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商第一股111集团的成长性,是否撑得起8亿美金估值?| 爱分析调研
时间:2023-03-28 07:38: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28 07:38:01 来源:电子商务
指导 | 张扬撰写 | 晴空辞旧迎新之际,最适合盘点过去,展望未来。
2018年的医疗医药行业,政策动作频频,其中最为重磅的当属《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和《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前者奠定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基础,并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后者从医药采购层面展现了国家医保局实施医保控费、并破除“以药养医”局面的决心。
“4+7”对于药企和医药流通企业的影响自不必说,会直接影响一大批创新能力和质量不过关的药企,同时也对多年经营医院渠道的经销商造成毁灭性打击,并进一步催化处方药外流。从长期来看,“4+7”必将带来医药流通行业格局的震动和重塑,对于新晋医药电商企业,也将面临切入医药流通行业的历史性机遇。
2018年9月上市的111集团,是医药流通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囊括了医药B2C和B2B两种业务模式,同时以旗下“1诊”布局互联网医疗,尝试“医+药”的闭环解决方案。
“医+药”布局成标配,处方外流是大势所趋从行业玩法来看,布局“医+药”的参与者,不止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企业涉足医药电商或者与医药电商合作也屡见不鲜,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行业趋势来看,处方外流是必然,医药流通和零售企业面临将重大机遇,以111集团为代表的医药电商也企图能在这股洪流中分得一杯羹。
111集团分别以医药B2B和B2C模式涉足医药流通和医药零售领域。其中,在医药流通领域,111集团投入大量精力优化供应链管理和上下游服务,已拿下62家药企供应商,从财报表现来看,B2B业务带来的业绩增长不俗。
从111集团及其业内企业的布局来看,2018年的两大重磅政策的叠加,以及外方药外流的大趋势,使得医药电商行业在布局和盈利方向探索方面显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加强医疗服务能力;二是布局处方药外流;三是提升医药供应链效率,以技术投入和价格优势与传统医药流通企业抗衡,切分医药流通行业蛋糕。
那么,在资本市场溢价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上市的111集团,未来自身成长性和估值表现如何?处方药外流是医药电商的春天吗?医药流通行业格局又将如何变化?
本文将通过111集团业务分析、医药流通行业判读、以及111集团战略布局等方面,尝试给出答案。
从业务布局来看,111集团旗下有三大业务:B2C医药平台“1药网”、B2B医药平台“1药城”、互联网医院“1诊”。
B2C医药电商——1药网1药网是111集团起家业务,从2010年成立之初,作为B2C电商的1药网上线。起初1药网是1号店医药电商频道,后从1号店剥离独立发展。
1药网包括自营部分和平台部分。自营部分始于2010年,向C端客户销售药品、营养品、隐形眼镜、医疗器械和设备等医药商品,赚取零售差价。平台部分于2016年上线,向第三方B2C电商和线下药店开放平台,收取入驻费费和交易佣金,目前有240家商家入驻。
当前,1药网C端用户数1500万,SKUs 29.3万,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在医疗保健领域的需求。2016年、2017年人均消费分别为672.6元、866.9元,预计后续将继续上升。
然而,通过B2C医药平台能够触达的用户和提供的服务有限,传统线下零售药店目前依然是院外零售终端的主要担当。因此,作为医药电商出身的111集团,以B2B电商平台的方式为线下零售药店及其末端分销商提供药品批发业务。
B2B医药电商——1药城B2B电商平台1药城于2017年正式上线,主打价格优势和供应链优势,为线下零售终端和传统小型线下分销商提供药品批发业务,包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在内的7600种SKU。1药城也包括自营和平台两部分。
为保证药品SKU丰富度和价格优势,1药城和62家药企、222家大型分销商合作保证药品供应,其中不乏礼来等跨国药企。
从采购、仓储、订单处理到收款、交付客户,所有的流程都是1药城自理,为提升供应链效率,以及更好的服务药店客户,1药城在广州、昆山、天津、重庆四地建立了中心仓,并投入大量精力打造供应链平台体系,包含智能采购、库存管理等,降低药店采购和库存成本。
截止2018年6月,1药城服务于10万家终端零售药店,其中包含中小型连锁药店、单体药店,以及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药房。
1药网和1药城实现了药企、医药流通企业、零售药店以及患者之间的连接,打通了院外医药流通渠道,为进一步提升零售药店的服务能力,111集团通过1诊实现了“医+药”的闭环解决方案。
