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电子商务 > 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互联网引发的贸易新业态变革

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互联网引发的贸易新业态变革

时间:2023-03-20 03:28: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20 03:28:01 来源:电子商务

跨境电商在当前中美贸易冲突发展中一枝独秀,不断突破传统贸易发展的瓶颈,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的深度发展,实体经济也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供应链。跨境电商和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构建全球供应链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商成为外贸领域的新蓝海,目前跨境电商约占中国国际贸易的27%,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每年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长率。跨境电商从一种经济现象到一种商业模式,进而成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系统而深远的,也是我国庞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以喷薄之势发展并推动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催生了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E国际贸易是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线下线上一体化的贸易方式,是建立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形成大数据流量处理的能力基础上,依托跨境贸易平台的集聚和管理,以数据的流动带动全球消费者和生产者、供应商、中间商集成产生贸易流量,形成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平台化和混沌化的一种全新贸易方式,是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犹如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一样,E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时空地理障碍,渗透到国际贸易全过程,带来国际贸易领域创新性变化。

1. 国际贸易呈现平台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跨境贸易平台是E国际贸易的物理载体和基础设施。作为互联网引发的贸易业态变革产物,E国际贸易使一批以经营平台为特征的巨型企业迅速发展,将相互依赖的生产者、供应商和消费者等贸易主体集聚在平台上,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点对点联结,产生了生产者集成、供应商集成和消费者集成,形成了由大数据流动带动的巨大贸易流量,形成了一个集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的虚拟中心和世界市场。信息依托平台成为联系世界市场的纽带,促使一般贸易、小额贸易、边境贸易和采购贸易等传统贸易方式,不断向各国共同认可的、包容的、以平台为物理载体的E国际贸易方式演进。这种平台引发的贸易流量将打破传统的行政疆界垄断,有形疆界将渐次消失,无形网络平台体系成为全球新的经济联系和联结,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进器,并将倒逼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球经贸规则治理体系,推动形成真正的全球统一大市场。

2.国际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

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最大的创新性变化就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跨境电子商务虚拟平台型企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全球的生产者、供应商和消费者集聚到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上,不仅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时空地理限制,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还产生了生产者集成、供应商集成和消费者集成,形成了由大数据流动带动的巨大贸易流量。同时,依托开放的跨境贸易平台,国际贸易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包括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物流集成商、供应链零售企业、中小微企业都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并使个体消费者直接作为贸易主体参与进出口活动成为可能。

3.国际贸易流程更加便捷、便利和透明

在传统国际贸易下,一种商品跨越国界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国内的供应商、出口商、国外进口商、国外零售商等国际贸易主体,需要经过交易前的准备工作、磋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环节,而E国际贸易使流程更加便捷、便利和透明。依托跨境贸易平台,不再需要单一功能的出口商和国外进口商,甚至国外零售商也可以不存在。此外,依托跨境贸易平台,查找所需商品信息、企业信息即信息搜集的成本,交易前准备工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交易方式和工具呈现电子化、标准化,网上磋商取代传统面对面的磋商交易,电子订单取代纸质合同,在线支付替代传统支付,无纸贸易替代传统纸质贸易。E国际贸易将交易的各个环节通过平台实现链接,订单自动生成,单据自动化传输和货物运输实时动态跟踪。

4. 国际物流服务体系能力水平大幅提升

E国际贸易由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的重大变革,这突出体现在物流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跨境网络零售的发展,小订单、多频次订单日渐增多,除了传统以海运、集装箱为主的物流运输外,出现大量的国际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业务。同时,出现了跨境贸易平台与物流协同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结合,物流功能从原来单纯运输发展到与生产企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等贸易各方结合,帮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重构与优化,物流服务呈现平台化和体系化发展趋势。

5.国际支付体系更加便利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环节中,支付方式是通过信用证以及托收等方式来实现的,同时还需要一些书面单据例如本票、汇票和支票。E国际贸易下,电子支付系统和电子单据替代传统纸质单据,有关信用证和单据的转账和结算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跨境贸易平台的支付系统将银行与各国际贸易主体实现连接,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满足不同贸易主体的需求,实行差异化服务,而不再需要现场办理各种国际结算业务,同时各国际贸易主体也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进行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网上购物和支付,更加便利、便捷,成本大大降低。此外,E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倒逼支付手段创新,出现了PayPal(贝宝)、支付宝等灵活、简单的跨境网上支付系统。

