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3-03-20 11:06: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20 11:06:01 来源:电子商务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2008年《欧洲货币》杂志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并断言该项业务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不仅有助于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而且通过对其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己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能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更为丰厚,并且能提供更多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
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较晚。早在10年前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然而在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确立了供应链金融专业银行的发展定位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纷纷跟入我国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在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交易性业务收入来源的同时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中小企业在其资产结构中,大部分资产都集中在流动资金、库存、原料等动产方面。固定资产仅占很少一部分,不能满足向银行申请融资的硬性条件。另外,中小企业通常信息透明度低、非系统风险高、道德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也束缚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进一步融资、谋求更大发展的能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将从新的视角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
然而,正是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只是供应链的一环,银行就必须要分析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前景。受供应链中其他企业和行业环境的影响,融资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供应链的行业跨度大,也增加了对行业前景分析的难度。银行除了要掌握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外。还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分析企业经济技术水平方面的信息这些都增加了银行是否为融资企业提供贷款的判断的难度。因此针对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供应链金融三种基本融资模式由于资产规模小、且流动率高,中小企业常常出现现金流短缺的现象。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短缺主要是出现在生产到销售或是应收账款未到账之间的一段时间,现金流短缺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和资产利用率,所以这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银行等融资服务提供商等应此需求推出了多种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资源优势,可分为以下三种融资模式。
2.1应收账款融资 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称为应收账款融资。围绕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以及参与应收账款融资的金融机构来设计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只是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评估。应收账款融资使得融资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不但有利于解决融资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加快中小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成长,而且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持续高效运作。
2.2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在供应商以下称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以下称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适用于卖方回购条件下的采购。
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保兑仓业务需要上游企业承诺回购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
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赢的目的。它为处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另外,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保兑仓业务不仅为银行进一步挖掘了客户资源,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既可以由供应商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又能够以物权作担保,进一步降低了所承担的风险。
2.3融通仓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行为。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企业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所谓融通仓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它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效率。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中小企业采用融通仓业务融资时银行重点考查的是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是否有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并以此作为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另外,融通仓业务引进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与监管,并据此向银行出具证明文件,协助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信贷的积极性。另外,商业银行也可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
