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22:34: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07 22:34:01 来源:电子商务
在市场的两侧,供给与需求始终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当新冠疫情肆虐,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市场的两侧面临波动,“脆弱的平衡”被进一步的打破。
于是,继中学历史课本的倒奶插图之后,我们再次见证了“倒奶事件”的重演。日前,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奶农因疫情导致需求骤减,被迫倾倒数十万加仑的牛奶,再次引起市场热议。
如此一幕,虽是“荒诞”,但是在疫情之下,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市场两侧的矛盾被持续放大,“倒奶”亦是无奈。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类似的情况也在疫情期间上演。根据2月华夏时报的报道与中国奶业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截止2月7日,我国13个省份出现倒奶现象,预计倾倒牛奶达到30吨以上。
同期,我国一二线城市各大商超乳品销量同比下降50%以上,从产业到市场,奶业持续受到影响。
“整个乳业的产品生产、销售和配送体系几乎停滞。1月末到2月初,几家大型乳企的日产能利用率不足一半。”在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徐克的介绍下,倒奶背后的原因并不纯粹,生产链、供应链的断裂也在间接的激化市场的供求矛盾。
那么,当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思考——在市场的供求矛盾下,是否只能将“牛奶”(产品)倒掉(消灭)?
从1932年到2020年,从工业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经济的产能持续提高,市场的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倒奶现象”始终难以杜绝。
这是市场的一道无解题吗?
为什么是“牛奶”会被倒掉?
在讨论上述问题之前,有一个更直接的疑问需要解答——为什么是“牛奶”会被倒掉?
疫情期间,在市场停摆的节点,我们看到了太多行业承压下行,家电、汽车、旅游等等,但是似乎从未有过像奶业这般不堪,出现倾倒产品、下调产能的情况。
究其原因,还是牛奶特殊的属性决定了其特殊的待遇。
牛奶的本质是一种农副产品,保质期短,需要二次加工,配送条件较高。对此,相关奶业从业人员更为详细的介绍道:“日常饮用的牛奶需要灭菌处理,产出48小时内必须得进行一灭,否则就会变质。”
众所周知,变质的牛奶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疫情期间,伴随着复工受限和防疫管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延时了牛奶加工的流程,导致部分牛奶很难及时完成加工处理,只能流入下水道,而不是市场。
总结来说,市场需要的是价值,而牛奶是一个使用价值随着生产之后的时间增长而持续下滑的产品。
当产品的价值随着时间无可避免的流逝,那么最终面临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与此类似的,还有生鲜产品。
一旦产出,又不能及时的流入市场,提供给需求方,那么只能随着价值流失,面临倾倒和销毁,形成“浪费”。对比之下,在我国的市场上,水果的问题比起牛奶倾倒甚至还要常见和具备话题性和媒体热度。
比如,2月以来,媒体多次报道,我国多地就面临着诸多水果滞销的问题,特别是广西、江西等地的蜜桔、沃柑和大青枣,要么成吨倾倒路边,要么烂在地里,就是无法如期形成市场转化价值。
人类的成果不能如愿惠及人类。这一幕幕,是市场的无奈,也是社会的荒诞。
“牛奶”是否只能被倒掉?
诚然,不管是牛奶,或是水果、海鲜、蔬菜等生鲜产品,由于自身保质期较短,一旦产出,如果无法及时销售处理,都终会面临销毁的结果。
那么,或许有人就疑惑了,为什么只能倒掉,难道就没有其他选择吗?
