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重回国产剧
时间:2022-06-05 19:21: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6-05 19:21:01 来源:行业动态
犀牛娱乐原创 文|冷罐头 编辑|朴芳 近几年,在国产青春剧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以《请回答1988》为参照物,进行对标。
今年5月的口碑黑马,《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东北版1988”;7月,新人演员挑大梁,在豆瓣斩获8.2分的《如此可爱的我们》,被称为“请回答2008”。
在这之后,《以家人之名》《风犬少年的天空》等,均被网友做出了“1988”式的解读。
就在前天,又一部年代青春剧《亲爱的麻洋街》上线了,点开实时微博,又有许多网友在感慨:“有1988内味了”。
似乎无1988,不青春。
但事实上,这些剧作并非是《请回答1988》的“衍生品”,甚至在剧情铺排、角色设定上,都存在着强烈的差异性。
如果将这些作品重叠在一起,探索其中的交集,最显眼的只有一点:模糊了青春剧和家庭剧的界限,关注青春成长,也关注左邻右里。
观众们对“1988”的敏感反应,在侧面反映出,这一类型的剧集,在国产剧市场上有着极具优势的好感度。除此之外,也说明了这一类型的优质作品,在市场上仍然稀缺。
突破“狭义青春”桎梏 “以前回来都是一个人,现在我带一家子人回来。”
军绿色的大卡车载着一家五口的全部家当,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手里捧着收音机,密切关注着奥运会动向的易爸爸,在车子驶入熟悉的麻洋街后,眉飞色舞地说道。
殊不知在街角的另一端,整条麻洋街的住户都搬好板凳,坐在了曾奶奶家门前,守着黑白电视机,为中国队加油。一个急转弯过后,卡车冲向了人群,住户们在惊慌中四下作散,只听“砰”的一声,卡车撞在了曾奶奶家用砖头垒起的墙上。
就这样,易家人闯入了麻洋街的生活,易东东、马晓晓、欧小剑、梁小宝……的青春,也在1984年的夏天,正式开始。
相较于传统的国产青春剧而言,《亲爱的麻洋街》将亲情、家庭因素,与友情和爱情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再一次验证了青春剧已经突破了“狭义青春”的桎梏,来到了更加具有包容性、丰富性的“广义青春”。
在勾勒出80年代广东少年青春与成长的同时,也有着大量温情的家庭、街坊元素。麻洋街上的妈妈们,集体去购置衣物、烫头的片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街坊邻居互送饭菜、一家出事全社区都知道等剧情设计,为剧集的“背景底色”增添了强烈的真实感、年代感、与共鸣感。通过六个家庭的兴衰变化,来呈现一个年代。
与此同时,在《亲爱的麻洋街》中,除马晓晓、欧小剑、易东东三位主角的形象有着高度立体性之外,对于配角的塑造,也走出了思维定式。以剧中的梁小宝为例,仅用掉下的拖鞋、染色的“墨镜”寥寥几个镜头,就成功刻画出角色“又讲义气又是个搞笑怂包”的特质。
街道旁,梁小宝教易家两兄弟说粤语,将“扑街啊你”翻译成“很高兴见到你”的片段,成为了全集的小高潮之一,在注入喜剧因素的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感。
青春剧中,“工具人”的存在愈发罕见,更多的是特质鲜明的少男少女们。
就已播出的剧集来看,负面的声音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节奏感差、叙事混乱”上。直白而言,前六集的叙事的确有些散落,但相较于“混乱”而言,更像是对群像的铺垫与展开。
某种程度上,《亲爱的麻洋街》可以看做是国产青春剧“工艺”水准的侧面写照。
青春剧公式:“1988”化 稍早些年,国产青春剧“残破不堪”,深陷在套路化的围城之中。
失恋、堕胎、自杀等狗血、疯狂的因素,大量充斥在青春剧中。当时,在多部大热作品的协同发力下,“国产青春”是灰暗又叛逆的。
而这与绝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毫无瓜葛,一部图个新鲜、两部仍能满足猎奇心理……但大量的“负面小众”青春蜂拥而至后,开始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请回答1988》诞生了,且在中国大受欢迎。
《请回答1988》以1988年汉城(今首尔)奥运会为背景,刻画了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居住的5个家庭和10余个主要人物,是一部群像剧。
“这部剧不依靠高颜值的演员,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物情感,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甚至也没有强烈的情节和反转”,而是布满了治愈感、真实感,体现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
