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百度指数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升百度指数?
时间:2022-05-14 06:42:01 | 来源:网络营销
时间:2022-05-14 06:42:01 来源:网络营销
文/悟空笔记
百度指数作为一款基于百度网民搜索行为的数据分析工具,一方面可以对关键词搜索趋势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舆情信息、市场需求、用户画像等多方面的数据特征。那么, 影响百度指数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升百度指数?
影响百度指数的因素有哪些?
一.用户搜索行为
二.新闻头条
三.百度营销产品
四.需求相关词
五.平台因素
一.用户搜索行为
1、搜索引擎用户规模
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 6.95 亿3,较 2018 年底增加 1338万,半年增长率为 2.0%,较同期网民规模增速(3.1%)低 1.1 个百分点;搜索引擎使用率为 81.3%,较 2018 年底下降 0.9 个百分点。手机端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 6.62 亿,占手机网民的 78.2%,较 2018年底下降 1.8 个百分点。
搜索引擎用户年龄机构
中青年是搜索引擎的主要用户群体。数据显示,50 岁以下用户在搜索引擎整体用户中的占比为 90.3%,较整体网民中该年龄段的占比(86.4%)高 3.9 个百分点。与查找新闻和娱乐内容等场景相比,搜索引擎在工作、学习和查询医疗/法律等专业场景下的使用率更高,表明该应用的工具属性强于娱乐属性,目前已成为网民查询专业信息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用户在工作、学习场景下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最高,达到 76.5%;其
次为查询医疗/法律等专业知识场景,使用率为 70.5%;使用搜索引擎收看新闻、查询网上娱乐内容和下载软件的比例在 60%-70%之间;受到手机端餐饮和娱乐类专用 APP 的分流影响,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线下娱乐和餐饮服务的比例明显偏低,分别为 38.5%和 36.9%。
3.手机单各类浏览器渗透率
数据显示,在手机端搜索引擎的三类主要入口中,通过浏览器类应用4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 74.1%;使用手机自带浏览器5登陆搜索引擎的用户占比排名第二,为72.1%;使用搜索引擎类手机应用6的用户比例最低,但也达到 66.8%。浏览器是手机端使用搜索引擎服务的主要入口。数据显示,在通过手机浏览器类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中,QQ 浏览器和 UC 浏览器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牌,分别达到 56.9%
和 46.7%,而其他品牌浏览器渗透率均未超过 30%。
小结:
通过2019 年中国网民搜索引擎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分析得出:
1.搜索用户行为由PC搜索转向移动端。
2.搜索引擎为网民查询专业信息的重要工具。
3.手机端浏览器搜索入口较多,QQ浏览器最多。
二、新闻资讯
新闻头条
1.新闻头条:提供趋势图峰值对应日期的相关新闻,帮助用户了解相关新闻热点。
2.百度指数峰值达到最大值时,出现新闻热点文章,可以得出新闻头条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百度指数的上升。
资讯指数
1.资讯指数以百度智能分发和推荐内容数据为基础,将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不喜欢等行为的数量加权求和得出资讯指数。
2.百度指数峰值达到最大值时,出现新闻热点文章,可以得出新闻头条以及资讯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百度指数的上升。
三.百度营销产品以及营销活动
百度指数官方说法:
百度指数反映网民的主动搜索需求,所有影响网民搜索行为的活动都可能影响百度指数。您可以通过更有效地使用百度营销产品,及其他营销活动,提高您的品牌、产品在网民中的知名度和购买需求,从而提高网民对您的品牌、产品的搜索指数。
需求相关词
需求分布:提供中心词搜索需求分布信息,助您了解网民对信息的聚焦点和产品服务的痛点。比如化妆的热门需求词包括方法、产品、眼妆等,这说明网民在搜索化妆前后的相关关注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平台因素
1.2019年7月媒体发布:
海淀法院集中宣判了搜狗输入法劫持杭州奇虎科技有限公司、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及杭州动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和神马公司流量的不正当竞争案,法院认定搜狗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分别向上述公司进行赔偿。
2.说明搜狗输入法会在一定程度会直接截取用户搜索时的流量,直接会跳转至搜狗浏览器。
如何提升百度指数吗?
(1)结合网络热点,通过新闻中的品牌宣传及引导搜索,增加品牌词的百度指数;
(2)全网布局品牌词,行业词,增加品牌词曝光度。
(3)结合百度产品,提升品牌口碑,从而引导搜索。(百度知道,百家号等产品)
(4)细分市场,精准人群发布新闻软文。(可以找新闻代发平台)
(5)每月做线上小活动,提升品牌认知度。
总结:
基于百度指数,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进而分析关键词背后所代表的产品、行业、事件等一系列搜索的用户行为、用户需求、用户画像等。然而百度指数大众版的数据较为宏观,搜索趋势也仅仅是基于用户在百度搜索框内的搜索行为,想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数据变化的因素,则需要更全面的数据来源和更精细的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