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到家,O2O到家门类里的一朵“奇葩”
时间:2023-03-15 06:30: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5 06:30:01 来源:电子商务
作者:旧叔,ID:jiushujiuwen
严格防疫、积极复工的背景之下,目前正是O2O到家业务“雄起”的关键节点。
有别于早期硬性封闭的阶段,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把安全复工当成要务,大量社区、城市的大门逐渐“打开”,人们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如何在安全“抗疫”的同时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
基于此,近年来热度不再的O2O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它变换着生鲜电商、本地生活、社区团购、到家业务等各类“马甲”,成为互联网、零售、医药等领域关注的重点。
美团、饿了么、盒马鲜生、京东到家以及各类健康到家服务、生活服务到家等,这些O2O到家业务都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与期待。
线上买菜、微信群团购、“盒区房”用户眼巴巴地在半夜等着盒马鲜生开放运力......这可能是近期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的切身体验。
但在一众O2O到家业务玩家当中,有一家号称是LBS本地服务到家门类“老大”的平台却愈发消沉,它就是58到家。
有别于其他主流的O2O到家平台,58到家一直以来主打的并不是“商品到家”或“用户到店”,而是“服务到家(上门服务)”,这就让以相对小众身份抢夺到家门类“老大”名号的它在行业中显得有些“奇葩”。
更“奇葩”的是,就是在这个互联网巨头们都看不上的O2O到家“服务”领域中,58到家多年以来并没有成功地将自己的商业模式走通,巨大的盈利压力、竞争压力、用户口碑压力仍然时刻伴随着它。
近日,好不容易撑到即将上市的58到家被传出或将推迟赴美IPO的消息,这再一次把这家风口而起、风口消散而“衰”的平台推上了风口浪尖。
疫情持续期间,当58到家主营的“家政服务”到家业务需求遭遇重创,58到家未来长期的想象力又再一次迎来巨大质疑:在58到家主力聚焦的家政和同城货运这两块市场中,即便没有这场疫情,58到家也未能有效改变家政到家服务市场被海量中小企业瓜分的局面,不论从整合市场体量还是从革新服务体验上来说,58到家所取得的成绩都有限;而在同城货运业务市场,众多的物流巨头显然又没有把58到家放在眼里。
再加上疫情对公司业务的长期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58到家是在“裸泳”了。
从58到家最广为人知的家政业务上来看,这一块在过去很多年时间里都被“关系”和“路边店”所主导的领域,到底有没有被互联网整合升级的潜力?
有没有潜力我们无法“开天眼”来判断,但从头部平台58到家的表现上来看,这种潜力显然有点令人失望。
从公司业绩表现上来看,2014年7月成立至今已快6年,58到家仍然没有实现盈利。
在能够查询到最新的2018年年度财报中,其年度亏损达到14.23亿,同比几乎翻了一番,相比于只有9.5亿元人民币的营收水平,这种巨额亏损情况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继承了58系企业“疯狂推销”特质的58到家在2018年花了11亿多销售费+5亿多人工成本,带来的是9亿多的营收和14亿多的净亏损,这种业绩表现值得细品。
显然,近70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家政市场并没有因为58到家的强势切入而迎来互联网的“强渗透”。而作为线上家政整合平台,58到家同时也并没有能够建立起O2O流量(背靠58同城,流量红利殆尽)、用户(粘性低,风评差)、服务(标准化和互联网科技赋能有限)、供应链、门店、仓储物流之类的行业壁垒。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以后家政到家市场能够迎来新的互联网平台化“拐点”,头部互联网巨头也能轻松切入,58到家在其中的角色十分尴尬。
更严重的是,即便如此,作为家政到家领域开拓者的58到家并未能获得已有用户的认可。
业务员流氓骚扰、客服“粗暴”服务、家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维修师傅坐地起价、售后堪忧、投诉无门......这些年以来,关于58到家的用户投诉和负面新闻已经多到随便在各平台一搜就能看到一大堆。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58到家整合现有家政服务市场的难度,毕竟在这个市场当中,存在着大量根深蒂固的混乱,家政服务质量的“非标”问题也始终是平台方防不胜防的痛点。
只是像58到家这样领着020到家门类“老大”盛名却在服务、售后等各维度口碑全面失守的境况让人觉得十分“奇葩”:平台方永远不是一个搜集潜在客户信息的信息发布平台那么简单就可以说得过去的,特别是在家政到家服务领域中,服务标准化与人性化、售后专业度、定价规范、不侵扰用户这些维度本应该是平台方能够有效改善的。
回看58到家这些年来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它起于2014年开启的O2O风口,却始终游离在头部互联网巨头深耕的O2O酒店、餐饮、旅游、蔬果等主流阵地之外,这是58到家对自身定位与实力考量的务实选择,却也愈发凸显它仍然难以驾驭的“无奈”。
在O2O“到店”、商品“到家”成为主流的背景下,我们很难界定58到家到底是一家真巨头,还是一家游离在真正头部O2O巨头之外的烫手山芋。
互联网、科技、商业与传播领域的不明觉厉,都有穿透过去与未来的逻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