站在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有)。
站在市场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几乎没有选择。
源于市场的供求矛盾,“倒奶现象”的背后主要有两点表现。
一是短期产能过剩,供给过多,需求不足,价格下降,要么销毁一部分产能,要么扩大市场,增加需求,以至于稳定市场两侧“脆弱的平衡”;
二是市场供应链断裂,有供给,也有需求,但是运不出去(没有销路),市场的供求关系建立不起来,要么销毁,减少存储成本;要么尽快打通市场供应链,链接供求两侧。
除此之外,更加关键的是,每当市场陷入类似的局面,仅靠市场两侧的力量几乎很难在短期内进行自我调整,来重新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牛奶、水果等产品会被倒掉,而不是正常的销往市场的原因。
一般这个时候,往往就得需要第三方的力量或是强大的市场主体介入,来重新摆正市场的天平。
长期以来,在我国,担任这个角色的便是政府。
在早前的政府举措中,对于类似的情况,要么通过财政预算来购买滞销产品进行销毁,减少供给侧损益,保证市场平衡秩序;要么通过发动公职人员自主购买,强制拉出一条供求关系链,保证供求互通。
但是,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举措虽然短期内能减少一些损益,但并非长久之计。市场的问题最终还得交回市场来解决。
为此,近年来,从各地的扶贫举措或是解决滞销方案来看,政府愈发注意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市场的问题。
就拿此次疫情来说,2月14日,扶贫办联合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7个单位发布《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指出,“要对东部地区、中央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广泛动员,搭建平台、购买扶贫产品。一方面实现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有效供给,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简单来说,就是由政府推动搭建平台,促进市场正常运行,该正常买卖的正常买卖,把市场的问题交予市场来解决。
如果这还不够明显,那么4月7日晚“小朱配琦”组合的强势出圈,无疑是进一步证实了当前面对市场问题的主流路径。
淘宝直播联合央视新闻,朱广权搭配李佳琦,近两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次数高达1.22亿,共售出66万单,涵盖多款湖北特色产品,成交总额约为2300万元。
这种跨越次元壁的“公私”组合瞬间点燃市场的热情,所带来的风口不仅仅是直播电商的再次火爆,更是未来应对市场问题的一大典型参照。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电商平台的介入也是值得瞩目。
所谓第三方的力量,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与成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独立于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侧的平台模式正在兴起,并逐渐成长成为左右市场秩序的新角色。
正是这个新角色的加入,在市场面临供求不平衡时,除了政府的力量之外,平台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月1日,京东启动“买光湖北货”活动,并宣布包销价值约60亿元的湖北小龙虾。于是,借助京东平台的推广,在短短6日之内,京东生鲜累计销售湖北生鲜产品近1000吨,销售额月环比增长445%。
4月2日,阿里继而公布爱心助农最新战报,4月1日湖北农副产品在淘宝天猫的销量较3月的日均值环比增长93%,并宣布旗下的盒马事业群、数字农业事业部将采购价值10亿元的湖北小龙虾,“帮湖北虾农把时间抢回来!”
与政府的搭台引线不同,这些本身就活跃在市场之上的生鲜平台不仅拥有自家的电商平台,更是聚拢一批活跃的消费群体,短期之内介入特定市场,成果斐然,有目共睹。
更关键的是,将看似“拉一把湖北”的助农问题,引导成为常态的市场交易,不经意间缓和市场两侧的供求矛盾,显然,脱胎市场的平台拥有着更符合市场秩序的操作优势。
如此,当一切源于市场的供求问题,都能如愿交予市场的力量解决,而不是政府的财政介入,那么这对于市场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以平台缓和供求矛盾,使得市场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这也或许正是数字化时代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吧!
平台,能让“牛奶”不被倒掉吗?
如果能以那么理想的状态发展,自是可喜。但现实的发展,向来不会如此顺利。
互联网经济兴起以来,就生鲜电商的风口来说,已是吹了近十年之久,期间出现大大小小的平台,此长彼消,却始终未能迎来终局,也未能如愿为市场带来稳定的供求秩序。
至今,牛奶还在流入下水道,水果还会烂在地里,长期困扰市场的供求矛盾也同样困住了跃跃欲试的电商平台。
以平台定位介入产品保质期最为短暂的生鲜市场,挑战可谓严峻。也难怪今日资本的创始人徐新直言,“电商的最后一个堡垒就是生鲜。”
那么,在“螳螂财经”看来,若要“牛奶”(生鲜产品)不被倒掉,至少要赶在保质期内将市场的两条链条,即信息链与供应链同步打通。
其一,信息链对应市场的信息流通,简单来说,需要让供给侧知道哪里有消费需求,让需求侧知道哪里有产品供给,平台作为连接中枢,信息的双向流通是第一步。
其二,供应链对应市场的产品流通,完成生鲜产品的即时配送最为关键,也是目前最是考验平台能力的难点。
以此次疫情来看,供应链的断裂影响了不少生鲜平台和零售超市的营业。“决胜供应链”从之前的市场口号,一下子成为了最为严峻的市场检验。
供应链整合能力,顺势成为了生鲜巨头脱颖而出的最大依仗。
京东生鲜在疫情爆发之后,迅速联合京东物流开通绿色专项通道,保障货运配送;进而再由接轨京东零售主站供应链的七鲜超市、七鲜生活协调本地供应商,确保生鲜产品保质保量上架,形成军团之下的小队作战。
阿里则进一步落实其数字供应链的构想,在海南于2天之内搭建第一条数字供应链,又数字农业组织产区农民采摘、分选加工,并负责分销;天猫生鲜组织商家在线采购和销售;菜鸟联合物流伙伴打通全国物流专线,最终完成市场供应闭环。
可想而知,若要“牛奶”不被倒掉,平台必然需要跟时间(产品保质期)赛跑,信息流通要快,供应链的运作更要迅捷。
很显然,期间的难度不难想象。
如此理想化的操作,对于当前市场模式和产业发展而言,不仅是平台,各方的条件也确实还远远没有达到。
供求矛盾一直存在于市场,平台模式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缓和的机会,但是面临疫情之类的突发事件,该来的依旧无法避免。
“牛奶”还是会被倒掉,流入下水道,只望能在日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平台模式下,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少一些,罢了。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文丨行川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关键词:市场,解决,时代,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