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扑“死”后,我们正式迎来了“互联网3.0”
时间:2023-03-17 04:26:02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7 04:26:02 来源:电子商务
5月才刚开始,就已经有两则新闻牵动了小黑的记忆。其中一则新闻,就是猫扑正式关闭发帖功能。
在互联网高度繁荣的现代,或许已经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猫扑这个名字,就像小黑问现在的小朋友会不会折纸青蛙,他们往往会投来茫然的眼神一样。
虽然这个名字已经被淹没在了互联网大潮的最底层,但它却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大部分历程,也因此和天涯等BBS社区一起,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一个时代的象征。
BBS是什么?猫扑的火热与关闭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什么是猫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BBS。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直译成中文就是“公告板系统”。但在中文语境下,我们往往会用“网络论坛”作为BBS的中文名。
BBS的运作方式,与目前流行的B站、抖音等有着极大的不同:后两者都是以内容创作者为主导的平台,而前者则是以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基本模式。
在BBS中,任何人都能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对话,发帖人的作用往往只是抛出一个话题或一个疑问而已。
▲ BBS基本是共同爱好者平等交流的平台
在网络论坛的巅峰时代,几乎每一种爱好都能找到相应的论坛,而猫扑,就曾是这些BBS论坛中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猫扑的起源,与那个时代许多互联网产物(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一样,最初是一个为了个人爱好创立的,方便与同好互相交流的平台。最初的猫扑,只是一个以TV Game为主要话题的小众论坛。
与猫扑的创立同样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是论坛名称的来源:选择MOP一词,正是因为论坛创始人田哲的绰号“拖把”。
▲ 一个日后火爆的论坛,就这么随意地确定了名称
在此之后,在一系列的机缘之下,猫扑逐渐成为了一个与天涯、凯迪社区齐名的综合性论坛,相比后两者更“接地气”的气质,更是让它成为了草根爆火的发源地。
无数小黑的同龄人所熟知的犀利哥、芙蓉姐姐、小胖,都因为猫扑上的一个帖子瞬间爆红。
▲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图片已做适当处理
此外,在猫扑上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网络用语,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好很强大”、“浮云”等等,也都来自猫扑。这其中甚至有些词汇已经脱离网络用语的范畴,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词,例如“人肉搜索”。
甚至用“233”来代表大笑,也是因为在猫扑论坛上,大笑这个表情的序号是233号。
因此,把猫扑看作中国互联网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事情——至少在一个特定领域是这样。
猫扑的倒下,对中国互联网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因为猫扑目前的知名度就认为猫扑的倒下不重要,小黑觉得这是一个有失公允的想法。事实上,猫扑的倒下让小黑和不少人都有了稍作暂停、思考互联网现状的机会,哪怕只是几分钟的暂停。
20年前的互联网形态与现在的互联网有何不同?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 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互联网本身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小黑觉得有必要先谈一下互联网的“初心”是什么。
按照万维网构建者TimBerners-Lee当初的构想,万维网(即上网时经常需要输入的www,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因特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全球化协作系统,这或许为互联网精神的最初形成,打下了一个基调。
小黑曾经在许多文章中提到过“互联网精神”一词,如《那些我们曾经爱过的软件,他们现在在哪里?》等,但始终都没有详细解释过这个词汇。
如果我们从不同渠道搜索“互联网精神”这个词,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答案,但每一个答案都会包含“开放、协作、平等、共享”。因此,虽然互联网精神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面这四个词来理解它。
或许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早期的互联网创新有不少都是以爱好为导向的。除了作为TV Game社区起步的猫扑之外,业已关闭的虾米音乐、影视爱好者们熟知的人人影视、商业化相对成功的豆瓣和虎扑,也都是爱好驱动网站建立的典型。
▲ 豆瓣是爱好驱动类网站成功的典范
除了网站之外,当时不少流行软件的诞生,也多多少少出于开发者的爱好使然,例如《那些我们曾经爱过的软件,他们现在在哪里?》一文中提到的千千静听和暴风影音。
这一系列创新的诞生,都为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做了最好的注解。