6.信息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先导性和主导性力量

传统国际贸易是由商流引起的,商流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有了商流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随着E国际贸易的产生以及蓬勃发展,商流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流,强大且高效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先导性和主导性力量。跨境贸易平台型企业集聚的信息流量,如小红书等平台对消费者具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平台集聚的消费者购买信息左右消费者选择,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信息流主导商流。此外,集聚平台的信息流为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创意平台,决定生产和贸易的方向。在这个新颖的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计心中理想的产品,并为产品进行合理定价,企业根据消费者的设计来择优选择产品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E国际贸易信息流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海量信息,商流逐渐向网上转移,物流随之增加,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在零售和批发上的界限日渐模糊,内外贸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7.国际贸易空间集聚方式呈现虚拟化和去中心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E国际贸易正在以喷薄之势发展、壮大和发酵,单一的实体贸易公司、国际批发市场、国际贸易中心和采购中心地位下降,跨境贸易平台将成为拓展国际贸易的优先选择。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际贸易在特定时间、特定的地理空间上实现集聚,形成了一批实体的国际贸易中心,特别是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催生了全球闻名的义乌世界市场,全世界的人流、商流和物流等在中国的义乌实现聚集,义乌市场成为全球采购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E国际贸易下依托跨境贸易平台,所有生产者、供应商、中间商和零售商乃至所有消费者都集聚在互联网贸易平台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都可以在平台上寻找到轨迹,国际贸易从线下交易向线下线上交易并存转变,市场也从线下有形市场向与线上无形市场融合发展转变,这种空间集聚方式产生的集成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要远大于某单一实体市场产生的空间地理集聚,贸易的空间形态集聚方式呈现虚拟化和去中心化态势。

数字经济拉近了杭州与世界的距离,让合作由树状走向网状。在跨境电商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上,杭州也“领跑”全国。e-WTP实验区正在向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出口平台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全部国家,跨境电商已成为杭州与世界交往的一张“金名片”,一条“数字丝路”正由杭州出发,向“一带一路”沿线展开。

杭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跨境电商成绩斐然,先发优势显著,发展态势良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整合了产业资源,推动了经济发展。2016年,建设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的概念被写进G20杭州峰会公告中,杭州市将以全国第一个e-WTP试验区为契机,促使我国成为规则制定的引领者,开创全球经济贸易的新体系。进一步解决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动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杭州责无旁贷,同时这也是杭州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促进本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一、构建全球供应链是促进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点

跨境电商的贸易方式核心是数字贸易,以跨境电商平台为依托、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实现了贸易的在线化、数字化和贸易链的扁平化以及贸易价值的回归,这与传统贸易方式有着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跨境电商大大缩短了跨境贸易链

在传统贸易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要寻找订单只有通过各种展会参展。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是丝绸之路的“触点”,通过电脑和手机,人们就可以进行商品交易,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商品交易的在线化和直接化。

(二)跨境电商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在传统贸易通道中,出口商品需要通过层层供应链到达消费者手中,制造商的利润被多重环节稀释。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和专业服务商,直接连接买卖双方,大幅减少了交流和交易成本,打破了大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垄断,为中小企业通过数字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变道超车提供了新机遇。

(三)跨境电商催生了新型跨境贸易服务链

围绕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形成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生态链,一大批电商平台、智能物流、数字支付技术开发、第三方服务机构快速崛起,并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全球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支付企业、智能物流企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数字贸易消费文化,推动着输出国数字贸易平台设施、支付、物流和消费的升级。

鉴于此,要促进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就需要构建好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全球化体系,实现资源、生产、服务、消费在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连接,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于杭州而言,就是要紧盯“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目标不动摇,加快企业、人才、资本等优质要素集聚,营造跨境电商最优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引导更多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创新销售模式,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

二、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的问题和难点

我国跨境电商市场结构相对集中,以出口及B2B交易为主。伴随总量快速增长,品类特征也日益明显。据了解,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种类主要有服装服饰、3C电子产品、家居园艺和汽车配件等。这些大多具备标准化程度高、退货率低等特点,适合通过电商渠道销售。B2B电商是指企业对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进出口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B2C电商是企业对消费者直接开展商业活动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一般以直接面向客户开展零售业务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

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是21世纪初兴起的高端服务行业,我国虽然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但是供应链管理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行业供应商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等问题。特别是供应链服务主要是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如供应链整合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供应链平台建设等服务相对缺乏。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仍面临一些难点。

(一)跨境物流效率较低

跨境物流包括境内段和境外段,整条物流链条长,流程很复杂,使得货物的配送时间长达一周甚至数月,很多包裹出境后,就无法对包裹进行实时追踪,特别是在一些小语种国家或物流行业不发达的国家,不易在相关网站查询到包裹的信息,这对于买家的耐心也是一种考验,会降低用户的消费体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品牌出海。

(二)保税仓库智能化简单

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并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具有资源优势的跨境电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海外仓及保税仓。但仓储管理大都采用传统机械设备和人工服务,对商品的采购、库存管理、分拣、出库和保证仓库的库存情况、及时补货的控制能力较弱,直接影响订单的处理能力、发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跨境金融风险较大

