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电子商务 > 重读百度移动生态:“第一曲线”的创新“延长线”

重读百度移动生态:“第一曲线”的创新“延长线”

时间:2023-02-16 20:21: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2-16 20:21:01 来源:电子商务

刚刚结束的“WISE2022新经济之王”大会上,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总经理何俊杰在主旨演讲中断言:“百度搜索、百度APP是AI规模最大的应用场景,随着AI预训练大模型、AIGC、数字人等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其AI带来的创新优势将更加凸显。”

如果是在两三年前的语境里,何俊杰的观点或许会引起部分人的“驳斥”。彼时“搜索引擎”已被视为Web2.0时代的产物,话题性和想象空间均不及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新事物,何况搜索引擎与新兴技术的关系看起来并不算紧密,至少不会是人工智能最有潜力的应用场景。

可当整个科技行业告别高速增长,许多人开始思考宏观环境的挑战,新兴概念的特殊魅力逐渐褪去,人工智能的进展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此时再来思考何俊杰的洞察与判断,无疑可以找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01 应用场景是价值基石

概念上祛魅的同时,人工智能产业正在驶向新的分叉口。

一面是资本的退场,曾经批量制造独角兽的投资者,纷纷失去了试错的耐心,哪怕是一度风头无二的明星创业者,也早已进入被逼问商业落地进展的“至暗时刻”;另一面则是巨头的坚持,就像百度Q3财报电话会上传出的态度,将从现金流中拿出大比例的资金继续投入到AI业务中。

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不同的视角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但最终都要回到商业价值的课题上。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新技术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唯有将技术并入生产过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产生商业价值的前提是找到肥沃的应用场景,并将技术创新与“生产过程”融合,进而不断解决问题和需求,形成创造新价值的基石。

大多数人工智能独角兽的商业蓝图中,要么锚定的应用场景过于遥远,比如生物医学、自动驾驶等热门赛道,可能要一定时间才能规模化落地,一旦资本市场的信心受挫,整个赛道都将陷入到不确定的氛围中;要么选择的应用场景门槛较低,典型的例子就是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红海领域,许多选手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结果就是整个行业的高度内卷,必须要有走向深水区的能力和勇气。

以至于太多人工智能企业遇到了类似蒙代尔三角的难题,即因为应用场景的缺失,技术创新、解决问题、价值增长的迭代闭环无法连通,再有想象力的商业故事也会在时间的作用下被识破。

百度恰恰是其中的“另类”。

在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中,百度是为数不多拥有全栈AI能力的玩家,比如昆仑芯片兼具超强算力与高性价比的成本优势、自主可控的飞桨保障了基础技术安全、文心大模型提升了百度搜索的智能化水平和语义理解能力......通过不可复制的技术基础设施,百度构建了搜索领域全球最大的异构计算集群,每天可以进行超一万亿次的在线深度语义推理,满足用户每天数十亿次的搜索需求。

正是百度移动生态所验证的价值,让百度比其他企业更深刻的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商业空间,即使是在友商们打退堂鼓的情形下,依然坚持在百度大脑、深度学习框架等底层技术上保持投入,对智能驾驶、智能云等高潜业务保持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向“死磕”AI的道路。

同时也印证了这样一种逻辑:应用场景是一切技术的价值基石,也许短时间里会被某些噪声掩盖,可最终都会呈现出正确的规律。

02 移动生态与“创新磁场”

上述解释有着典型的外部视角,百度究竟会怎么回答?

作为百度移动生态的“掌门人”,何俊杰的观点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给出的答案是:百度能持续实现科技创新的心法在于“反馈驱动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创新是因为市场不断地在给你反馈,你才有机会去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由此来理解移动生态在百度集团内部的定位,其实扮演了两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两种不同的使命。

一个是外界普遍讨论的,移动生态是百度的基本盘,为百度提供了充裕的现金流,也是其持续创新的“弹仓”。

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时间里,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投入高达1252.17亿元,占累计营收的16.34%,达到累计经营利润的105.09%。百度在长达十年的周期里始终保持15%以上的研发占比,去年更是达到23%。这和移动生态的“稳健”表现不无关系,哪怕是市场“寒气”蔓延的第三季度,百度以广告为代表的核心业务同比增长14%,核心经营利润率达到26.3%,顶住行业下行压力并实现了逆势增长。