随着上网乃至网站搭建的门槛不断下降,开放、共享、协作精神在互联网上被不断放大,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本以被动获取资讯为主的方式转变为用户主动参与内容制作和互动的方式。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就诞生了“互联网2.0”这样的称谓。
▲ 互联网2.0的维基百科词条
虽然许多人士认为互联网2.0是一种行业概念,但小黑觉得它更像是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互联网行业状况的描述。
不过,这一分歧或许不那么重要,因为互联网2.0实际上发扬了万维网建立的初衷。然而恰好是因为它的这些特性,导致了它注定只是互联网行业发展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更多的开放、共享并不能为互联网行业带来商业价值,相反,一些人为建立的壁垒,或许更能为互联网行业中的“巨头”们带来利润。
▲ 3Q大战是当时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到2014年间,在奇虎360与腾讯之间长达4年的“3Q大战”。它的本质正是这两家巨头的“壁垒”保卫战。
从互联网行业的后续发展来看,这次事件可以被看作是互联网行业从互联网2.0向互联网3.0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并不只是因为它是第一次国内巨头间发生的正面对抗,更是因为自此以后,互联网行业逐渐成为资本竞争的棋盘。
▲ 经典的“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正是在“3Q大战”落下帷幕的2014年,互联网开始了在商业化、资本化道路上的狂奔:京东、阿里分别在这一年成功上市,滴滴和快的之间的“红包大战”也第一次让人们领略到资本的力量。
互联网3.0同样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基本都是对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之后的互联网形态提出的概念。例如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就曾在2006年的Technet峰会上这么表述:
“Web 3.0将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 正是因为无法有效“商业化”,直接导致了猫扑的关闭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互联网3.0与15年前业内人士的预测不尽相同:互联网是否正在成为“真正的公共载体”还未可知;专业人士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不仅没有模糊,反而存在着更高的壁垒。只有“创造出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判断:中国的互联网3.0,已不再是爱好驱动就可以创造出一片天地的时代,而是一个由商业驱动为主导的时代。
无论如何,猫扑的倒下固然是自身管理混乱、商业化进展缓慢的原因,但也为互联网2.0时代留下了最后一首挽歌,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正式到来的互联网3.0时代。
一个名叫“这个网站即将自毁”的网站商业驱动的创新模式是好是坏,小黑无法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单凭商业驱动,我们无法真正调动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网红经济、饭圈思维,可以说都是商业驱动模式的产物,而在这种模式下,那些真正有趣的创意,往往无法受到关注。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互联网不如10年以前那么有趣了。
▲ 本站上有不少用户都有这样的感慨
另一方面,这些互联网的新产物也让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某些方面倒退回互联网1.0时代,不论是大数据也好、推荐算法也好,都让用户更加依赖被动的资讯获取。
不过,小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则新闻中的第二则,又让小黑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
互联网精神,或许永远不会消失。这则新闻关于一个名叫“This website will self destruct”(这个网站即将自毁)的网站。
这么奇怪的名字,是源于网站设计了一个“自毁程序”,一旦24小时内该网站没有收到留言,就会自动毁灭。
这个网站只有一个主要功能,那就是写下你的留言,并发送到网站的服务器上。当然,在这个网站上,我们也可以浏览其他人写下的留言、点赞别人的留言。
由于所有操作都是匿名的,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名字来判断用户的身份,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开放的发言的权利。
▲ 许多人留下了疫情生活中的只言片语
这个网站原本是一次主题为“Keep it alive”的游戏开发竞赛的作品,而在疫情爆发后,网页制作者FemmeAndroid决定利用这个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在隔离中获得鼓励。
他说:“我们经历了艰难的几个月,人们似乎需要一个渠道来真诚地面对自我。”
▲ 按下“Felling Down”按钮,还会出现相关帮助资讯
平等、开放、去中心化,正是这个网站能够吸引无数用户留言的魅力之一。这个网站总有一天会迎来自毁的那一刻,但它的存在依然提醒着我们:以爱好驱动的创新,永远不会被商业驱动取代,互联网精神也将如星火一般传承下去。
图源:猫扑截图、本站问答截图、维基百科截图、This website will self destruct截图、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