目前,跨境电商主要采用银行转账、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但是跨境支付仍然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存在跨境支付中的网络安全风险、资金沉淀风险、支付链中的经营风险等。如小额B2B和零售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出口过程中存在难以快速通关、规范结汇、享受退税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跨境电商深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大

跨境电商业务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相关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杭州拥有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但是如何充分挖掘区域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高校、跨境电商用人企业、跨境电商培训服务机构联合互动,尽快构建区域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发展体系,实现区域高校人才就地转化,是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通关规则存在障碍

跨境商品流动跟国内商品流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需要通过两道海关关卡:出口国海关和目的国海关。在出口跨境电商中,物流的关键在于目的国海关,不但经常出现海关扣货查验,而且因为贸易壁垒而出现清关障碍。如果清关出现问题,时间延长,效率低下,就有可能被退运,对实体企业造成影响。

三、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的举措和建议

当前,在世界贸易普遍低迷的环境下,跨境电商一枝独秀。从销售目标市场看,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由于跨境网购观念普及、消费习惯成熟、整体商业文明规范程度较高、物流配套设施完善等优势,在未来仍是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且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不断崛起的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正成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新动力;大量企业也在拓展东南亚市场,而中东欧、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电子商务的渗透率较低,也有望在未来获得较大突破。所以,实体经济融入跨境电商是一种时代趋势,同时跨境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两者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如何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提五点建议。

(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全球供应链信息共享一体化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助互联网,加快企业和政府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到售后服务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高跨境电商行业流通现代化水平

在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报关、仓储、干线和配送成为跨境电商行业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四大核心内容。在国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配置好干线资源的基础上,鼓励跨境电商平台、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加大投入智能设备,建设好末端配送、国内仓和国外仓同步等供应链协同平台,准确及时传导电子面单、地址库、数据和调配能力等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提升报关、仓储和配送智能化水平。

(三)对接技术支撑,推动供应链金融全面服务实体经济

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发展,有利于拓宽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可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推动地方信息用信息共享平台、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开放共享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打造数字信用体系。同时,建立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供应链金融网络,健全供应链融合担保、抵押、质押机制,加大供应链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为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务。

(四)互认监管模式,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

2019年6月13日,李克强总理再次来到杭州专题调研,并到综试区·下沙园区现场视察,高度关注e-WTP建设。这对于杭州来说是个机遇,应牢牢抓住杭州e-WTP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入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形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模式,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这有利于中国企业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五)产教研多融合,加快培养多层次全球供应链人才

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供应链管理企业需要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运输、国际金融、报关等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目标行业的运行规则,具有市场洞察力和专业判断能力,并拥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应积极推动供应链行业组织建设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强化产教研融合,加快培养多层次全球供应链专业人才。

(六)打造线上线下全覆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人力资本服务体系

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本”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的建设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政府部门回归管理、监督的本位。将“互联网+”与人才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开发建设一个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人才在线培训、人才服务和人才管理于一体的线上公共性平台,拓展App如微信等移动客户端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人力资本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强化线上“柔性引才”对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降低引才成本。基于云数据,建立人力资本数据库,实现人才跨行业、跨区域共享,释放人才价值;引入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人才在线视频培训学习,提升拓展人才能力。同时强化人力资本工作线下支撑,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人力资本共享理念,建立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人力资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优质的信息服务和便捷的平台服务,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落户杭州、创新创业、共谋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一是借鉴“硅谷”模式,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大学科研团队与产业联姻,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大活力。构建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创新理念,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激发创新和奋斗精神。聚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升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构建“财富—人才—科技成果”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充分利用风险投资推动高科技企业成长并实现产业化。研究数据显示,风投对美国经济贡献的投入产出比为1∶11,而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则是常规经济政策的3倍。二是借鉴德国“政产学研”科研创新体系,设立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创新任务,适时调整合作方向,科研资金50%来自联邦,50%由各州共同提供。德国四大协会中,弗劳恩霍夫协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起单位,下设72家研究所和其他独立研究机构,拥有2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年度研究经费23亿欧元。

(七)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对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来说,货币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在于便利本国开展跨境贸易、规避国际市场汇率波动风险等,主要发挥跨境支付结算的作用。但对大国来说,货币国际化是本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除发挥跨境支付结算作用外,最核心的是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的位置存在明显的不匹配。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万亿元,约为12.2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同期美国GDP为19.3万亿美元,中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5%和23%。2017年底,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比例为62.7%,在全球支付结算中的比例为41.27%(仅考虑跨境支付且剔除欧元区内部国家间的支付往来),远高于人民币1.23%和0.98%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目标是使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置相匹配,即在跨境支付结算、投资以及储备货币等领域,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份额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

