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传媒论文题目:社会化新闻媒体时代新闻社交化传播路径研究
时间:2023-03-15 17:20: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5 17:20:01 来源:电子商务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在将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社交化传播这一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社会化媒体与新闻传播的研究。从实践价值上来看,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个体“五官”的延伸,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无论是对媒体还是个体,都需要熟知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传播规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理解社会化媒体
(一)社会化媒体演化的外在条件与内在逻辑
社会化媒体虽“自古既有”,但直到信息技术深入发展,才为社会化媒体从古老的“社交媒体”演化为如今“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提供了动力加成。而从作为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只不过是外在条件,真正推动社会化媒体演化的,则是“人的本质”这一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1. 外在条件:信息技术的加成
汤姆·斯丹迪奇在《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 2000 年》指出,社交媒体早在古罗马时期的精英阶层之间的书信往来之中,就已经出现。这里的社交媒体与社会化媒体,从本质上而言,是同构的(两者的异同将在论文下一部分展开讨论,此处不再赘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多个层面的信息技术发展兴盛,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大数据、VR/AR,包括即将在 2020 年左右投入商用的5G 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这些都为社会化媒体演化提供着持续不断的动力输入。
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的交往互动大多是经由传统的电话、书信或是面对面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化媒体也只不过是处在原始雏形阶段,大多数信息传播是从点到面的大众传播。互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即是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 时代,并不带有社交属性,但却成为建立实现线上社交的“公共空间”的基础,因此,也出现如网络论坛、邮件组等社会化媒体。不过,Web1.0 时代的社会化媒体,在使用上还无法突破固定 PC 端空间。进入到社交媒体为核心的Web2.0 时代,个体的信息传播与生产力量崛起,其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①。
社会化媒体在 Web2.0 技术的加成下,才真正演化为当下意义下的“社会化媒体”。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即移动互联网络的深入发展,社会化媒体将信息的传播与个体的社会交往互动相结合,人际传播再次成为社会交往、信息传递的路径网络。同时,社会化媒体为多元化的传播与生产、多渠道的分发与获取赋权,从使用与满足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生产者、接受者、传递者,社会化媒体都能够实现时空间两个维度上的需求的保障。而只有当信息技术为社会化媒体加成,这对“需求与满足”才能够实现。另外,在社会化媒体被社会公众广泛接纳的前提下,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化媒体,以一种隐形介入的形式对用户进行深层分析,为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都提供了具有意义的数据参考。
..............................
(二)社会化媒体定义与辨析
无论是“社会化媒体”还是“社交媒体”,其英语词源都是“social media”。2007 年,安东尼·梅菲尔德在其著作《What Is Social Media》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在国内,“social media”一词常被翻译为社交媒体,但当社会化媒体发展至今,伴随人类交流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交媒体”,这一概念略显狭隘,很难涵盖当今互联网时代泛化发展的新媒体。因此,有必要从更广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概念。
1.关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
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田丽、胡璇在《社会化媒体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中指出,“社会化媒体是以互动为基础,允许个人或组织进行生产内容的创造和交换,依附并能够建立。扩大和巩固关系网络的一种网络社会组形态。它的思想与技术核心是互动,内容主体为 UGC,
关键结构是关系网络,表现为一种组织方式”[19]。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发现,社会化媒体的底层是人际互动所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UGC 借此得以实现。虽然从纵向上来比较的话,UGC 要比 PGC 所占分量有所提升,但横向上来看,PGC 显然更胜一筹,像近些年兴起的“非虚构写作”以及特定专业领域的自媒体团队,他们所生产的内容质量并不比传统新闻生产者差,将其视为 PGC 并不为过。社会化媒体是个人人都可踏入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着非组织性、非系统性。
彭兰在《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一书中,则把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20]。这一定义虽然简短,对研究新闻传播而言,却将最基本的要素涵盖其中。
这两个定义虽然切入点不同,但是都凸显出了用户参与和生产、社交关系网络以及互动的特性。对社会化媒体及其在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也将会围绕以上三个特性所展开。
...........................
二、大众化到社交化的传播路径转向
(一)大众化新闻传播路径的嬗变
拉斯韦尔在传播学史上首次提出传播过程的 5W 模式,即“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作为早期的传播过程模式,虽然不尽完美,但却以最为简单的形式揭示了传播活动的规律所在,即便是在进入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今天,这一模式也仍然是思考传播现象及传播构成的方向和起点。倘若在对这一模式再进行简化,那么传播过程就是由三部分构成: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内容。对传播路径的研究,即是对传播路径的两端及传播内容的研究,也即传者、受者和内容。
1.传者: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1]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这个角色。
首先,大众传播模式下的传播者角色是“独一无二”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首先是职业化的、从事于信息生产与传播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是媒介组织中的一员,如记者、新闻编辑等,他们往往经过相应的专业化培养,并且掌握着相应的传播技能,如传播符号的使用、传播工具的操作。技术门槛的存在,就将传播者同受传者相隔开来。当然,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完全清晰的,但相较于互联网时代而言,这种区隔还是相当明显的。同时,这里的传播者还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上的区隔,实际上是可以“跨越”的,也就是说,任何个体在经过培训与训练之后,都可以成为媒体行业中的一员。然而,在“传播者是媒介组织”这一层面上来看,大众传播时代的个体则很难拥有独立的、具有着等同影响力的传播工具。由此来看,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权力集中于传播者一端,受众很难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
其次,从内容传播的角度上来看,大众传播的传统模式是来自外界的信息首先要经过大众媒介组织,即传播者的筛选和把关,之后,再进行加工和处理,经过多种渠道传递给受众。整个传播过程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传播者从内容的选择、加工,到内容的传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受众很难越过传播者,直接接触到信息源;第二,传播活动是单向性的线性传播,传统媒体按照时间的次序进行信息传输,虽然存在反馈,但这种反馈机制并不具备多大的效果。互联网的出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传播者主导的信息传播模式被颠覆。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角色被泛化。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基础的传播工具,“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体被赋予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权力,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权被稀释。
...............................
