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雷军为什么卖掉卓越网?

雷军为什么卖掉卓越网?

时间:2023-12-17 21:18: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12-17 21:18:01 来源:网站运营

雷军为什么卖掉卓越网?:当时金山处于苦海之中,在痛苦地摸索出路。

这时雷军发现,并不存在所谓的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的特性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商业创新或准则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极致放大,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应用于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的方法论。

「2004 年 9 月,我在出售卓越网的协议上正式签了字。对创业者来说,卖掉亲手创办的企业是极为痛苦的经历。我为了尽快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决定尽量不上卓越网,尽量不见卓越网的老同事,而把主要精力用来总结卓越网的成与败,琢磨未来的发展机会。」

(本文来自雷军的自述。)

2007 年,在金山上市之后,我辞去了金山 CEO 一职,开始反思和总结。我们这一代人,对互联网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与信仰。经历过早期互联网的人,无不拥有彻底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就像黑暗中的探索者,头顶却有闪亮的星光。我们相信互联网代表着一种启迪人类走向至善至美的力量。

自出现以来,互联网一方面在剧烈地改造我们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又在影响人的认知。它先是作为工具改变了社会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运转形态,然后又推动了社会沟通方式和产品、服务交付的变革。甚至,它成了一种社会资源的重组方式,并且验证了一系列面向效率革新的普适方法。

互联网创世记

互联网的出现,首先是基于信息的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有协作及其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分配。1969 年,美国国防部部署启用了阿帕网,试图将一些用于军事用途的核心计算中心连接起来,最早它只连接了部署于 4 所大学里的 4 台大型计算机。

阿帕网的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 TCP/IP 协议,这是 1974 年出现的连接分组网络协议,实现了不同设备、不同类型的计算终端的直接信息沟通。

跨时间、跨地域、跨平台、跨终端的资源的高效、合理、共享分配,从一开始,现代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就显现无疑。甚至,在 1968 年,「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提交的报告标题就叫「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

这些互相连接的网络特性很快就引发了商业领域的极大兴趣。1992 年,美国的三家公司 IBM、MCI、Merit Network 联合组建了一家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作 ANSnet。随后,民用互联网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欧洲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关键力量。供职于 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在 1990 年前后,先后发明了万维网、网页语言和浏览器等关键互联网基础设施并开源。这一系列发明的伟大之处在于,让互联网应用在网页端的展示和沟通取得了统一,而完全不必过问其提供者使用什么计算设备、什么操作系统,以及什么程序语言创建了这些应用。这些发明也使普通人使用互联网成为可能,并直接促成了基于网页应用的现代互联网商业公司的起飞。从此,普通用户只要打开浏览器,点开网页,就能看到想看的信息。

在互联网商业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已经开始接入互联网,学术领域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先锋。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 1987 年 9 月 20 日从杭州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92 年,在一位老同学的实验室里,我第一次连接上了国际互联网。这实在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整个世界就像都在眼前。我立刻就迷恋上了这种体验,隔三岔五就去蹭网,从网上下载技术资料和一些新的软件,同时把我写的软件代码通过网络上传到海外的服务器,跟全世界的程序员一起分享,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这时候的互联网更像实验室里的革命。但很快,革命的潮水就涌向世界的每个角落。1993 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投入 4000 亿美元,用 20 年时间,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

1995 年,拥有当时最流行的浏览器 Netscape 的网景公司上市,同年 Windows 95 发布。在原生图形化的操作界面之外,Windows 95 特别加强了对互联网应用的支持,IE 浏览器成为操作系统的一个捆绑组件。

那段时间,我沉迷在一个叫作 CFIDO 的 BBS 站点中。金山软件承担建设了杭州的「西点」和杭州的「西线」两个站点。我当时更多的是在「西点」上,管理「程序人生」板块,成了网络发烧友。

当时在国内网络接入还非常不方便,网友们玩的也不是基于 HTML 语言的网页,而是搭建一个交换信包的 BBS 站点,通过电话接入,用 Bluewave 等专用软件,把其他网友发的信下载下来,再把回复上传到站点上。所以,一个站点的接入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能用的时间也比较有限。西点当时算是配置比较豪华的,拥有 4 条电话接入线路。当时活跃在 CFIDO 上的网友有马化腾、丁磊等。我们在线上讨论技术问题,也聊天灌水。一开始大家只是享受一个方便、新颖的交流空间,还有网友把大家的信包里出彩的内容打包编辑成了网络杂志,比如《龙音》杂志,时至今日,在网上依然能搜到这些早期的信包内容。后来,逐渐地有不少人开始了基于互联网商用创业的思考。比如马化腾在润迅供职期间琢磨起了「网络寻呼」的应用,这就是后来的 QQ;而丁磊则开始琢磨怎么搭建中国的电子邮件系统,后来创办了网易。

