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让牛顿崩溃的经济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让牛顿崩溃的经济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时间:2023-06-18 01:09: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6-18 01:09:01 来源:网站运营

让牛顿崩溃的经济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我能预测天体的运行,但是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当伟大的大物理学家牛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因为手中的南海公司股票损失了两万英镑。就算现在,两万英镑也不是一个小数,当时英国一个富有乡绅的年收入不超过五千英镑,这五千英镑还要支付一家老小的吃喝用度。也就是说,牛顿因为南海公司股票的下跌损失了普通乡绅四年的收入,难怪他能说出如此感性的“诗句”。




然而,南海公司股票崩盘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整个英国都因为这只股票陷入了危机,英国政府信用濒临破产,人们对股份公司充满信心,直到一百年后英国人才放下这个包袱。










图源:网络




南海公司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南海公司的股票为何会吹出英国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这个泡沫又因何破裂,造成了多大影响?这都得先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说起。

1




1701年,西班牙国王哈布斯堡去世,因为他没有子嗣,围绕着王位继承权力欧洲各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英国,恰恰就是此次战争中最卖力的一员。




打仗就得花钱,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一打就是十四年,各国的投入可想而知。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各国都欠下了大笔债务。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政府想要筹资只有为数不多的选择:可以征税,可以出售特殊权利,也可以借款。当时欧洲各国都大体步入了民主社会,想要通过征税满足巨额的军费开支过不了议会这关。在大航海时代,英国政府经常将未知地区的特许贸易权通过占有分红的方式卖给出海探索新大陆的船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结束,特许贸易权也卖得差不多了,更何况没有哪个地区的贸易特许权足够支付巨大的战争开支。为了把同自己交好的奥地利大公查理推上西班牙王位,英国只能硬着头皮发行国债筹措军费。




借了钱总归要还,到了1711年,市面上流通的英国国债高达九百五十万英镑,每年英国政府都要拿出税收的一大半来支付国债利息。根据当时的财务状况,英国政府想要完全偿还这些债务根本就没可能。更令人头疼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每年都有不少债务到期,光是还利息就够头疼了,本金怎么办?




为了彻底解决债务危机,财务大臣罗伯特·哈利想出了一个妙招,如果能将某一地区的特许贸易权同市面上流通的国债交换,债务危机将迎刃而解。而实现这个设想的途径就是建立一家公司,然后用公司股票同市场上流通的国债交换,这样债权人变成股东,债务关系完成转换。










图源:网络




在他的倡议下,1711年南海公司经过国会批准正式成立,并取得了英国同南美洲和太平洋部分群岛的贸易垄断权。这两个地区被当时的英国人视为遍地黄金,是一片商机无限的土地,谁能垄断这两个地区的贸易权谁就拿到了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所以英国举国上下都对南海公司产生了极高期望。




成立后的南海公司由财务大臣哈利出任董事局总裁,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约翰·布伦特等富有商人。为了促使南海公司帮助政府解决债务危机,政府承诺南海公司如果能收购一千万英镑的国债,每年将获得六厘的利息。由于这些国债发行时候承诺利息远远高于六厘,所以政府每年在利息这块就能省下不少开支。另外将这一千万国债统一放在南海公司还能减少政府每年的管理费用,可以说是捡了大便宜。




将国债置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同时赋予南海公司南美洲的贸易特权,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出售特许贸易权来偿还国债。既然如此,为何英国人不用现金交换特许贸易权然后偿还国债,非要经过繁琐的置换过程呢?




原来此时的英国国债数额太庞大,没人能出得起足够偿还国债的巨额现金。南海公司的董事,富豪布伦特当时的身家也没超过二十万英镑,想要处理超过千万的债务,五百个布伦特都不够。如果用占有分红的方式出售南美洲的特许经营权,每年政府获得的分红相对于债务利息又是杯水车薪。而且当时南美洲的贸易前景还处于展望状态,南美州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能否允许英国人进行商业活动都是未知数,如果英国在西班牙内战中失败,那所有想法都是空谈。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大家一致认为南美洲贸易前途无限,所以英国政府和南海公司的投资人决定一条道跑到黑。




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债转股”,英国政府甩掉了巨额债务,如果公司经营顺利,原来的国债持有人还能获得比利息收益更高的利润。南海公司更能赚的盆满钵满,是一个三方共赢的买卖。




2




可是在1711年进行的第一次债转股就充满了阴谋。此次南海公司计划收购的国债大多是英国政府给退役士兵开出的充当工资的小额借据。




因为政府信用不佳,加上很多退役士兵急需用钱,所以这些票据在市面上流通的时候都打了很大折扣,可能面额100英镑的债券交易价格只有几十英镑。




南海公司的不少董事和政府要员得知近千万的国债将可以按照面额同股票市值等额兑换之后,提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国债。债转股计划获刚获得通过,他们就大赚了一笔。










图源:网络




从1711年到1718年这七年,南海公司发行价为一百英镑的股票价格一直徘徊在130英镑左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英国一方虽没能把查理大公推上西班牙王位,但是同西班牙签订了《英西条约》,条约使得南海公司获得了南美洲的奴隶贸易垄断权。




