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14:30:01 | 来源:建站知识
时间:2022-07-15 14:30:01 来源:建站知识
电商助农如火如荼,究竟哪家强?
3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披露,针对疫情引发的农产品销售难,农业农村部组织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大型电商、龙头企业开展应急促销,推动了线上线下销售出85万吨农产品。
倪叔查了下数据,截止3月15日,2月6日启动的阿里爱心助农计划累计销售滞销农产品11.8万吨。按照各家的公开数据,阿里大约是同行的2.5倍,而且“八分之一”这样的占比也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最牛。
阿里的助农模式究竟是如何胜出的?
1
淘宝跟线下市场一样,成为农产品上行主干道
中国农业的数字化水平依然很低。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2018年,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8.3%、35.9%和7.3%。
当疫情来袭,传统农产品流通链路失效,让正处于农产品收获和等待资金回流投入春耕的农户们陷入困境。
“农户农民—原产地收购商—产地批发市场—经销商—销售终端(超市/市场)—消费者”的传统产业链条,由于疫情突然失灵,各地批发市场陷入停摆,经销商无法进村收购,大量时令蔬果生鲜积压。
为此,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和流量平台,几乎都借助各自平台和生态优势帮助农户和农民解决困难。但从成绩单来看,阿里拿到的结果最多。
疫情期间,淘宝爱心助农突破11万吨,占到应急销售规模的八分之一。数字农业“新基建”,让淘宝与批发市场一同成为农产品上行主干道。
政府看到了信心。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要围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程,来搭建常态化的产销对接平台,常年进行交易促销。
表面上看,阿里电商助农也有直播、补贴、流量倾斜等手段,但阿里没有局限在“卖卖卖”,而是给农户和农业提供了一条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高速公路”。 这才是阿里电商助农模式构建出的行业壁垒。
2
有流量,更有供应链配套
电商助农,知易行难。
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消费者端流量;另一方面更要解决农产品品牌、品质及终端供应链的配送问题。
也就是说,既要懂流量,又要懂供应链。
而且光“懂”不行,还得真正渗透到行业中去。
举个例子,湖北武汉的舒安乡有一种特产叫做“藠头”,在清代是贡品,还曾入选满汉全席。
如果只给流量,那么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舒安的农户接到无数订单,甚至供不应求,但转眼就因为发不出货、快递物流跟不上而“欲哭无泪”,紧接着就是纷至而来的退款和差评,最终的局面是农户、消费者和平台三输。
在2月疫情最严峻时期,阿里紧急重启了多条数字化供应链,帮助湖北农货出鄂。阿里还用两天时间,恢复了因疫情完全瘫痪的海南农产品出省供应链。
疫情期间,农产品上行,跟出村的“最初一公里”同样重要的,是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最后一公里”。
疫情期间,以往的消费习惯被“叫停”,水果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甚至是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和水果店都不再那么轻易能够触达。
为此,饿了么联合菜市场和生鲜商户,重点升级保障全国38个城市的“手机菜篮子”,通过6万家门店,实现蔬菜水果、肉禽水产的线上一站式购买与送货上门。
你看,如果只给流量不解决供应链,最后蔬果很可能烂在去消费者家里的路上。
阿里能够打通消费者端和农户端,正是因为搭建了一条数字化的“高速公路”。
3
有统一的基础设施,更有个性化的方案
“互联网+”农产品的关键是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把以往“看天吃饭”和“依赖经验”的生产供应、业务流程、金融服务和销售流通等全部环节,变成可量化、可分析和可操作的数字农业。
借助大数据、AI、云计算等数字化“新基建”,打造,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金融、数字销售四大能力,才能最终落地农产品上行的“数字化高速公路”。
而这恰恰是阿里的优势所在。
不过上述基础设施只是“起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链数字化之后,如何根据不同情况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不同产地的地理条件,重点农产品生产周期都有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程度也不相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地方的农民,看到今年某个水果热卖,于是大家都种这个水果。但到明年很可能这个水果太多了,滞销了,价格也低了。实际上,通过大数据,能分析明年什么东西好卖,还能找到适合种植这款产品的产地,并告诉农民按照什么标准种植消费者最愿意买单。
帮助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实现农民增收,这就是阿里提出的“亩产一千美金”计划。 这个计划实现了“一县一品”向“一县一业”的升级。
2019年,阿里巴巴对“亩产一千美金计划”进行了全面升级,借助集团覆盖全产业链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去赋能农户和农业基地,甚至自己建设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
可以预见,基于数字农业“新基建”的普及,亩产一千美金的案例将越来越多。
关键词: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