当我们沉醉在 CFIDO 的站点上时,美国的网络创业正如火如荼。1995—1996 年,我曾几次申请去美国出差,但不知道为什么被拒签了。这件事常常让我感到遗憾,如果当时去了,也许我会更早对互联网形成比较深的理解。

从 CFIDO 的小圈子到走向大众,互联网商业在中国的进展速度快得惊人。1996 年的春天,杭州中关村南大门树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有一行大字: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500 米。这是一家叫作瀛海威的公司的广告,它是中国第一家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虽然瀛海威后来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这一事件成为中国互联网开始普及大潮的一个标志,而这股大潮涌起的力量当时还没有人能够想象。

那时候我们甚至还没有人能说清楚,互联网的生意到底要怎么做,能怎么赚钱。但无论如何,全世界都开始因互联网而陷入狂热,不知道怎么赚钱没关系,先从基础建设开始做,相信日后赚钱的事会水到渠成。所以,率先出现的是美国在线这样的接入服务商、网景这样的浏览器厂商和雅虎这样的一站式门户网站。而随着亚马逊在 1995 年成立,互联网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Email 门户网站、游戏等,都是基于信息的通信、传播和娱乐消费,是一种流通、消费全程在线上完成的商业形式,而电子商务则开启了互联网真正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

以上这些是互联网基础建设的进展,与此同时,关于高度互联网化后的未来图景的描绘也日渐丰富起来,形成了发展精神的高度指导。1995 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对还处在蛮荒状态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而言,这几乎就像一声春雷。事实上,尼葛洛庞帝本人通过风险投资和宣讲号召等形式,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拓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今天的眼光回望,《数字化生存》实际上已经在尝试预测、描绘数字经济全面落实时的科技、社会意识、智能生活形态。此外,还有三本书提供了互联网商业认知的基础架构,分别是《注意力经济》《免费》《长尾理论》。

一切都方兴未艾,一切都充满希望,不过这些风光都属于互联网行业。那个时候,我正在软件行业,陪伴金山走过最为煎熬的黑暗年代。

一个程序员的求索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金山软件,是这家公司的第 6 号员工。金山成立于 1988 年,中国的第一代程序员英雄求伯君把自己关在杭州蔡屋围的一家旅馆里,用 3 个月时间写出了 WPS。在此后的 30 多年里,金山一直扛着民族软件大旗,在通用软件领域为中国牢牢守住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阵地。这个过程中有过巨大的荣光,也有过巨大的痛苦。

软件交付的是功能,就像 WPS 提供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我们卖出拷贝,用户获得能力。而且,这种交付是一次性的(至少在新世纪全面互联网化之前是这样)。即便今天微软的营收中 Windows、Office 依然占比不小,但 Office 也有 Office 365 这样的订阅服务。订阅,正在逐渐替代拷贝,这实际上是一种按需付费。

不论是受技术局限还是受意识局限,按需付费在 20 世纪 90 年代是无法想象的。那个时候,金山正在「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绝境中苦苦求生。软件本身是一种工具,而工具并不是服务。同样是提交代码,通用软件和互联网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这也成了令我和金山长期痛苦的命题。

软件的界限

1987 年,我从浙江省仙桃市的沔阳中学(现在叫「仙桃中学」)高中毕业。当时我最喜欢的学科是化学,原本也以为自己以后会学习化学专业。高考前填志愿时,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他想报计算机专业。为了和这个朋友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也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我顺利考进了杭州大学,开始了我的程序人生。我发现,写程序真的是我所遇到的最幸福的事。写程序就像写诗一样,需要想象力,需要有简练的表达能力和构建世界观的能力。出色的程序,就像诗一样简洁优雅。我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写程序上。

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靠写程序积攒的。在大学里,我用两年时间就修满了所有的学分,后来就有了很多时间,有时候帮人写写程序,还能赚点钱。再后来,我跟朋友合作写过国内最早一批杀毒软件之一《免疫 90》、加密软件《BITLOK》等。

这个阶段,我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文字处理软件——WPS。第一次看到它时,我不敢相信这是中国人写出来的软件,水平之高让我非常敬仰。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我尝试对它进行反编译,实现了破解,顺便加上了一点我认为有价值的功能进行改良。我没有想到,这次尝试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WPS 的作者找到了我,邀请我加入金山软件。




我早年的作品:BITLOK 超级软件加密系统

第一次见到求伯君本人,是在 1991 年的一个展会上。当时他二十六七岁,穿着一件呢子大衣,一身名牌,走路带风,就像明星登场一样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那一瞬间我觉得金山的程序员真牛。第二次见到他是在一个多月之后,他约我见面,力劝我加入金山。我说考虑一天时间,然后第二天我就告诉他,我想好了,决定加入。

当时金山还很小,我成了这家公司的第 6 号员工。后来,我按照公司安排,成立了杭州金山,在杭州组建起一支研发团队。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团队拥有一群顶尖的程序员,WPS 一路高歌,运行在几乎中国每一台电脑上。

直到微软来了。1995 年,我和金山都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关键词:卓越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