实际上南海公司从奴隶贸易中获利不大,甚至因为英西交恶还在1719年一度终止了奴隶贸易,但是得益于其同政府的密切关系,所以深受民众信任。加上公司不断宣称未来会在南美洲的贸易上取得丰厚利润,股价一直没有下跌。




而此时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敌人:法国政府,也背负着巨额的战争债务。在看到英国利用南海公司解决债务危机之后,效仿南海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密西西比公司,经过运作,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一度上涨到发行价的四十倍。虽然密西西比公司的泡沫转瞬即逝,但是南海公司的股东从中找到了发财的灵感:既然公司可以通过出售新股换来流动资金,在股价上涨之后股东还能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获利,那还去南美洲干哪门子奴隶贸易?










图源:网络




1720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处理超过3000万英镑的债务,通过竞标,南海公司获得了此批债务的置换权,为此,南海公司还需向政府额外支付760万英镑的费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政府求着南海公司处理国债,而是南海公司求着政府让他帮助处理国债了:如果没有国债做引子,发行这么多新股肯定会引起投资者怀疑。




同以往一样,这次债转股也是国债面额和股票市值一比一兑换,请注意这里是股票市值,而不是股票面值。




由于此次置换数额太大,所以政府准许南海公司在置换国债之外发行通过现金购买的新股来筹措资金。这样一来股价越高,南海公司用于置换国债的股票就越少,能够换来现金的股票就越多。




在十七世纪末,英国的金融市场就已经十分发达,各种金融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当时公司成立的方式之一是推出股权认购产品。假如一只股票面值一百英镑,认购者只需要支付大约1%,也就是一英镑就能获所有权。同时公司也会同时规定一个具体时间让股东缴足股金,但是在此之前该支股票,确切的说是该支股票的认购权也能够随意出售。如果股价下跌,或者股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缴足股金,那他所有权益都将丧失。




这既类似于现在的股票期权,也类似于股票质押贷款,由于没有严密监管和完善的风控体系,这些大胆的金融创新很快就成了投机人士吹大泡沫的工具。










图源:网络




从1720年4月到8月,南海公司共为这3000万英镑举行了四次现金购股和两次债券置换。在4月14日的举行第一次货币购股的时候,南海公司股价还是300英镑,为了刺激股价,南海公司声明年底将进行10%的分红,同时还为股票购买者提供总计50万英镑的融资贷款。




即有利好消息,又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到4月29日第二次认股的时候,南海公司股票已经上涨到400英镑。利用同样的手段,整个五月和六月南海公司的股价都在上涨。在年中的时候,南海公司还进行了一次计划外分红。到了六月17日第三次认股的时候,南海公司新股的发售价就达到950英镑。南海公司市值接近两亿。




为了减小投资人购买股票的负担,南海公司此次发行的股票也采取了前文说的分期偿付制,不少人拿着并不丰厚的资本购买股票认购权,当股价上升的时候转手获利。同时,南海公司向投资者提供的贷款也为股市提供了充足的流动资金。




当时的英国人对南海股票疯狂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这样描述: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也不打官司,医生把病人放在一边,店主让自己的店铺关门歇业,牧师放下圣经离开神坛,就连深居简出的贵妇都放下高傲和虚荣,所有人都来到市场抢购南海公司股票,只盼着股价飞涨后出手大赚一笔。










图源:网络







3




其实在南海股票彻底崩盘之前就有多次危机,是南海公司暗中操纵市场才使股价免遭崩溃。在六月二号的时候,股价已经涨到900英镑。不少投资者认为此时是抛售的最好时机,于是股价一个下午就跌到六百英镑,南海公司于是暗中派人到市场上高价购买被抛售的股票才让股价回升。




为了拉升股价,南海公司还拖延发放投资者的股票凭证,这让许多想转手获利的人无法及时出售股票,人为限制了市场供给,营造了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




1720年8月24日第四次现金认购的时候,面额一百英镑的股票发行价已经涨到950英镑,而二级市场上更是一票难求,有人不惜用超过1000英镑的价格从他人手中购买股票。




但是只过了两天,股价就一泻千里,此时的南海公司董事们再想通过高价收购稳定股价已经是杯水车薪,到了九月底,南海公司股价已经跌到190英镑,泡沫彻底破灭。










图源:网络




关于为什么南海泡沫早不炸晚不炸,偏偏在八月底炸,这里面有不少门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四月开始南海公司就不断向投资者提供贷款和分红,到八月末南海公司的流动资金已经枯竭,公司管理人布伦特甚至想通过发售120万英镑的债券来应付现金短缺。