移动生态的另一个角色是百度的“创新磁场”。

借用何俊杰的原话:百度的昆仑芯片之所以成为“反馈驱动创新”的代表,作为中国第一款自研云端全功能AI芯片服务了50多家外部客户,正是前端有一个巨大的应用“搜索”。在搜索这样国民级产品实时、海量的反馈下,新技术、新产品就不只有实验室里的“理论高度”,还有大市场里的“实践力度”。整个百度移动生态,就是一个离用户最近、吸引反馈最多的“创新磁场”。

可以佐证的是,百度在2016年就提出信息分发2.0已进入“搜索+推荐”的时代,并确立了“智能搜索+智能推荐”的双引擎模式,至今还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长动能。比如百度搜索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17%的同比增长;百度App的月活用户在2022年9月达到6.34亿,同比增长5%;百度App的信息流内容分发量在2022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3%,而且用户评论、点赞、分享互动人次均大幅上涨……

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智能搜索+智能推荐”双引擎背靠的是百度智能小程序、百家号、托管页等基础设施,同时联合各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内容和服务,让用户的需求获得了“闭环满足”: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改进内容和服务,创新后获得的新反馈,再激发更多的创新,即“反馈驱动创新”。

联想到何俊杰在演讲中提到的创新是“既要又要还要”、 “百度做AI,能攀珠峰,就不爬玉龙雪山”的观点,摸着“反馈”过河的百度移动生态,已然验证了“创新磁场”的长远价值,而且不会止步于现状。

03 “第一曲线”的再次刷新

每次百度发布新财报后,“增长引擎”都是讨论的重点。

譬如一种流行的说法:移动生态是百度的第一增长曲线,智能云和智能驾驶将是百度的第二与第三增长曲线。类似的说法并无不妥,但不应该忽略一个基本前提,百度移动生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刷新。

“科技创新就是驱动发展的‘永动机’,只要反馈不止,就能创新不停 ”。遵循“反馈驱动创新”心法的百度移动生态,正在朝三个方向加速创新:

第一个方向是搜索。相对应的是跨模态大模型“知一”和新一代索引“千流”,前者的使命是打破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源形态的界限,将最满足需求的结果呈现给用户;后者能够按照各种维度去划分信息,在判断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快速圈定筛选范围。简单来说,就是为用户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搜索体验。

第二个方向是AIGC。有别于外界将AIGC与元宇宙概念的强关联,百度的切入点是打破内容生产力的枷锁,向内容创作者提供从文案、图片到图文转视频的自动化创作能力。内容生产不再是密集型的体力劳动,而是进入到“人机共创”,创作者把精力专注在创造力上,实现“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高效内容生产。

第三个方向是“数字人”。通过数字人技术与AIGC图文转视频技术、TTS语音合成技术“三合一”,百度想要进一步降低“人均一个数字人”的硬性技术成本,创作者只需要输入文本,就能自动生成有数字主持人口播的视频,目标是让内容创作者实现“数字人自由”,目前已经为中国青年网、青蜂侠定制了数字人“青小霞”。

隐藏在三个创新方向背后的,则是百度重构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秩序的野心。如果说早期的搜索引擎解决了“人找信息”的需求,算法推荐衍生出了信息找人的逻辑,百度正在定义内容消费的3.0时代:AI深入参与到内容生产、聚合、分发的过程中,不但要进一步提升信息触达的精准性和效率,还要解放内容生产,不断降低优质内容的生产成本、提升内容的生产效率,驱动内容生态持续向上生长。

回到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中,无论是跨模态大模型、AIGC还是数字人,任何一个方向都足以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诞生多个蓝鲸级别的硬科技企业,百度移动生态刚好是赛道中离用户最近、反馈最多的落地场景。

正是因为“反馈驱动创新”的打法,哪里有反馈,哪里就有创新,百度不仅要和全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开“网红店”,还要一起做“百年老店”。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百度移动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增长曲线”远没有触碰到天花板。

04 写在最后

人们习惯以时间为尺度来评判技术或企业的竞争力,以至于对新秀们盲目乐观,吹起了一个又一个泡沫。

至少历久弥新的百度移动生态正在改写外界的评判标准:时间绝不是衡量市场价值的标杆,倘若拥有亿万用户的产品重视用户反馈并积极进行创新,笃定创新才能驱动增长,注定不会给新玩家留下太多机会,不会成为错过种种机遇的被淘汰者。

毕竟科技大厂的护城河通常不只是技术架构和布局方向,而是将技术转化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对用户反馈的洞察与创新能力,才是无法被复制的竞争筹码。

关键词:曲线,创新,延长,移动,生态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