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个税,会泄露隐私吗?
时间:2023-06-01 17:51:01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6-01 17:51:01 来源:网站运营
报个税,会泄露隐私吗?:纳税隐私的泄露在国外已经有过先例,2015年美国约有700,000名纳税人身份信息遭到泄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国税局开了大大小小不少安全峰会,并增加了各种税务欺诈检测技术。2017年相关受害者人数就下降至242,000人。但2018年,美国国税局追踪到605,000起相关事件,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伴随个税话题的持续升温,个税相关概念也成为一些人用以牟取利益的工具。同时,新《个人所得税法》已开始逐步执行,目前各用人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收集员工专项扣除信息,然而这其中却存在员工个人隐私受侵犯、个人信息被泄露,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等隐患,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个税查询APP暗藏玄机个税查询APP以免费使用、方便可靠吸引用户,实则依靠非法爬虫技术窃取用户个税隐私信息,并着力以金融衍生产品或服务交易获利。
仅在苹果Store里,号称可以全国查询个税的应用就有十几个。以排名靠前的一款叫“全国个税查询”的APP为例,这款应用在功能介绍中写道“全国个税查询APP,线上联结全国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并称“支持全国400余城市”“12万个税申报上传无压力”,乍一看,还让人以为是税务局官方的APP。
下载安装APP后,其“用户服务协议”中写有“打通了与政府相关网站的接口”。具体使用个税查询功能时,用户需输入当地税务机关网站的自然人实名登录账号信息。登录成功后,确实能够查询到个人个税缴纳数据,并且能直接下载完税证明PDF文件。
使用这类APP更大的风险隐患在于,APP会保存用户在税务局网站端的登录用户名、密码、个税数据等所有隐私信息,并用作他途。即便用户只使用过一次后就再没关注使用,在不自主登录的情况下,这类APP依然可以通过前期保存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网站并任意拉取数据。
从表面上看,此类APP以个税查询功能为核心,零星提供部分收入的计算功能,并无其他显性的商业价值诉求功能,看似是公益型应用。但深入对比会发现,多个APP背后单位的实际控制人相同,且这些控制人都紧密关联了P2P金融产业,涉及P2P借贷、金融信息整合类产品服务。比如,“全国个税查询”APP关联了“利得行”,“51个税管家”APP与“优借”、“51查个税”APP与“51金薪贷”进行了关联。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这些APP的平均下载量都在百万规模,其中60%~70%左右为活跃使用量。以此推算,这意味着每个APP可能违规爬取掌握个税纳税信息达六七十万条之多。
个税APP鱼龙混杂由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软件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上线,其背后的安全问题却也逐渐浮出水面。个人所得税APP推出后下载量和注册量大幅增长,随之而来很多商业公司制作的各类“个税”APP也成为热门。
360烽火实验室研究团队就曾提醒,个人所得税APP仅上线一天,就已检测到62例伪装木马样本。如果APP的下载二维码被植入伪装木马,当用户扫码下载软件时,就有可能中招。这类木马一经感染有可能带来私自发短信的恶意行为,或者扣费提示不明显导致恶意扣费,遭受捆绑广告困扰,甚至造成个人隐私泄露。
但这一番言论立马就遭到了国税总局反驳,税务总局官方表示个人所得税APP上线以来,未发现存在木马病毒问题。
360团队表示,不是官方APP存在木马,而是有很多模仿官方APP的非官方应用存在木马,它们有盗窃隐私、流量,恶意推广的风险。
从手机软件商店里输入“个税”可以发现,除了国税总局版的APP外,还有“全国个税计算器”“全国个税查询”“个税小帮手”“个税管家”“个人所得税计算器”“新个税计算器”“个税助手”“个税在线”等一大批与计算个税相关的软件。甚至官方开发的APP竟然排名不在前几位。
只有准确搜索“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时,出来第一个才是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官方APP。
个税APP数据安全隐患数据安全问题更让人担心!
六项专项扣除报送的信息确实涉及到个人隐私。例如:子女教育扣除涉及到个人配偶及子女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子女年龄、子女就读学校等信息。房贷款利息扣除涉及到个人家庭地址、债务与还款、配偶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等等。
信息在报送环节具有泄密风险。一方面是内部泄密风险,员工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提交的个人隐私信息,用人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可以在汇总端查看明细情况;另一方面是外部泄密风险,部分用人单位为提高搜集信息效率,使用第三方机构开发的APP。
隐私信息泄露可能带来恶性后果。例如:掌握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兄弟姐妹、父母年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户籍等信息,可以对员工实行精准诈骗;掌握员工子女就读学校信息,对员工子女实施绑架等犯罪行为;掌握员工家庭住址信息,如果再掌握员工出差等信息,在员工出差期间入户盗窃等等。
据有关报道,已经有公司员工委托的律师,提醒企业通过第三方机构收集员工隐私信息,已构成侵犯隐私权,要求停止收集,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
加强个税改革中隐私保护税务部门在个人所得税系统的采集软件中设立隐私保护。例如在填报过程中,对隐私可以选择以*符号表示或查看完整。
税务部门在扣缴义务人汇总端口设立隐私保护。例如只显示员工扣除金额的合计数,不要列明细信息。
税务部门在公开渠道上进行隐私提醒。一方面提醒用人单位在外购APP采集信息时做好隐私保护,一方面提醒员工对于非置信的外购采集信息APP可以拒绝报送隐私信息,而直接通过税务官方系统报送。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信息泄露然后被影响生活的经历,最典型的就是各种骚扰、推销电话、诈骗短信等。一旦稍微放松警惕,很多人都会上当受骗。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当时近一年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此外,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仅2017年360手机卫士便为用户标记各类骚扰电话约2.42亿个,拦截骚扰电话380.9亿次。
保证大众的信息不被泄露,需要的是监管、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就目前来看,离真正的信息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够造成我们隐私泄露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你随意下载一个APP,就要求读取你的相册、短信、摄像头、麦克风、地理位置等,看似平常,可是轻轻一点就可能为以后埋下了安全隐患。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和实名制时代,你的行为会留下不可避免的痕迹,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泄露隐私。
文章参考来源:雷锋网、杭州民建
文章链接:未来给你送餐的 可能不是外卖小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