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11十年,阿里升级:从电子商务水电煤到数字化商业操作系统
时间:2023-03-16 13:36: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6 13:36:01 来源:电子商务
双11落下帷幕,24小时阿里平台成交2135亿元、产生物流订单10.42亿个,10年前,2009年11月11日当天,成交额是0.5亿,产生了26万个物流订单。
2009年第一届双11,那时候天猫还叫“淘宝商城”,几经波折,阿里确立了B2C平台战略,负责人是加盟阿里才两年的张勇,那一年参加双11的品牌只有27个,单店销量最高记录是500万。
2018年第十届双11,有了“商业奥林匹克”之称,超过18万家的品牌与商家参与,237个品牌成交金额突破1亿元,苹果、小米、华为等8个品牌成交突破10亿元。
10年如白驹过隙,
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凡寻找的必能找到。此刻回溯“双11”,更能理解它的价值:
“双11”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走向繁荣,成就了中国电商,也成就了天猫,一年一度的大促销,是拉新,也是商业设施大练兵,更多用户接受网络购物并习以为常,也让电商配套设施完成了一次次升级,如物流、快递、支付、云计算等等。阿里“土话”中有一句,“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换套修辞便是,“电商是脉冲式增长,现在每年的销量等峰值会成为第二年的常量”。双11十年时间的数据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2017年阿里18周年年会上,马云说,“很多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也成为双11十年之际的主题,这是阿里CEO张勇今年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当初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梦想,创造一个活动让网站活下去,但是我们没想到一下子搞大了。
当时我们非常的相信,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为什么做天猫,就是相信电子商务会改变整个商业,商业会重新定义,消费者的生活会被重新定义。因为相信这样的未来所以我们去尝试。”张勇说,“因为我们共同相信商业的未来,共同相信数字商业,数字经济的明天,我们共同去创造这样的看见,我们共同去创造共同的未来”。
今年双11,被称为“新零售”的双11,除了新零售,还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2018年11月2日,阿里发布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时,“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首次出现在财报中。
张勇在2018年致股东信中表示,
阿里巴巴经济体当中,包括购物、娱乐、本地生活等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及其形成的数据资产,与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推进的云计算一经结合,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与此前的“电子商务水电煤”,遥相呼应。
从“电子商务水电煤”到“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一脉相承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改变的是:从“电子商务”这一具体细分回归到“商业”本身,“水电煤”指向是提供必需的服务,“操作系统”指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有了清晰的结果呈现,所见即所得。
“水电煤”强调的是标准化的基础服务,“操作系统”提倡的是按需服务、精准服务。“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核心底座,是阿里巴巴数据银行DataBank,大数据是阿里操作系统这个平台流动的最重要的资产,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涉及交易、支付、物流仓储三块的海量数据,确保了阿里数据的“大”,与此同时,这三个平台数据的联通,以及与优酷、高德、UC、虾米、分众等阿里生态的数据打通,确保了阿里数据银的“全”与“活”——阿里数据银行与其他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个“活数据的闭环”。
阿里对数据的重视,或者说,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雏形打造,由来已久,时间是在2007年9月28日到30日,阿里宁波战略会,马云带队,讨论“未来十年”。2006年,曾鸣、卫哲、武卫加盟阿里,这次战略会之前,淘宝一口气引进了六个副总裁,2007年加盟阿里的高管中,包括现任阿里CEO张勇、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2007年宁波会议阿里明确了未来10年发展战略: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这一生态系统的底层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所以需要把数据贯穿所有子公司的业务打通,于是有了阿里集团的“奔月计划”,这一战略会还明确了一个任务,阿里巴巴一定要一年内找到一个CTO,2008年9月,王坚加盟阿里,出任首席架构师,负责数据流通的打造。2012年的时候有了“One Company”的目标,推进阿里成为“数据分享平台”,为此阿里设置了CDO(首席数据官)一职,由陆兆禧担任。
阿里在过去十年里,组织架构一直分分合合,有大淘宝战略,淘宝一拆三,也有“七剑”与25个事业部,还有大中台小前台…
或是拆,或是合,数据层面的“One Company”却未曾改变过。阿里的数据战略一直笃定。
数据战略的笃定,自2013年开始,阿里对数据有了新的认知。由此,阿里也开启了以数据为核心的投资与并购——例如,友盟、高德、UC、优酷、阿里健康等等。阿里的投资,是为了支撑战略,需要打通数据,也就有了要求控股的传统——从购物到娱乐再到本地生活服务。
外界对阿里投资的认知误区是,阿里投资为的是流量,流量其实是表象——流量可以买,何必控股?