没有流动资金就意味着没有钱为投资者提供购买股票的贷款,没有钱往股市里投,股价想涨也涨不上去。没有流动资金还意味着南海公司无法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暗中高价收购股票,没有钱稳定市场,南海公司只能看着下跌的股价干瞪眼。没有资金更意味着没钱给投资者分红,没有利好消息刺激,股价就止不住下跌。所以南海公司的泡沫才会在八月末突然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公司那些同政界交好的股东们还干了一件蠢事,颇有自作孽不可活的味道。自从1719年南海公司股价飞涨,市场上不少公司开始效仿他们发行股票,这些公司的欺诈程度相比于南海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公司里有的说自己正在某地进行大宗商品交易,预期收益丰厚,现在急需资金,还有的说自己正在研发先进机器,可以让蒸汽机摆脱焚烧煤炭的烦恼,更有甚者,直接含糊的说自己正在干有潜力的大买卖。借着南海公司吹起的东风,这些骗子公司的股价也蹭蹭上涨。




取代了哈利成为董事局总裁的布伦特认为这些公司的股票挤占了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如果这些资金都被用来购买南海公司股票,南海公司的股价根本望不到头。




于是他又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游说政府通过一个禁止市场流通未经政府批准之股票的法案,此法案1719年提交议会审核,1720年6月9日通过,全称为《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令》,别称《泡沫法令》,这也是后来此类事件被称为金融泡沫的由来。至于当时的游说,基本可以和贿赂画等号。




当《泡沫法令》被议会批准之后,布伦特又开始游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和英国上诉法院的法官,在他的努力之下,7月底终于有86个公司被列为“泡沫公司”,这86个公司吹起的泡沫立刻破裂。




大众在看到这些泡沫公司股票变成废纸之后立即转过头来审视南海公司。这一看,南海公司跟这些泡沫公司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主业不赚钱,暗地抬股价的货。这个由南海公司贿赂出来的《泡沫法令》也成了刺破泡沫的原因之一。




《泡沫法令》直到1825年才废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海公司给人们造成的心里阴影太大,对股份公司失去信心所至。《泡沫法令》还限制了股份公司的营业范围,在《泡沫法令》有效的一百年里,英国股份公司发展近乎停滞。南海泡沫的影响可见一斑。




到了1720年12月,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变成废纸,就算再低的价格也没人买。为了解决南海公司捅出来的金融危机,也为了给投资者一个交代,英国国会开始着手调查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图源:网络




调查证明,南海公司董事同议会议员的行贿受贿、南海公司对外发布的虚假信息是造成此次危机的关键,也就是说南海公司的董事和不少政府人员犯下了大罪!




在面对这些罪大恶极的南海公司董事和高管的时候,英国国会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第一要务应该从严从重处罚这些制造灾难的贼首,另一派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解决金融危机,快速的为此次事件中负债累累的民众提供出路。经过国会表决,南海公司董事们价值二百多万的财产被充公。其中罪大恶极的布伦特原本身家18万英镑,充公后只剩下5000英镑。这些充公的财产被用来救助此次事件中的受害人。而那些贷款购买股票的投资者现在只需要偿还本金的10%就算还清贷款,后来又进一步下调到5%。至此,南海泡沫造成的金融危机才算解决。




更令人称奇的是,南海公司并没有在此次事件中关门倒闭。经过几番折腾,南海公司还拥有4000万英镑财产。但是事件之后,南海公司终于意识到南美洲的贸易不是自己能吃的菜,公司主营业务彻底转向帮助国家处理债务。由于手握南美洲的贸易特权,1750年南海公司还发了一笔横财,西班牙政府为了扩大南美洲贸易向其支付了十万英镑赎回部分贸易特权。1853年,市面上所剩不多的股票被公司回购,未能回购的又通过“股转债”变成国债,南海公司这才成为历史。










图源:网络




英国南海泡沫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同荷兰郁金香狂热一同构成了世界上早期的三大泡沫经济事件。




现在人们回首南海泡沫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而是政府、企业、政治、金融等各方面漏洞交错之后形成的系统问题。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政治权力同金钱的关系纠葛不清,议员为了赢得选举贿赂选民,企业为了发展贿赂议员。名义上控制国家权力的是选民手中的选票,实际上控制权力的是议员和企业家手里的钞票。社会运行所依靠的是金钱同政治权力交换的潜规则。通常来说,局部的政治腐败造成的社会影响不会太大,单独的商业欺诈也会局限在某一个小圈子中。但是当这两者融合的时候造成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但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却又充满了活力,在战争时候议会禁止政府通过增税提高收入,在经历了南海泡沫之后,议会更是将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危机放到了解决问题的第一位,而不是简单的报复责任人。这些议员本身就是不是普通百姓,他们自己在此次危机中也损失惨重。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通过这些富有议员的努力,问题的处理方式才没局限在报复责任人上。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在发生问题之后,除了通过报复责任人这种恐吓方式防止问题再次发生之外,还有多种更好的途径。现在的金融市场上各种抵御风险的机制不一而足,南海公司一类的泡沫还未吹起就会被捅破。而这种捅破泡沫的机制正是在一次次暴露问题——填补漏洞的循环中演化而来。如果当时英国人认为把南海泡沫的罪魁祸首送上断头台就一了百了,那今天的华尔街恐怕就是一个穷街陋巷了。







中国经济积极巨变的前奏




中国书法申遗成功,靠的就是这些!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喜马拉雅战神”









关键词:南海,英国,泡沫,崩溃,经济危机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