“医+药”布局必不可少的一环——1诊1诊是111集团于2016年上线的互联网医疗业务,主要包括线上问诊和电子处方两部分。1诊的推出,不仅仅是更好的服务于终端药店,提升其服务患者的医疗能力,更是1药网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重要布局。
当前,1诊拥有2000多名专业医师提供医疗服务,其中包含80多位全职医师。1诊向1300多家药店提供问诊和电子处方服务,以年费形式向药店收费。2018年第二季度,1诊每日问诊量和处方量分别达1500例和1300例,随着互联网医疗渗透率的提升和处方药外流,相信这一数字会有较大提升。
三驾马车驱动,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医疗健康平台1药网、1药城、1诊三大业务将药企、医药流通企业、终端药店、患者以及医师联系起来,形成线上(1药网)线下(终端药店)协同的医疗健康生态平台。
围绕着这三大业务以及各参与方,111集团审时度势,不断推出各类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以及粘性,并战略性布局并尝试处方药外流,以及商业保险、健康管理等延伸业务。
医药流通面临市场分散和供应链低效双重挑战分别以医药B2B和B2C模式涉足医药流通和医药零售领域的111集团,在国内面临的是怎样的市场格局呢?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前三大医药分销商市占率34.6%,前三大零售商市占率5.4%,同期美国市场数字分别为90%和83%。可见国内医药流通和零售呈现高度分散的特征。
此外,终端药店面临多级分销,导致仓储、履约效率低下,且靠近终端的分销商以及药店议价权较弱。
因而,如果医药电商能在保证终端服务能力的前提下,提供更低价的药品供应,无疑能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111集团发力B2B医药电商业务的表现,也验证了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价格,从而切入医药流通领域的道路是通畅的。
院外渠道天花板低虽然凭借在供应链领域的高效切入医药流通行业,但111集团1药城客户多为零售药店和民营医院,即公立医院院外终端。这一点意味着111集团B2B医药电商业务天花板较为有限,因为国内医药流通和零售终端大部分市场份额属于公立医院及其对应的固有分销商。
当前业内认为的利好是,随着处方药外流,院外市场占比会不断提升,111集团1药城业务所在市场天花板将随即提升,这也是医药电商行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但是,从现有的市场格局来看,处方外流的最后赢家未必是医药电商。
处方外流节奏尚未可知,院内渠道商或占先机过去70%的处方药集中在等级医院,基层医院与零售药店只承接了剩余的30%。其中零售药店占比约25%。
随着“两票制”、“零加成”“4+7”等一系列政策急流而下,医院放手处方药的动力充足,接下来就是以怎样的节奏放开,以及如何承接的问题。
2017年公立医院总收入为2.66万亿元,药占比36.2%,药品收入为9629亿元。若到2020年前后药占比下降至30%,约有1650亿元的处方药流出。
但这千亿蛋糕的承接,目前情势尚未明了。
从现有的行业格局来看,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国有企业占比64.3%。其中第一梯队是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第二梯队是瑞康药业、广药集团、南京医药、安徽华源、华东医药等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
这些企业在院内渠道经营多年,早已形成“地方割据”和固有利益集团,“两票制”和“4+7”的推出,迫使医药流通企业积极转型,即医药流向哪里,医药流通企业就在哪里服务。
按这个大逻辑来看,处方外流也是医药流通企业们不会错过的转型机遇。
承接处方外流需要的能力包括:(1)拿到处方权;(2)有处方审核和开具等医疗服务能力;(3)有处方药配送能力;(4)处方药供应。其中最为关键是便是拿到处方权。
长期耕耘医院医药渠道的流通企业,由于具备医院渠道、药品配送、处方药供应等多重优势,而且部分企业也已布局院边店、或者收购药店、与互联网医院合作等方式,补足医疗服务能力,在处方外流承接中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
留给主攻院外渠道的新晋医药电商的机会有限,但通过覆盖的自有流量、线下药店终端,进行互联网医疗复诊,依然能够拿到部分市场份额。但我们认为,这一比例跟互联网医疗和B2C医药电商的渗透率成正比,短期内依然无法跟院内渠道直接流出的处方相抗衡。
B2C医药电商市场规模不到百亿,业务增长受限之所以说B2C医药电商部分的处方无法与医院渠道相比,有一个大前提是B2C医药电商本身的渗透率还很低,根据Frost & Sullivan,2017年B2C医药电商GMV为29.1亿,仅占整个医药终端市场份额1.8%,预计2019年医药电商零售渗透率达到4.7%,但届时GMV也不过百亿。
B2C市场前有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医药等流量担当平台,其中阿里健康2018年自营电商GMV超过20亿,111集团要想在B2C电商领域获得持续性高增长的可能性机会几乎为零。
