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内容+电商”真是母婴项目的万能解药?
时间:2023-03-26 08:50: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26 08:50:01 来源:电子商务
导语
因为工作的原因,笔者这几日看了很多有关于“互联网母婴”市场的文章和数据,也下载了近三十款母婴类的社交电商APP,研究之后,较之之前,反而对要做的事情不再那么盲目的乐观,母婴领域的社交电商玩法由来已久,比如较早之前的社会化电商“美丽说”、“蘑菇街”等,业已转型货架类电商,专业做母婴商品测评内容的“妈妈值得买”APP现在已经没人在维护,我朋友所在的杭州偶尔(就是那家50多人运营900多公号的正在IPO的公司)花了数亿运营的“街蜜”项目也在去年停掉了,而唯品会中期推出的“我是妈咪”早已停止运营。说明这样的运营方式,早已有人在做,幸好,似乎当下路径似乎较当初更加明朗一些,而近期也有一些行业信息披露出来,比如宝宝树拿到了30亿元的超高额度融资,而唯品会在5月15号正式宣布全面转型社交电商,大概是由拼多多带起的围绕用户做裂变拼团的玩法,在各大电商均面临流量瓶颈的局面下,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
1、三条殊途同归的路
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当前一些主要的运营思路调整方向:
- 纯电商转型社交和内容;
- 垂直社区转型综合服务;
- 新媒体+电商转型电商+新媒体;
- 导购电商构建自营供应链;
- 推动社群转型社群分销渠道;
纵观母婴市场上的APP,就我所了解到的数据,当前独立运营的母婴电商平台大概140多家,而他们总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则在30%左右,剩余的70%依然掌握在淘宝、天猫、京东手中。而这所剩不多的30%市场份额中,超过一半掌握在贝贝和蜜芽手中,其中贝贝的数据则是蜜芽的若干倍。
显而易见得是,市场上的母婴电商项目大体上主要是这样的三类玩家:
- 依靠资本快速发展的纯电商(贝贝网、蜜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者之中,类似贝贝网这样的纯电商项目数据很好,并且这类型的也开始拓展内容和社交的板块,比如贝贝网推出了“育儿宝”,着重完善围绕育儿的内容和服务,并且集成了大量的相关服务和工具,而蜜芽则构建了“蜜芽圈”,同样也是围绕育儿的内容和服务,着重在内容的生成机制上,同构构建kol来加强内容两端的粘合度。 - 累积了大量内容和用户的早期社区(宝宝树等)
而类似宝宝树和年糕妈妈这样的内容平台则不同,他们早已累积了大量的内容,缺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变现,以及提升变现的上限。比如年糕妈妈,事实上她的变现效率已经很高了,只是更多的是对流量的聚合使用,貌似很热闹,但总体的sku数量很难拓展到能够支撑资本化的运营预期。所以,电商的转型也是他们的必由之路 - 企图构建多维服务弯道超车的创业者(各种妈妈社区创业项目)
这部分玩家更多的是看到了热闹,听到了风声,市场上差不多有近百个这样的项目,我下载的APP里,多数都是这种,而且,其中的许多至少从数据上看,貌似还真是有一些数据留存了下来,当然,也不排除自己刷的就是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类型的玩家,普遍都选择了同样的一条路:社群+内容+电商。仿佛“社群+内容+电商”是万能解药一样
三种玩家,三种路径,但目标是一致的,差别是,有的内容没电商,有的有电商没内容,而社群则身兼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仿佛浑然天成。如果说终点都是要在电商处规模变现,那么“社群”和“内容”就是“电商”这只猪的翅膀,风来了最好,不来,就自己插翅高飞。
“只是,社群和内容,真能让电商这只猪飞起来么?”
2、社交+内容+电商的基本玩法
母婴市场具备非常强的社交属性,并且对内容有着极强的需求,基于这些,大家对此类业务的基本逻辑大概是这样:
- 依托专业团队,透过问答输出权威内容,构建围绕孕后女性的关爱服务
- 以严肃内容拓展用户,以用户数据构建社群,推动社群交互以生产内容
- 以内容引导产品,以社群扩大数据,拼团拓展流量,以反馈构建生态
这个逻辑大概能覆盖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母婴项目了,无外乎在内容和商品的构成和呈现方式上有些差异化运营,比如有一些强调内容的严肃性(专业医师问答、付费课程);有一些强调构建强主题社群;有一些则做了直播这样的内容呈现方式,而商品端则普遍采用货架的方式,出了商品的出口,还有一些甚至拓展了线下的服务。
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社交+内容,真的能让电商这只猪飞起来么?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情况
“做的大的普遍都是货架类玩法,而追赶者则多采用“社群+内容+电商”的方式”
这里到不需要讨论为何追赶者为何多采用“社群+内容+电商”的方式,毕竟后来者需要完成快速追赶、弯道超车,确实需要一个有力的切入口,而根据我简单的观察调研,基本上采用这样方式的APP,用户均有一定的活跃度和内容生成,说明这个方法确实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路径。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
“为何真正做大的平台,最终都是货架类?”
某种意义上,倒也有先例,比如腾讯有充足的用户和内容,做电商就是比不过阿里,或可能是货架类电商面向用户构建了“买XX就来XXX”的认知和行为习惯?那么内容对商品转化到底有没有用呢?我想这部分是不需要质疑的,只需要看看抖音1:100的电商投放产出比就能对内容促进商品转化深信不疑。此处事实上引申出了一个问题,当一个有着资本企图的新母婴垂直平台进入市场的时候,
“到底围绕商品做内容,还是围绕内容做商品?”
围绕商品做内容指的是内容的构成,比如我要卖奶粉,那么,我的内容则更多的集中在奶粉知识、奶粉测评、奶粉对比、奶粉的用户使用反馈等;而在社群的处理上则可以考虑构建围绕奶粉选购、哺乳等主题的交互社群;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则应该着重体现商品,有点类似当初的蘑菇街、美丽说等等,整体上像是一个内容+社群的商品导购
围绕内容做产品则似乎是当前“社群+内容+电商”类平台的主流玩法,内容部分构建了大量的服务,通过服务构建价值,而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似乎离核心价值较远,像是在一个内容平台里增加了一个货架类的商城,总体感觉不妥
围观认为:围绕产品的内容构建转化往往很好,但却对高质量内容的持续生产要求甚高,单纯依靠平台PGC很难持续把握内容发展的趋势,往往需要构建良好的开放内容生态;而基于内容和流量转化产品的方法,首先对内容和用户储备要求甚高,同时,商品转化一定程度上是在消耗前期的消费预期。
我相信,真正的从业者此刻心中或许已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这也只是阶段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不管是那种方式,只要是“社群+内容+电商”的平台,在度过了前期启动阶段的红利之后,都需要面临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如何构建面对同类玩家的竞争差异和面向货架类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问题,我们下次说,预告一下下次的主题:
核心竞争力构建:围绕商品的内容构建和分发方法;围绕内容的商品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