下一任会认账吗?
其实,遵义市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据媒体统计,全国各地已经累计欠下了60多万亿的城投债!相当于30多个恒大的欠款规模。
如此大规模的地方城投债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巨大的窟窿又将如何填平?
有人说,恐怕只有奇迹出现才可能还清欠款。
图源:网络在国有企业的职能规则里,地方城投和建投集团是政府投资融资平台,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能,是特殊市场经营主体。它的主要职能是一级土地开发以及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债,被称为地方政府的“土地池子”和“钱袋子”。
说通俗点,城投公司就是各地政府的直属公司,名义上的主营业务是地方基建,例如修桥铺路、市政绿化、各类景观设施等等,实际上是以基建项目的名义,把钱从银行借出来。
一个企业、一个人想在银行贷款,一般都要资质,要抵押,要银行审核其盈利收入情况。
但城投公司不一样,这个畸形的“缝合怪”具有——
“权力无限、手段无限、信用无限”。地方可以动用的抵押物可以说源源不断,甚至可以凭空创造抵押物来举债,因为放贷者完全不会考虑政府会破产。
这就导致很多地方,不顾经济规律,大肆举债进行建设。所以城投公司亏起钱来也理直气壮。各地大量的无效基建,诸如门可罗雀的大型景观、空空如也的道桥、种完了砍、砍完了种的城市绿化,大都出自城投之手。
要是换作是私有建筑企业,恐怕早就死了100回了。2020年7月据媒体披露,贵州南部贫困县独山,这座常住人口不过35万、财政收入刚刚超过9亿的县城,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举债400亿用于城市基建。
雷人不雷人!
城投公司常用的手段是:
将旧村落纳入棚改或者危房安置计划,置换出的土地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的抵押物,用于向银行拆借资金,然后将过去的农业用地开发成工业园、物流园以及度假村,提高地价,继续借钱。在“土地财政”高速增长的时候,“地生钱、钱生地”的游戏还能玩下去,勉强维持城投债的偿债能力,没有出现违约。近年来,随着房产行业的大面积暴雷,传统的“土地财政”增长无力,地方城投只能“裸奔”了。
数据显示,2022年1-5月,累计地方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4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6%。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率直线飙升,突破警戒线。
图源:网络金融人士称,城投债是地方债务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规模高达60万亿,还有地方以信托和担保各种方式构成的其他隐性债务,保守统计规模30万亿,再加上地方账面上债务35万亿。
地方债务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仅2019年,已有831个地方政府(村委会、街道办等)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遵义道桥集团学府新苑项目(图/“遵义道桥”公众号)眼下,各地城投公司手上只有两种资产——卖不出去的土地,和一堆亏钱的基础设施。
银行也没办法,只好认栽,交给时间去消化。
就像这次遵义的“友好协商”那样:
“展期20年,前10年不付利息,后10年分期还本。”这样梦幻般的待遇,换作是普通人和民营企业,想都不敢想。
60多万亿的城投债巨坑还能填平吗?
面对如此庞大的债务,很多地方目前都面临很大的偿债压力,甚至有不少地方城投平台已经开始出现违约。
比如2022年9月16日,楚雄国投、华英证券领到了云南省证监局发布的罚单,原因是“21楚雄01”债募资中,有6亿元未按约定偿还到期债务。
根据光大证券一项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我国总共有6家城投平台7只信用债出现展期,另外有一家主体的1只信用债发生实质性违约。
风向变了,很多地方城投债可能永远也还不清。
拿遵义市的20年展期来说,20年,银行、城投、地方政府得换多少茬管事的。
换着换着,最后就剩下一笔糊涂账。
再说银行,可能也并不无辜。地方债的窟窿越来越大,银行也有责任。
假如金融机构不积极配合,严格按照规矩来放款,地方上就是有心想扩大债务规模,它能到哪里借的出来?
举新还旧是城投维持现金流的唯一方式,银行又不傻,地方城投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其中的风险他们一清二楚。但钱又不是自己兜里掏出来的,和地方政府较什么真呢?只要合规性没问题,银行乐得睁一眼、闭一眼,非但得借,而且得一直借。
这些年来,地方债规模越来越大,花样百出,某些金融机构也难辞其咎。
比如,去年有段时间甚至搞出了资产荒,好多十分不靠谱的地方债竟然成了金融机构争抢的香饽饽,借钱一时爽,还钱呢?
但钱又不是金融机构自己的,人家反正只赚个中间手续费,正如那些大跌的理财产品,亏了你还是得出中间服务费呢。
最好笑的是,这帮金融机构,人人对城投债是怎么一回事个个心知肚明,但大家还飞蛾扑火的冲进去做,为什么?
因为做了,就有业绩,就有好处,就能拿到奖金,不做就没了,至于出了风险有谁在乎?
正如,一位微博大V所言:
哪里有什么城投债信仰,有的只是对金钱的信仰,对好处的信仰,对所谓法不责众的信仰。最后,建议普通人尽可能的少买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把钱存四大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