而互联网线上咨询在医疗问诊中的渗透率也不超过5%,且平安好医生、微医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占据了绝大多数线上问诊流量。所以,1诊的线上问诊和电子处方,更多的是对1药城药店客户的赋能,增加其客户体验和粘性,而无法成为自身业务的增长点。
因此111集团转向B2B领域不失为寻求增长点的好路径。根据前述分析,由于医药流通行业分散且效率低下,存在B2B医药电商的渗透机会。据统计,2017年国内共有零售药店45.4万个,其中大型连锁药店占据半壁江山,还有一半的中小型连锁以及单体店等依然有追求高性价比采购的需求。
提升供应链效率,以增值服务和前瞻性布局取胜医药流通和零售行业面临的问题,除了分散无效的流通渠道和零售终端;还有另外两点,一是药企市场数据和渠道数据的匮乏;二是低质量服务。
且由于行业整合需要时间,目前又无明确的行业领袖出现主导整合,再加上国内地方复杂性和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不顾及大规模的行业整合,行业面临的问题短期内无法快速解决。
111集团B2B业务,以底层供应链系统和全国性的仓储、物流布局为支撑,连通了药企、大型分销商、终端药店以及患者,并为各参与方提供增值服务。
通过集采分销的形式,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系统,为终端药店提供低价、高效的药品供应服务,同时有2000多人的医师团队为药店医疗服务赋能,并提供智能采购、库存管理、价格情报系统等,从开源、降本等方面增加药店客户满意度和粘性。
获客和留存层面,111集团一方面有大量的地推团队服务药店,另一方面也 推出“城市合作伙伴”,即第三方服务承包商,服务于药店终端。
对于药企来说,111集团通过自有分销体系和终端药店的销售数据,为药企和大型分销商提供医药销售和流通渠道管理相关的服务,包括销售管理和预测、营销等在内的数据服务,以及CSO(合同销售组织)相关的系统和管理服务。
作为新晋B2B医药电商,111集团比传统靠近药店终端的分销商更有价格以及供应链服务相关的优势,从而能够顺利的切入市场。
但分散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和整合绝非一日之功,111集团目前已经覆盖10万家终端,国内共有20多万家中小型连锁和单体药店,以及个体诊所药房,覆盖度不低,单价药店销售额的提升空间和速度将决定111集团转亏为盈的速度。
B2C业务常规性增长,B2B依然是增长驱动力从111集团的财报表现来看,从2016年到2017年,亏损额明显降低,但2018年上半年亏损基本和2017年持平,这与2018年由于B2B业务增长迅速,同时产品销售成本亦有大幅度增长有关。
2018年前半年,相比于2017年前半年,收入增长68%,主要是B2B业务的增长,以及少量服务收入的增长。B2C业务减缓4.7%,是因为优化产品组合,将长尾药品SKU从B2C业务调至B2B业务领域。
根据前述B2C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和格局的分析,以及Frost & Sullivan在111集团招股说明书中的预测,B2C医药电商市场年增长率约在10%左右。爱分析预计,极度乐观情况下,2018年、2019年111集团B2C业务增长率约为10%。
B2B依然是增长引擎,按照2018年前半年和2017年后半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半年增长率285%,由于111集团B2B业务尚在快速增长期,且营收不到10亿,有较大增长空间,我们认为2018年下半年依然会保持这一增速,下半年B2B业务营收为12.17亿(按半年增长率285%计算),全年营收15亿人民币。
2019年预计依然能有较快增长,但考虑到111集团已经覆盖一般的中小型终端药店,乐观情况下预计增长率维持在100%左右,2019年B2B业务营收预计30亿人民币。
加之2019年B2C营收10.5亿,2019年总营收在40.5亿人民币上下。
电商PS倍数一般在1以下,但考虑到111集团的高增长,以及在医药供应链领域的覆盖度和IT投入,其效率和成本占据一定优势,2019年给予1-1.1倍PS,2019年预期估值为40.5-45亿人民币。
截止2019年2月12日,111集团市值8.01亿美金,折合人民币54.2亿,我们认为40.5-45亿人民币估值是111集团在乐观情况下的合理估值,当前市值高于合理区间。
探索与药企的长期战略合作,短期成长依然颇具挑战因此,从看得见的未来来看,医药电商的成长性有限,8亿美金估值显得有些高估。从长期战略来看,1药网和1药城的仓储和供应链体系,以及1诊的医疗能力积累,将助力111集团与药企的探索性合作。
因为“两票制”、“4+7”等政策的推出,将对药企原本的供应体系造成影响,药企也有动力找寻和布局院外终端,并在医药控费局势下与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企业探索PBM等业务。
比如,2019年伊始,111集团与跨国医药巨头礼来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药企分销新终端建设、大数据、电子处方、医患服务以及患者教育等重点方向展开深入合作,未来双方还将探讨在线医保、PBM(药品福利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合作模式。
不过,在遥远的未来到来之前,脚下的路依然颇具挑战。据悉,2019年还会有医药电商企业踏上上市征程,2019医药电商企业的表现究竟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