(二)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生态
社交媒体从诞生伊始,到“进化”为社会化媒体的互联网时代,①其本质功能仍然没有变化,即承担信息的载体、信息交流的工具,而信息传播本身又带有着人际传播的特质。因此,社会化媒体是集信息传播与社交属性的统一体。从这一层面上来看,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联姻”是必然结果。从新闻传播的格局来看,无论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在内容分发平台上的发力,还是传统媒体的融媒发展,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战场;从受众角度而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所带来的便捷性、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受众转向社会化媒体来获取新闻信息。
1.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发展
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基础设施,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融媒发展,还是互联网公司在新闻资讯领域的发展布局,都是在社会化媒体之上所展开。
从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的 2014 年至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仍在“高歌猛进”,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发布的《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就指出,“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阵地建设”。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环境中,传统媒体虽“初遭挫折”,但随着传统媒体在社会化媒体领域的发力,尤其是作为传统媒体标配的“两微一端”,其影响力已经从纸媒、视媒延伸到网络媒体。
2016 年,《新京报》提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并打造出移动传播矩阵。“‘两微一端’对于《新京报》而言,不只是标配产品,更已经是原创内容生产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②,其中,《新京报》微信矩阵旗下的公众号,总粉丝数已经超过 500 万,2018 年 10 月,新京报又推出新版 APP,这标志着其在媒体转型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大步;2017 年 1 月,上海报业所属的《东方早报》休刊,其原有新闻业务和舆论引导功能全部转向澎湃新闻网。在《2017 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澎湃新闻客户端在用户信任度、覆盖率和影响力三个维度,皆位列前三,澎湃新闻旗下的“界面”也位列前十。③澎湃新闻也因此被称为“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典范”。
............................
三、 新闻社交化传播路径表征及其价值意义 .......................................... 31
(一)基于社会化媒体结构的社交化传播 .......................................... 31
1.社交化传播的内涵................................. 31
2.“集中型”社交化传播模式 .............................. 33
四、 社交化传播路径依赖困境及其摆脱 ................................. 45
(一)社交化传播路径依赖困境 .................................... 45
1.用户需求满足的“绝对化” ...................................... 46
2.社会化媒体内容的“空心化” .................................. 49
四、社交化传播路径依赖困境及其摆脱
(一)社交化传播路径依赖困境
媒介依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即个体以满足自身内容需求为目的使用媒介,对媒介产生依赖感,这包括对媒介工具以及媒介内容的依赖。当进入到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不再只是“内容传播的中介”,已成为信息交换的“个人门户”,既是自我生产内容的传播窗口,也是了解外部环境信息的接收窗口,因此,从功能性上来看媒介依赖,它不再只是“个体使用媒介的内容依赖”。同时,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个体,同时扮演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角色,当我们在言说“传播主体”时,不仅仅是包括以组织或机构形式而存在的新闻媒体,还包括自媒体,甚至是参与到内容生产过程之中的个体。当我们将媒介依赖研究对象从个体转向传播主体时,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媒介依赖表现为“同社会化媒体之间所形成的工具性依赖关系”,也即是对社交化传播路径的依赖。
社会化媒体对于内容传播而言,并不只是工具性的存在,“媒介即讯息”的隐喻指出,传播媒介会影响人类的感知、决定人类交往的规模和形式,进而引起社会组织产生巨变。
当进入到互联网社会,多元化传播主体凭借着社会化媒体赋权,涌入到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的“浪潮”中,流量大小意味着变现的可能概论、注意力成为“紧俏”的稀缺资源,反观传统媒体,纸媒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至今仍未消停。2018 年年初有至少 12 家报纸休刊,新中国第一份晨报《黑龙江晨报》也将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停刊。①在经过媒介融合的改革与发展,传统媒体似乎在互联网内容传播与生产中“缓了口气”,融入到社交关系网络之中,与新兴的传播主体“分庭抗礼”。然而,传播生态复杂化、传播逻辑变迁,以及大数据技术成为参考指标,传播主体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中,“渐入困境”,过分依赖于社交化传播路径,带来诸多问题。
.........................
结语
还有问题也可下方评论or私信我——编辑部的王姑娘收集大家的问题,发文章来给你们解答!文章——2019-10-31
关键词:新闻,研究,社交,传播,路径,时代,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