人民币国际化应顺势而为,统筹考虑,稳步推进,避免节奏过快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1.推动完善国际金融领域的治理体系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反映,而实现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目标,需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进而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多边金融机构治理,如IMF、世界银行(WB)等,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话语权,推动全球金融治理落到实处。

2.推动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体系建设

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继续推进CIPS建设,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全球布局;推动债券市场双向有序开放,支持更多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拓展人民币流出和回流通道。完善与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相适应的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税收政策。

3.稳步拓展人民币国际使用

进一步发挥企业“走出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提升人民币市场需求。拓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扩大中国在与沿线国家的资金融通中人民币的使用比例,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新设、参股、控股和全资收购等方式进入相关国家金融市场,开展人民币业务,便利人民币在这些国家的使用。提升消费领域人民币支付结算便利性,增加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国外机场、商业中心等地布局,便利人民币在消费领域的使用。继续推动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4.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网络,增强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良性互动

加快上海人民币国际化中心建设,扩大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支付、结算、投资等活动;发挥伦敦对英联邦国家的辐射作用,同时发挥巴黎对北非及法语国家的辐射作用,重点选择新加坡、悉尼、首尔、东京、孟买、约翰内斯堡、卡萨布兰卡、阿布扎比、阿斯塔纳等地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网络。加大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互联互通,便利人民币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流动。

5.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节奏,防范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过快产生的风险

在当前美国货币政策步入紧缩通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可适当放缓人民币国际化节奏,避免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着力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对跨境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跨境流动资本进行逆周期调节,平缓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

(八)推进国际税收监管、政策协调与合作,全面加强税收合规性的全球治理

应推动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计划,避免税基侵蚀、跨国公司利润转移以及转让定价。由于跨国公司在布局产业链和国际化战略时,常常在低税负国家或地区设立“主体公司”,因此,美国新税改可能会加大中国税收主权风险。中国应全面落实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15项行动计划要求,对跨国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架构设计、运营功能安排、合规管理、税收筹划和税收透明度等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推动BEPS计划在中国落地。同时,加快推进《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下的国际税收监管合作与政策协调。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UN)协定范本》的规定,国际税收协定主要包括避免双重征税、防止偷漏税、消除税收歧视和解决国际税务争端等内容。我国已于2013年8月27日正式签署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该公约是全新的国际合作形式,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开展国际税收征管互助协作的新标准,在促进各国的税收征管、维护公平的税收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推进国际税收监管合作,防止出现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进而共同营造增长友好型国际税收环境。

(九)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打造全球化开放式创新链。当今世界的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越来越多呈现跨地域、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特征,需要开放创新、营造跨境创新网络,同时也具有高度竞争、高度动态变化和高度复杂性系统网络特征,单一企业和地方不具备独立完成重大创新活动的能力,需要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因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链与人才链在全球范围内对接,构建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创新网络体系。

一是科学设计高技术企业采购标准。现有采购标准通常以公司营收和人员规模而不是以技术创新性来评选产品。创新型公司通常会因为规模或人员数量问题,被排除在外,或在招标过程中被持传统观念的专家否决。建议放宽高技术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企业首席信息官(CIO)、技术决策者多从技术角度选择创新产品。二是引导国内企业消费习惯,重视基础软件,尊重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使用中国软件。国内企业长期重视应用和人力服务,不认可通用和基础软件的价值。基础软件通常需要巨大研发投入,回报周期长,如果不愿出资购买基础软件,国产基础软件的空间就比较小。需要引导企业客户了解基础软件的巨大研发投入,以及增大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认可。

(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效应对国内外新问题新情况的关键

1.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

大力支持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支撑原始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装置等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享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着力打造科技界、政府、产业界和用户多方参与紧密合作机制,共克技术难关,共担风险,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实力。要选好用好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鼓励科技型企业推行员工持股,支持科技人员以成果入股创办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业绩作为应用型研究人员职务职称晋升重要依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但自主绝不是封闭,要把坚持自主创新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先进经验,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能力。

2.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推广吸纳浙江、广东“腾笼换鸟”的经验,抓紧实施工业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升级工程,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强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基础材料等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质量,实施服务业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推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3.进一步提高对内和对外开放程度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资发展壮大。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管理规制,吸引更多外资在我国发展。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建设境外研发、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发展高水平湾区经济和高标准自贸区,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一步开放。

4.加快创造一流营商环境

树立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理念,推进“简政放权”,建立健全“一次办结”机制。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一流人居环境,建立高效便捷出入境人员管理制度,形成国际尖端人才吸引机制。推进包容性创新,创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人文环境。

关键词:思考,贸易,变革,融合,供应,深度,经济,实体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