这样既可以简化流程,提高融资企业的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同时也可以转移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降低经营成本。融通仓业务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在供应链的背景下,通过融通仓业务,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架设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风险分析3.1应收账款融资风险分析应收账款是债权人为了增加销售量的无奈之举,因为应收账款使债权企业的资金周转放慢,增加了债权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使应收账款不能按时、保质收回的风险变大。即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设计了很多的风险防范机制,但是因为应收账款使企业将产品变现的时间拉长,在应收账款期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风险会加大。此融资模式有以下几方面致险因素:
1、应收账款的质量风险。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此应收账款是否适合出质;另一方面是债务企业的资信水平。用于申请此类业务的应收账款应具备一定条件,贸易寄出合同项下的商品交易必须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交易主体及交易行为合法,意思表示真实,基础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没有其他附带条件,合同规定的货物不存在任何其他权利限制等等。在办理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时,银行不可只按照应收账款在信贷征信机构的登记评估,因登记机构不负有真实性审查的义务,所以银行应对业务中的应收账款进行实质性审查以控制风险。
2、转移账款风险。在实施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时除要求债务企业出具付款承诺书和应收账款单据证明以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适当采取一些其它辅助措施以保证还款来源。如在签订融资合同时明文规定,在今后的日常经营中,行有权查阅此融资业务项下应收账款的相关账目,与该融资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单据相对应,确保债务企业的所有还款都进入融资企业在银行开立的此项应收账款专户,没有被挪作它用。
3、欺诈风险。欺诈风险主要是在应收账款出质申请时的欺诈风险。欺诈行为包含三方面内容:1.债权的合法性风险。2.债权的真实性风险。在用应收账款签订融资合同时很可能出现出质人伪造或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伪造应收账款合同的情况。3.债权的唯一性风险。如果出质人多次质押应收账款势必影响质押安全,加大业务风险。欺诈风险是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的主要风险之一,银行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
4、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坏账是造成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应收账款收回之前,应收账款是否能保质保量的回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在贷款期限内,融资企业或债务企业发生重大变化,就有可能使应收账款成为坏账。因此,在签订融资合同时,应规定应收账款的清偿顺序和其它应急措施,如规定其它的还款来源等。
3.2融通仓融资风险分析融通仓业务风险的分类有多种形式,根据导致融通仓业务风险发生的诱因进行分类,结合现有的研究信息,那么融通仓业务风险可以分成以下五类,这五类基本上囊括了融通仓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质物风险
质物风险是指作为质押的货物自身本来就带有的风险,对质物风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对质押货物的选择风险,对于银行来讲质押货物最终是需要变现的,质押物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市场供需情况和金融汇率等因素而影响其自身的变现能力,那么这就要求银行在选择质押货物时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做质押货物的质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风险的大小。那么银行选择那些有市场需求,容易存放,市场投机小的商品来作为质押货物是比较安全的。
(2).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质押品或者反担保品一般都是商品,商品就涉及到它的流动性。在市场上流通必然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市场价格高的情况下其变现价值就高。当市场价格下跌的时候其价值就会低。质押物市场价格是变动的,风险自然存在所以我们在进行融通仓业务时必须要考虑到质押物的市场价格波动这一情况,制定出灵活的制度把风险降低。
(3).质押货物资格风险,即指贷款企业的商品能否作为质押品是否安全。这些质押物是不是企业合法经营的产品,融资企业是否具有所有权,对质押物资格审查能否有效的避免融资企业钻空子,通过抵押非法的货物来申请贷款。
2、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质押物的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信息交流上产生问题时就会影响双方的决策,决策失误就可能带来质押品监管上的风险。在融通仓业务中对质押物的监管主要由物流企业来负责,那么物流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物流流程等方面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质押物监管风险的大小。
下面通过四个方面来讨论监管风险:
(1)制度风险。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来降低监管风险。物流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来保障质押物的安全,及时的掌握质押物的流动信息。
(2)人为风险。需对物流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因为制度还是要靠人来执行,有了好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员工的行为,安全教育培训是为了有效的规范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因人为因素带来的监管风险。
(3)设施完善风险。需建立完善的监管设施,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要为质押物的监管。建立配套的设施来进行管理,保障银行能够有效的掌握质押物品的各种详细信息,出入库情况质押物品残损情况流通情况等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各方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降低风险。安全设施建设也同样重要防火、防盗等安全设施必须完善。
(4)出入库流程风险。完善出入库流程,在物流仓储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货物的出入库,质押物品涉及到融资企业、银行之间的信贷问题,质押物的出入库流程一定要规范,物流企业甚至可以单独为质押物的出入库制定单独的流程,从人员上出入库操作上各种出入库凭证单据上都要规范,防止质押物品在出入库时发生错误,带来各方的损失和信用风险。
3、信用风险
融通仓业务涉及到多方参与者较多方之间的信用如果缺失必然会带来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信托责任风险。物流企业作为融通仓业务中的中间环节,连接着银行和融资企业对于银行,物流企业是信托责任人,在融通仓业务中银行的一部分工作可能就转移到了物流企业身上。首先,物流企业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工作的能力是很难确定的。其次,物流企业与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的缺失,如果物流企业给银行提够的数据不全面不真实银行又盲目的相信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这样银行就陷入信贷风险之中。
2.风险指标运用风险。一直以来,银行根据国家信贷制度的要求和信贷市场的实际操作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被银行广泛的运用来评估信贷风险,但是这些指标都是运用在银行和融资企业两方参与的信贷环境中的但是在融通仓业务中参与者又多了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些指标在融通仓业务运用中可能会失效,或者不能准确的反应出风险的大小。
