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平台最适合做自媒体?
时间:2022-05-24 01:48:01 | 来源:网络营销
时间:2022-05-24 01:48:01 来源:网络营销
在今年的自媒体大战中,微信无疑是最火的,再加上微信的封闭性使公众账号的阅读量难以评估,更给微信自媒体蒙上了神秘面纱,让他们身价暴涨,可随着微信公开显示文章的阅读数量,也就意味着自媒体的最后一个“黑箱”也被打开了。
公开阅读量是自曝家丑,还是让自媒体“露底”,只能说谁疼谁知道,从大家的反应来看,这可能是今年微信让公众账号最疼的一次,或许现在是时候讨论一下,微博、微信和百度百家,哪个平台才是最适合做自媒体的呢?
1、自媒体的力量来源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对传统媒体有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1)、多样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这相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单个行业的知晓能力来说,可以说是覆盖面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综合把握可以更具体、更清楚、更切合实际,在亿企邦看来,位于“尾部”的他们的专业水准并不比位于“头部”的媒体从业人员差,甚至还更有优势。
例如:在华南虎事件中,位于“尾部”的动物学、植物学专家以及非政府组织、摄像家以及图片处理专业人士等都在揭发假华南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或从老虎的体态出发,或从老虎周围的植被出发,利用各自专业知识,做出了详细的技术论证。
(2)、平民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底层,自媒体的传播者因此被定义为“草根阶层”,这些业余的新闻爱好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体现出更强烈的无功利性,他们的参与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往往更客观、公正。
(3)、普泛化 自媒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话语权给草根阶层,给普通民众,它张扬自我、助力个性成长,铸就个体价值,体现了民意。
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伴随着自媒体主体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条“尾巴”的力量愈来愈积聚成长。
2、用户的查询阅读习惯 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习惯大都延续自PC时代,很多人习惯了在百度搜信息、在微博看新闻、用QQ聊天,并把这种习惯带到了手机上。
这样来看百度百家和微博都是比微信更适合自媒体的平台,因为前者是PC时代用户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平台,后者则是移动社交时代最大的内容平台。
当然,你也可以说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入口,但亿企邦觉得流量不代表一切,比如:京东618移动端下单量只比一季度提高7%,大众点评团5月增幅只有9.05%,连行业平均水平都不到,相对于公众账号而言,京东和大众点评的用户基数和粘性都强得多,还有“入口+红包”的刺激,结果也不过如此。
这显然是用户习惯所致,据亿企邦收集去年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用户使用微信的功能中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语音聊天、发送图片、查看“朋友圈”的照片、在“朋友圈”分享照片、接受QQ离线消息。
微信的社交基因是娘胎里带出来的,用户来微信不是为了获取信息,靠传播为生的自媒体显然无法得到微信用户青睐,在这一点上,微博、百度,甚至搜狐新闻客户端和今日头条都比微信强,所以,要想在社交平台做好自媒体,更多的要注重内容的极简主义与私人定制(具体可查看亿企邦《自媒体价值营销的精髓:极简主义与私人定制》的相关介绍)。
3、平台的传播能力 要说微博是现在最适合传播的平台,恐怕不会有人提出疑义,文章道个歉就刷新了全球社交网络传播速度的记录,鹿晗过个生日又刷新了社交网络的互动记录,这都是开放性和主动分享的力量,而这正是自媒体不可缺少的。
微博的优势在于自媒体的文章不但能在粉丝中传播,还可以通过粉丝的社交链快速被分享,从产品机制上微博也鼓励这种分享,无疑给自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百度百家的传播能力虽然弱一些,但巨大的流量优势可以弥补其不足,只要获得编辑推荐,自媒体就能获得影响力。
微信则不然,其流量对自媒体不开放,没有“编辑”推荐又被折叠,再加上缺乏用户和粉丝主动分享和公开的机制,要获得阅读量只有靠“真爱”了,封闭性则导致文章只能在好友中传播,很难通过二次传播获得影响力。
4、自媒体平台有什么不同 虽说各家自媒体平台对自媒体的态度,自然都是欢迎的,但欢迎背后却也各不相同。
(1)、百度百家 百度对自媒体作者的态度简单粗暴,就是“我推荐你就有流量有钱”,无论自媒体获利多少,至少平台的政策已经很明确,但前段时间百度新闻首页的文章推荐位置已经不那么明显,亿企邦也曾向百度的朋友求证,对方笑言“可能是软文太多了吧”,好吧,权当如此。
(2)、微信的自媒体 微信的态度则一直难以捉摸,去年毫无征兆的将公众账号折叠并限制推送量,对自媒体打击不小。
春节后启动广告分成内测让不少人又燃起希望,但后来限制诱导分享和账号互推等一系列规定又不那么友好,再后来连微信自媒体的代表人物青龙老贼都在抱怨微信贱卖流量、承诺不兑现,再加上腾讯新闻、腾讯科技这样不受规则限制的“特区”,自媒体的生存环境就更不容更乐观了。
(3)、微博的自媒体 微博的自媒体政策其实有些滞后,但其鼓励和扶持自媒体的态度还是明确的,年初微博开始对中小V用户分类推荐,首先在平台内提供流量支持,不久前有作者晒出在微博的收入,其中最高的过万,大部分在3000到7000之间,这个收入不算特别出彩,但按阅读量赚钱至少让自媒体看到希望。
后来微博和360、UC联合启动自媒体平台,则是在PC端和移动端对流量的双重保障。
广告是微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微博的诚意,平台内外部的流量支持,则表明微博并不打算独享自媒体作者,而是要在尽量大的范围内让自媒体作者获取影响力。
除了这三个已经明确态度的金主外,搜狐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也都在推进自媒体计划(具体可查看亿企邦《今日头条能否成为自媒体赚钱的新平台》的相关介绍),不过前者向自媒体敞开的怀抱似乎还不够大,后者的自媒体政策也还不明朗,但这二者面对自媒体的态度至少不会比微信更摇摆了,因为他们和微博一样需要自媒体。
5、自媒体的利用价值 商业社会本身就是交换,各平台出钱出流量,在自媒体作者面前都是一副土豪模样,自然是因为自媒体有用,那么,谁最需要自媒体呢?
微博一直定位于社交媒体,这同样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微博需要自媒体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以便对用户形成持续的吸引力,所以才会不遗余力的投入资源扶持自媒体,在流量、收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亿企邦看来,二者实际上是互利关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种关系会一直延续下去。
对微信来说,用户不看公众账号又如何?只要他们用微信聊天、玩游戏、打车、购物就足矣,早期微信欢迎公众账号,因为自媒体不遗余力的推销公众号能带来流量,可现在呢?
自媒体带来的用户已经开始在微信玩游戏、打车了,谁会关心他们是否还会打开那些被折叠起来的订阅号,成为事业部的微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商业化压力,自媒体如果不能持续带来流量,对微信的价值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至于百度百家,关于这个平台的存在始终有各种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百家的大部分作者对百度很有用,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对于利用价值是个纠结的问题,就像我们选择婚姻时那样——和你爱的人在一起能得到幸福感,和爱你的人在一起,得到的可能是真正的幸福。
亿企邦点评: 自媒体作者和用户沟通的最重要途径是其文章,文章被消费的程度直接决定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想明白了这一点,自媒体就不难找到适合的生存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