相较于狗血遍地的国产青春剧而言,《请回答1988》是一股清流。
在国内激起的巨大水花,以及五年来观众“长盛不衰”的深度青睐,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内市场上,这一类型剧的稀缺,以及庞大的潜在用户们“嗷嗷待哺”。
今年《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爱的我们》《以家人之名》《风犬少年的天空》《亲爱的麻洋街》等类型剧的大量出现,已经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
“1988”化的青春剧公式,已经成为了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在于“社区生态”的打造。
这一类型的剧集,在纯粹度上,是较低的。可以看做是青春剧与家庭剧的交汇融合。表现青春成长的主战场,不再限制于校园中,社区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环。左邻右里间的“街坊那些事”,成为了看点之一。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剧集相比,“1988”式的青春剧,拒绝单打独斗,注重对少年群像、以及家庭群像的刻画。主配角色在戏份多少上,会有所差异,但在角色的丰满度和立体性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
第二步,在于弱化狗血性,主打治愈、温情牌。
或许是前些年狗血的青春剧们,严重消耗并且降低了观众的接受度,所以治愈系的青春剧,在市场上有着天然的好感度。
《以家人之名》就是摆在眼前的负面案例,前期三兄妹的温暖亲情吸引大量受众,但后期狗血的多角恋,成功摧毁了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
目前,青春剧的主要受众,对于爱情线的期待值呈下降趋势。亲情、友情以及友达之上,恋人未满的暧昧情感,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吸引力。
第三步,在于轻喜剧元素的注入。
无论是《请回答1988》,还是上述几部国产类型剧,都是可以让观众笑出来的。当然,更高阶的形式,是让观众“哭中带笑”。
刻意煽情在这一类型剧中,属于雷区。这就对剧集的真实感以及剧本在把握观众的情感界限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整体上看,温暖的社区生态、轻喜剧元素、治愈感与把控好情感的火候,是“1988”式青春剧的重要构成要素。
类型化的探索 严格意义上来说,《亲爱的麻洋街》这一类型的剧集,已经突破了单一类型的范畴。
无论是用青春剧、家庭剧还是爱情剧来概括,都显得有些片面、浅薄。从剧情的涉猎范围以及跨度上来看,更像是三者的混合体,且每一类型的“戏份”,都不相上下。
这一类型的剧集,并非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千禧年之后,聚焦于青春与家庭的电视剧并不在少数。“1988”式青春剧近几年的兴起,是在时尚“轮回”中,实现类型化升级的成果。
“1988”式青春剧,除为国产剧提供了新的剧集范本外,更应该注重的,是类型化探索的方法论。而这,是解决同质化弊病的根源。
在剧集领域,并非是泾渭分明、有着严格类型界限的。
剖析绝大多数的剧集,都可以发现,其成分并不单一。因此,剧集类型的创新,也可以被形容为一场实验。通过不断地调配类型比例,实现剧集成分的最优组合,最大程度上优化观看舒适度,以及剧集的创新感。
剔除时代背景和情感因素,对电视剧进行拆解,可以发现“社区生态 轻喜剧 治愈系”的剧集公式,在国产剧中早有范本。
播出十四年,仍常常被观众提起的《武林外传》,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尽管在题材上,《武林外传》与上文所说的“1988”式青春剧,一个讲武侠江湖,一个讲青春家庭,但“骨架”却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同福客栈与捕快们组成的七侠镇,是初代的社区生态,在许多观众心中,同福客栈是在平行时空中真实存在的;客栈内,亲情、友情、爱情,家长里短与武侠梦,混杂其中;至于喜剧效果,更无需赘述。
相同的剧集配比公式,出现在不同题材、年代的剧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意想不到的。
致敬经典,不是只有翻拍这一条路可走;类型创新,不是逼着创作者们“开天辟地”;拒绝同质化,不是将某一剧集类型束之高阁。
国产剧的类型化创新,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