3.信息数据处理风险。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要对所的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数据、中间数据和分析结果银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虽然说现在比较专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融通仓业务中,物流企业直接参与到融资业务中,银行需从物流企业那里获得融资企业的相关信息本来物流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就不是专业,物流企业所搜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值得进一步商榷,并且物流企业搜集到信息后的处理只是很基础的数据处理,所以在数据搜集和分析处理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4.信贷环境约束风险。我国信贷环境的约束现在还不是很规范,对失信的融资企业缺乏严厉的惩罚,其实这对于信贷市场而言就是一种风险。融通仓业务是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缺乏信用保障。当其中一方失信事件发生时,就会影响整个融通仓业务,当然物流企业也会失信,所以从风险的角度来讲,银行考虑信用风险时应该更为慎重。
4、技术风险
在整个融通仓业务中因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例如,在价值评估过程中系统不完善和评估技术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价值评估不准确真实,物流企业为了扩大业务与个别融资企业共同作假从银行骗贷,用有问题的商品作为质押物等都会产生风险。
5、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融通仓业务中的合同条款和质押物流动所有权等问题而产生的法律问题,融通仓业务中参与主体多,抵押物的所有权在交易的不同时期归属不同的主体这样就可能会产生纠纷,然而我国的相关的法律现在还不是很完善,对融通仓业务中质押物所有权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就可能会产生法律纠纷的风险。
3.3保兑仓融资的致险因素在供应链金融中,市场需求量大的好卖的产品库存一般情况下都很少,所以企业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支付生产厂商的产品预付款上面。保兑仓业务涉及到厂商的生产计划、发货、运输、到货通知、违约等一些列的环节,所以在预付款融资中,融资企业和生产厂商之间的谈判地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融资企业而言,授信时间比较长,包括了产品从预定、生产、运输等环节所需的时间,到货后这些产品还可以成为库存融资,所以和存货融资相比保兑仓业务对于缓解融资企业资金压力的效果更为突出。另外,融资企业通过银行的资金支持,进货量大能够从生产厂商那里争取到更大的优惠政策并且提前与厂商签订购买合同。这样也能有效的防止产品涨价的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可以整合资金运用情况,延伸业务链条,拓展其他核心企业的业务资源。当然金融风险也会存在在预付账款融资中,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中,银行要具有对贸易项下的商品的控制权,对预付款贸易融资所带来的商品采购时发生的资金流动同样要具有控制权,通过掌握商品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来预防控制风险。但是在预付款贸易融资业务中,银行还是会面临一些其他方面的风险,下面我们对一些主要的风险进行分析;
1、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和生产能力风险。商品要在市场上交易必然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这样就会产生商品在市场上面的价格波动。所以在进行预付款融资业务时必须考虑到可能的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决定着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大小。生产能力风险主要是指商品厂家在规定的交货时间内不能正常交货而带来的风险。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决定着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大小。生产能力风险主要是指商品厂家在规定的交货时间内不能正常交货而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生产能力风险;这种风险是暂时的,可以补救的。例如厂商交货期到了没生产出规定数量的产品,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相同的产品来供货加大人力物力加班加点生产尽快完成交货等。这种风险是可以消除掉的。另一种风险叫做生产能力衰竭性风险;这种风险比较严重,像生产设备严重老化,技术已经被淘汰,生产能力短时间内无法满足供货需求等多带来的风险。引发生产能力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暂时性因素;另一类是根本性因素。暂时性因素会产生一般性生产能力风险,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厂商资金紧张造成缺货,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稍微影响到生产能力等都属于暂时性的因素。根本性因素一般都会导致生产能力衰竭性风险,像机器设备损坏短时间无法修好等情况就属于根本性因素。
2、虚假合同、虚假贸易带来的授信风险。此类风险主要是银行在预付款贸易融资业务中一些企业伪造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提够虚假贸易交易信息来获得银行的授信。
3、质押物所有权延迟和落空风险。预付款贸易融资业务中参与者较多,由于各个主体之间信息沟通误差,各主体人员失误操作等因素,银行给厂商支付完预付款后,厂商发货不及时、发货错误、物流企业对货物监管不力等问题,都会导致银行取得质押物所有权的时间延长,银行授信不能到期归还。
4、银行内部控制不力风险和道德风险。预付款贸易融资业务中参与者较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授信的流程非常复杂。签订各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等情况都需要银行的参与这些复杂的信息和工作可能会引起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内部操作不当等情况产生。道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而引起的风险。银行内部控制不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基本上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预付款贸易融资业务中涉及到的主体多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多。因此内部控制不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常常同时存在。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因此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化解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风险,应该从多方面人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对核心企业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控制能力。银行贷款制度创新并规范内部操作环节,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等。通过以上措施,以期达到减少和防范风险,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特别声明:智链金融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除标注【原创】外均属各大媒体平台或者微信粉丝推荐,如转载时标注作者及出处,我方会一并载入,如没有特别注明,我方会默认为网络转载,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