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电子商务 > 北大猫哥新传考研 | 猫哥说:社会化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

北大猫哥新传考研 | 猫哥说:社会化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

时间:2023-03-15 19:04: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5 19:04:01 来源:电子商务

/北大猫哥团队 新传考研猫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在她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一书中说道:“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网络上,从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新状态。从一开始,它就意味着某种授权:它可以从现实环境中脱离——包括其中的人。”她认为,社交媒体似乎营造了更好的人际沟通,其实这是错觉,实际上却让人们更加孤立。

那么,如何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造成群体性孤独感的网络环境,考察大众传播在孤独感的塑造中的作用。

(一)拟态环境

著名报刊专栏作家、政治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流动速度被加快无数倍,而个人的经验无法跟上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洪流,只能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而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潜移默化之间又拉远了我们和客观环境的距离。拟态环境像一堵无形的墙, 横亘在我们与客观环境之间。

(二)“拟态人”和“容器人”

在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拟态人”的概念。社交网络时代人们通过个人主页创造了一个网络“化身”,尽管使用的是真实身份,并以现实社会关系建立关系网络,但却是建立在选择性的自我呈现的基础上的,社交网络中呈现的自我是经过主体加工后重新塑造的“拟态人”。

从“拟态人”概念中我们得知,人们在社交媒体中,难以避免地和拟态的形象进行互动,并因此对社交关系乃至社交环境的认识产生偏差。鉴于人们倾向于选择自己较为光鲜的一面进行分享来获取关注,“拟态人”的形象也基本都是完美无瑕、积极向上的,长期处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中,大多数人会受到焦虑、自卑情绪的影响,进而更与社会孤立起来。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称作“容器人”的社会形象。“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孤立、封闭的容器。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将媒介视作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的最大方式,因此更容易受到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我呈现论”和“信息按摩”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过著名的“自我呈现论”,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艺人,他们通过预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形象,通过表演来展示自我形象并努力争取好的效果。换言之,人们会依据自身内在的需求、动机和渴望,行使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和展示自己的外在印象,并渴望获得他人肯定或正面的评价。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同或鼓励,自我想要展现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

同时也可以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按摩”的理论来解释。互联网产生以来,传播的意义不再主要体现在传播的内容方面,更多的是转移到研究媒介效果方面。媒介自身的这种“按摩”作用对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交媒体通过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来填补我们的信息渴望和认同焦虑,暂缓了我们的心理疲惫,能起到暂时性的麻醉效果,但并不能将我们从孤独的沼泽地真正解救出来。

参考文献:

1乔 艳,王少鹏.从媒介批评角度看社交网络时代的“群体性孤独”[J],今传媒,2017

2雪莉·特克尔. 群体性孤独[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张 灯.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J],新闻研究导刊,2017

4田 甜.浅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J],新闻研究导刊,2017

关键词:孤独,群体,社会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