控股的传统背后指向是数据。曾鸣说,“流量越用越少,数据越用越多”,阿里要做的是一个活的数据闭环。
线上与线下对接,全场景覆盖,不断完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拼图——从任何角度来切入,阿里都能提供一整套的商业操作服务方案:
譬如,营销领域,阿里推出了Uni Marketing,全域营销,能够为客户整合各类可触达消费者的渠道资源,建立全链路、全媒体、全数据、全渠道的营销体系,从淘宝、天猫的电商平台,到虾米、优酷土豆、UC的媒体平台,再到分众这样的线下渠道;
譬如,金融领域,从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收银,为消费者提供的花呗分期,芝麻信用分免押金,再到网商银行金融贷款服务,也是一整套的商家金融服务;
又譬如,云计算领域的阿里云、菜鸟网络、饿了么,等等。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
淘宝、天猫、蚂蚁金服、阿里云、菜鸟、阿里健康、优酷、高德、UC等等,每一个体系,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都能面向具体场景的商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独当一面的同时,又能将这些生态整合在一起,为一个更复杂的商业需求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张勇说:“阿里巴巴的商业操作系统是什么,就是横向的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包括触达消费者、触达用户,包括这些消费品类的经营阵地,所有加在一起,构成一个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在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这个层面、这个视角来看,我们是非常独一无二的,全世界也没有这样一个公司,有这样一个商业操作系统,不仅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触达消费者,服务消费者,同时能够全方位服务一个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供应链,到销售、营销、用户运营,各个环节给他们提供服务”。
张勇所描绘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其实更像是数字化商业的“云计算”,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如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提供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服务,也有相应的“新零售”平台服务,还有阿里妈妈“全域营销”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商业的软件服务。
这样的商业操作系统,一个代表案例便是天猫去年开始打造的智慧门店,目前全国已经有20万家这样的门店,提供包括商品、营销、收银、品牌会员等数字化服务升级。在这背后,还有基于大数据的选址、商品定位与生产,以及菜鸟网络的物流配送等。
又如盒马生鲜,它是跨界新物种,即是店又是仓,是超市也是堂食与云冰箱。
盒马靓丽的业绩背后是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云端赋能”。传统超市核心能力“二选”,选址与选品:盒马的选址,有淘宝、天猫积累的大量的顾客购买以及快递地址数据,有高德、哈罗出行数据,透视这些数据,
站在云端选址;小米新零售推崇国外两家连锁超市,德国的ALDI、美国的Costco,两家超市与沃尔玛、家乐福不同,它们最核心的是会员运营,ALDI与Costco比沃尔玛、家乐福数据运营在数据上多了一个维度——沃尔玛、家乐福固然知道哪些货卖得好,但做会员的ALDI、Costco,不但知道哪些货卖得好,更知道哪些人喜欢买哪些货,盒马就是在淘宝、天猫会员会员体系与购物数据中,
站在云端选品。新零售之所以是互联网公司对传统零售的改造升级,优势就在于数据的维度。
互联网公司天然的拥有自己的会员体系,以及会员数据优势。传统零售是物以类聚,新零售是人以群分。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围绕的是以“人”为核心的“货”与“场”的重构。
2007年阿里的战略是“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战略延续至今,需要修改一处——“建立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阿里生态内部的开放、协同(如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阿里云间的开放、协同),是外部开放与协同的保障,也是各个业务即可独立成军,又能集结成营。
曾鸣将“互联网”的本质拆解为“联”、“互”、“网”,联为联结,商业要素的在线化,如菜鸟要实现的物流全链路的数字化,如阿里数据与优酷、高德等数据的联结,在数据的“互动”、“交互”中,迭代进化,越用越多,最终各个节点形成网络,有了协同网络效应。阿里的战略与部署,遵循了点、线、面、网的进程。
资深媒体人王如晨将“双11”与“摩尔定律”联系在一起,摩尔定律是每18个月单位面积集成晶体管的数量增长一倍,“双11”是每12个月,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升级一次,摩尔定律驱动了IT工业升级,双11是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驱动力。
双11前夕,银泰和高鑫零售年会上,张勇说,
很多创新只是看到局部效果,本质变化需要共同努力。“积小成以向大成。只有坚定往前走,才能走向下一个数字驱动的春天”,从2017年开始,张勇诸多演讲中都在反复强调“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十年前,阿里通过双11,推动了电子商务繁荣的逐步实现,十年后,双11也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电子商务水电煤”升级成了“数字化商业操作系统”,“新零售”也是一个不断接近的未来,又一段“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